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04篇 |
免费 | 728篇 |
国内免费 | 47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1篇 |
儿科学 | 58篇 |
妇产科学 | 106篇 |
基础医学 | 684篇 |
口腔科学 | 146篇 |
临床医学 | 874篇 |
内科学 | 1124篇 |
皮肤病学 | 63篇 |
神经病学 | 266篇 |
特种医学 | 23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891篇 |
综合类 | 1401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638篇 |
眼科学 | 133篇 |
药学 | 796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444篇 |
肿瘤学 | 4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44篇 |
2022年 | 393篇 |
2021年 | 479篇 |
2020年 | 320篇 |
2019年 | 267篇 |
2018年 | 246篇 |
2017年 | 285篇 |
2016年 | 241篇 |
2015年 | 330篇 |
2014年 | 421篇 |
2013年 | 411篇 |
2012年 | 522篇 |
2011年 | 575篇 |
2010年 | 371篇 |
2009年 | 414篇 |
2008年 | 426篇 |
2007年 | 420篇 |
2006年 | 352篇 |
2005年 | 366篇 |
2004年 | 224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181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100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9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0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44.
影响介入方法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影响介入方法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疗效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并行介入治疗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临床因素与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介入治疗后,血压改善的有60%(33/55),无改善的有40%(22/55)。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介入治疗疗效和患者年龄、发现高血压时间、治疗前舒张压水平、肾动脉狭窄部位、狭窄比例、狭窄病因、血清胆固醇水平和是否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等显著相关,而和患者性别、治疗前收缩压水平、血清肌酐和甘油三酯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无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肾动脉狭窄程度和合并脑血管病等是影响介入治疗疗效的独立因素。结论 年龄(≤60岁),狭窄严重(≥85%),无脑血管病等合并症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是介入治疗较好的人选。 相似文献
45.
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PTE)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02年6月间诊治的5例胸部肿瘤开胸术后并发PTE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于术后72~168h出现突发憋气、胸痛、心悸等症状,查体为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FIE诊断。3例于确诊当日行肺动脉介入破碎、吸出血栓及溶栓治疗,1例行全身溶栓治疗。行溶栓治疗的4例痊愈,无胸腔出血、伤口渗血等并发症,无复发。1例未能行溶栓治疗即猝死。结论胸部肿瘤开胸术后患者是PTE的高发人群。PTE诊断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开胸术后PTE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应谨慎,并尽可能应用肺动脉介入治疗,经导管破碎、吸出血栓加局部溶栓。 相似文献
46.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诸多方面具有相似点,在培训内容上及课程上亦存在较多重叠部分。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开始对急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试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相关文件、文献的学习,对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型可行性、必要性进行阐述,并结合现有经验对其现状和难点进行分析,对该培养模式在急诊医学领域施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更好的培养高水平急诊医学临床医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诱导膜内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模型组,药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8只。复制SD大鼠股骨中段临界骨缺损模型,并在骨缺损区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旷置诱导生物膜形成。从术后第1天开始,各药物组大鼠分别给予骨碎补总黄酮高、中、低剂量(0.44、0.22、0.11 g·kg~(-1)·d~(-1))灌胃治疗,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6周后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诱导膜组织病理变化,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诱导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骨碎补总黄酮高剂量组诱导膜组织形成的新生血管多于其余各组。药物高、中、低剂量组诱导膜组织中TGF-β1、VEGF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除VEGF mRNA指标外,其余指标的表达均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骨碎补总黄酮在诱导膜形成期可促进TGF-β1及VEGF的表达,加速血管化进程,促进后期骨缺损重建。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中医人格及体质特征对糖尿病(MD)合并冠心病(CHD)的患病风险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五态人格测验、五五体质检测测定110例T2MD患者的中医人格及体质特征;运用EXCEL及SPSS中决策树的CHAID算法,建构中医人格、体质类型预测MD患者合并CHD的患病风险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加以评估。结果 以少阴人格、阴寒质、血瘀质为预测变量构建的MD患病风险模型经10折交叉验证预测准确度为93.6%,准确率较高,并得到3条预测冠心病患病风险的规则。结论 以中医人格及体质特征预测MD合并CHD的风险规则符合中医传统认识,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冠心病的防治及临床辨体论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9.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甲状腺结节经皮微波或射频消融治疗的创新研究与发展应用,消融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肯定的效果[1-2].对于消融后疗效的影像评价,已有学者利用弹性超声探讨研究[3],但一般是进行消融前与消融后即刻的对比,鲜有关于后续随访的报道.本研究拟分析运用弹性成像评价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人体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可行性及动态随访治疗后病灶质地的变化情况,总结实际操作经验,为甲状腺射频消融的长期疗效的评估提供新的客观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失笑散颗粒对大鼠的毒性。方法:取体质量为140~160 g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为A组、B组、C组。正常喂养3 d,给药前禁食10 h,A组给药剂量为65.00 g·kg-1,B组剂量为45.50 g·kg-1,C组剂量为31.85 g·kg-1。给药后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包括行为活动、皮毛、分泌物、排泄物、中毒及死亡情况。另取体质量为140~160 g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称质量并记录,给药前禁食10 h,实验组给予最大剂量失笑散颗粒,一次用量64 g·kg-1,每天给药3次,采取灌胃方式给药,此给药剂量相当于临床成人用量的216.5倍。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灭菌纯水灌胃。给药2 h后自由饮水和进食,观察时间为2个月,记录观察期末两组大鼠的体质量、饮食及饮水量。观察期结束后,脱颈椎处死大鼠,解剖各组大鼠,肉眼观察其主要脏器是否有病变,并用电子天平测定心、肝、肾、胃、脾的湿质量,计算各脏器系数并记录。对比各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结果:大鼠的一般情况如下,运动情况:第1次给药后,大鼠无明显异常表现,第2次给药后,部分大鼠在2 min后出现整理毛发,自主活动减少,喜静卧不动,第3次给药后,大鼠活动状态同第2次给药后;排泄物及分泌物:第1次给药后2 h,个别大鼠大便较稀,第2次给药后1 h,个别大鼠大便较稀,第3次给药后大鼠状态同第2次给药后,大鼠分泌物无异常,第2天稀便症状基本消失;无中毒及死亡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失笑散的半数致死量无法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给药前后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无明显变化,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前和给药后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均无明显变化,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脾脏的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无明显变化,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笑散颗粒剂对实验动物的体质量、进食、饮水及动物脏器无明显不良反应,毒性较小,安全性高,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