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17篇
  免费   14340篇
  国内免费   8969篇
耳鼻咽喉   1430篇
儿科学   2376篇
妇产科学   733篇
基础医学   8639篇
口腔科学   2647篇
临床医学   17807篇
内科学   12429篇
皮肤病学   1600篇
神经病学   3407篇
特种医学   60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3480篇
综合类   40702篇
现状与发展   42篇
预防医学   17228篇
眼科学   1676篇
药学   17940篇
  201篇
中国医学   14194篇
肿瘤学   6163篇
  2024年   549篇
  2023年   1718篇
  2022年   4396篇
  2021年   5539篇
  2020年   5012篇
  2019年   2669篇
  2018年   2836篇
  2017年   4036篇
  2016年   2998篇
  2015年   5482篇
  2014年   7234篇
  2013年   9154篇
  2012年   13267篇
  2011年   14227篇
  2010年   13077篇
  2009年   11867篇
  2008年   12110篇
  2007年   11657篇
  2006年   10271篇
  2005年   7913篇
  2004年   5840篇
  2003年   4806篇
  2002年   3739篇
  2001年   3526篇
  2000年   2633篇
  1999年   931篇
  1998年   192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鉴定河南省1例来自柬埔寨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血清型和基因型及其序列特征和传播来源。方法患者血液标本来源于2019年国家疾病监测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疑似病例。样品经快速检测DENV NS1抗原和IgM/IgG抗体,再提取血清中核酸,应用荧光RT-PCR法进行DENV血清型鉴定,同时用Vero和BHK-21细胞对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阳性培养物扩增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该病例实验室确诊为DENV 1型感染,并从血清标本中分离到病毒株,测序后拼接成全长10670 nt的全基因组序列,经系统进化分析,该病毒株属于DENV 1型基因Ⅰ型,与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高同源性和较近亲缘关系。结论2019年河南省来自柬埔寨的输入性病例的病原体为DENV 1型基因I型,此为近年来东南亚输入我国的常见血清型和基因型。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究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72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PR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灰度差异、时间指标、瘢痕程度、疼痛、不良反应及视觉评估。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3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灰度差异率均减小,且观察组患者的灰度差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炎性渗出时间、红肿时间、愈合时间、停工时间及瘢痕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疼痛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PRP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瘢痕程度,减少治疗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迅速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开展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限为2017年8月—2018年11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21例)、中药组(21例),分别开展常规治疗、中药穴位敷贴+中药汤剂治疗,比较治疗结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TCSS(多伦多临床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以上评分均较常规组具鲜明优势(P<0.05);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与中药组0.0%相比,未见鲜明差异(P>0.05)。结论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开展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效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miR-200、miR-155及血管新生因子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abortion,URSA)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8年1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就诊的URSA患者作为URSA组、要求终止妊娠的正常早孕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绒毛组织中微小RNA(microRNA, miR)miR-200、miR-15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 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的表达量及血清中VEGF、sFlt-1的含量,对miR-200、miR-155靶向结合VEGF、sFlt-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URSA组的绒毛组织中miR-200(1.78±0.32 vs. 0.91±0.15)、sFlt-1(1.87±0.35 vs. 1.06±0.21)的相对表达量及血清中sFlt-1的含量[(12.39±2.31)ng/ml vs. (6.51±0.95)ng/m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绒毛组织中miR-155相对表达量(0.60±0.10 vs. 0.93±0.16)、VEGF mRNA相对表达量(0.59±0.09 vs. 1.02±0.16)及蛋白表达量(0.62±0.07 vs. 1.04±0.18)、血清中VEGF的含量[(601.25±94.39)ng/ml vs. (935.12±132.47)ng/m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RSA组患者绒毛组织中miR-200的表达量与血清中VEGF的含量、绒毛组织中VEGF的表达量均呈负相关,绒毛组织中miR-155的表达量与血清中sFlt-1的含量和绒毛组织中sFlt-1的表达量均呈负相关;miR-200、miR-155分别靶向结合VEGF、sFlt-1基因的3’UTR。 结论 miR-200表达增多、miR-155表达减少与URSA发生有关,miR-200靶向VEGF、miR-155靶向sFlt-1是介导该过程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5.
