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381篇 |
免费 | 16918篇 |
国内免费 | 110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47篇 |
儿科学 | 2660篇 |
妇产科学 | 910篇 |
基础医学 | 11059篇 |
口腔科学 | 3069篇 |
临床医学 | 21207篇 |
内科学 | 15461篇 |
皮肤病学 | 2055篇 |
神经病学 | 4567篇 |
特种医学 | 708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6014篇 |
综合类 | 46384篇 |
现状与发展 | 51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20160篇 |
眼科学 | 2243篇 |
药学 | 20993篇 |
245篇 | |
中国医学 | 16304篇 |
肿瘤学 | 80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6篇 |
2023年 | 2247篇 |
2022年 | 5728篇 |
2021年 | 7160篇 |
2020年 | 6418篇 |
2019年 | 3732篇 |
2018年 | 3954篇 |
2017年 | 5119篇 |
2016年 | 3935篇 |
2015年 | 6911篇 |
2014年 | 8998篇 |
2013年 | 10942篇 |
2012年 | 15593篇 |
2011年 | 16691篇 |
2010年 | 14907篇 |
2009年 | 13398篇 |
2008年 | 13750篇 |
2007年 | 13122篇 |
2006年 | 11572篇 |
2005年 | 8998篇 |
2004年 | 6575篇 |
2003年 | 5512篇 |
2002年 | 4231篇 |
2001年 | 3899篇 |
2000年 | 2941篇 |
1999年 | 1139篇 |
1998年 | 313篇 |
1997年 | 264篇 |
1996年 | 252篇 |
1995年 | 217篇 |
1994年 | 197篇 |
1993年 | 128篇 |
1992年 | 109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61篇 |
1987年 | 61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评价后腹腔入路与经腹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腹腔入路(17例,A组)与经腹入路(15例,B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肿瘤大小1.2~3.9(2.6±1.3)cm,B组肿瘤大小1.0~4.0(2.7±1.3)cm。两组术前临床分期均为T_1N_0M_0。比较两种方法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热缺血时间、标本重量、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效果。结果:A组手术均成功,B组1例因肾动脉损伤出血中转开放手术。两组肿瘤大小(2.6±1.3 cm vs 2.7±1.3cm)、术中失血量(302±85mlvs305±90ml)、标本重量(42±31g vs 45±33 g)、热缺血时间(28±9.1 min vs30±9.2min)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组在手术时间(175±55 min vs 248±70 min)、恢复进食时间(24±5 h vs 49±11 h)和住院时间(6.5±1.6天vs 8.4±1.9天)均少于B组(P0.05)。结论:后腹腔入路与经腹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均是治疗早期肾癌的一种微创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后腹腔入路在手术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少于经腹入路。 相似文献
992.
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37例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CM)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成人CM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19例.左侧18例,右侧10例,双侧9例.超声检查、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提示输尿管全段扩张伴肾盂积水22例,输尿管下段扩张9例.IVU不显影或显影不清13例;同位素肾动态显像检查提示患肾不同程度损害.手术治疗34例,其中行肾输尿管切除术2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2例.间断性双J管置入1例,保守观察2例.结果:随访32例,随访时间4个月~20年.患侧肾输尿管积水减轻29例,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成人CM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解除梗阻、尽量保留息肾功能,应根据输尿管扩张程度选择输尿管折叠或裁剪加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吻合方法推荐Lich-Gregoir术式;肾功能良好、无明显症状者可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93.
994.
<正>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除使用负压引