建立华细辛和北细辛HPLC特征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研究2种来源细辛的识别方法;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细辛潜在抗炎靶点并寻找潜在抗炎成分。对89批细辛药材(12批华细辛和77批北细辛)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11个特征峰,用对照品、紫外光谱和LC-MS指认了11个特征成分。特征峰面积聚类分析显示华细辛和北细辛被分为2类,且利用特征峰面积比值可实现两者区分,当特征峰9(细辛素)/参照峰S(卡枯醇)峰面积比值大于5时为华细辛,小于2时为北细辛。对119种细辛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辛抗炎作用可能与COX-2,COX-1,iNOS,MAPK14,LAT4H,NR3C1,PPARG和TNF等8个靶点相关,其中COX-2最为关键,与5种特征成分细辛脂素、芝麻脂素、细辛素、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均存在相互作用。此外,细辛脂素、芝麻脂素与iNOS,MAPK14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黄樟醚和细辛素可作用于iNOS,COX-1,LAT4H,甲基丁香酚可作用于COX-1,LAT4H。细辛脂素与芝麻脂素均可作用在COX-2,iNOS和MAPK143个靶点上,提示它们是细辛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COX-2分子对接结果和COX-2活性实验结果验证了细辛脂素、芝麻脂素可抑制COX-2活性,为细辛抗炎作用活性成分。基于HPLC特征图谱的华细辛和北细辛识别方法简便易行;预测到的细辛抗炎靶点和抗炎成分为完善细辛质量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研究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对心肾综合征大鼠模型水钠潴留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空白组与手术组,空白组大鼠常规饲养,手术组大鼠经5/6肾切除联合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制备心肾综合征模型,剔除死亡大鼠后,将手术组剩余成模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空白组、中药组、常规治疗组。中药组给予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灌胃,给药量为7.29 g生药/(kg·d);常规治疗组给予贝那普利(0.45 mg/kg)+呋塞米(1.8m g/kg);空白组予以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周。观察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灵敏度、毛发情况、食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及死亡情况,比较各组灌胃前、灌胃6周后的血清脑钠肽(BN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水通道蛋白2(AQP2)的前后差值情况。[结果]灌胃6周后,中药组大鼠一般情况较灌胃前改善、喘息不明显,常规治疗组一般情况同样较灌胃前改善。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实验室指标差值发现,中药组与常规治疗组BNP均下降,中药改善大鼠心力衰竭情况接近常规治疗组水平,两组下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Scr水平较前下降,常规治疗组Scr水平升高;中药组尿AQP2水平较前略增高,与空白组尿AQP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尿AQP2水平较前明显升高。[结论]心肾综合征大鼠尿AQP2的表达主要由肾脏调控,AQP2可作为心肾综合征水钠潴留状态的参考指标,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改善心肾综合征大鼠水钠潴留状态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肾脏AQP2过度表达,减少水的重吸收,改善了水钠潴留状态。  相似文献   
68.
历代医家一直重视脏腑相关问题,本文从中医发展之初对脏腑问题的两种视角(联系视角与解剖视角)开始思考,基于《脉经》前后的经典文献梳理《脉经》文本,得出《脉经》脏腑讨论的初步认识,即王叔和讨论了传统藏象视角认识下的脏腑生理、病理、诊断与经脉腧穴的联系,而各种古代文献的重组、编排、归纳则提示藏象理论的系统构建在此时发生,并且已经纳入经脉的相关内容;《脉经》卷六集中体现了王叔和对“脏腑-经脉一体化”的理论构建和临床观察,《脉经》对于脏腑病候进行了仔细梳理,并注重病候、诊脉、脏腑与腧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9.
徐慧  陈敏  孙永峰  程星  王琦  靳蓉 《广东医学》2020,41(23):2394-2397
目的分析贵阳地区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学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将支气管肺泡灌液采用支气管镜取出进行细菌培养、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MP)检测。结果(1)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检出阳性716例,阳性率72.40%,细菌、病毒、支原体检出率分别33.27% (329例)、22.45%(222例)、31.45%(311例)。(2)细菌感染中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阳性菌株(G+);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株(G-)。培养菌株对青霉素类、红霉素、第1、2、3代头孢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头孢吡肟、拉氧头孢、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均无耐药发生。(3)病毒感染检出222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131例,腺病毒检测49例,流感病毒6例(A型2例,B型4例),副流感病毒36例(1型3例、2型4例、3型29例),病毒检出率以0~12月龄组最高,RSV、ADV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4)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31.45%(311例),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以3~5岁组最高。结论贵阳地区重症肺炎中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重要的细菌病原。重要病毒为腺病毒和呼吸道病毒为主,1~12月龄组的病毒感染检出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10年10月1日—2017年10月1日收治的1307例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无便秘组患者1128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179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109例,其中无便秘组92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17例。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瘘的级别等来分析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在伴慢传输便秘组中根据术后吻合口近和(或)远端肠壁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分为两组,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瘘的级别等进一步从病理学方面研究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结果:伴慢传输型便秘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9.50%,高于无便秘组8.16%(P0.05);但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7.34±3.17)天,晚于无便秘组(6.08±2.55)天(P0.05);在179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中,神经节细胞正常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7.89%,低于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组12.31%(P0.05);且瘘的发生时间短于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组[(6.12±3.29)天vs(8.71±4.36)]天(P0.05)。结论:慢传输型便秘增加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且延长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慢传输型便秘增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可能与结直肠切除范围不够,导致吻合口近和(或)远端肠壁存在神经节细胞的减少或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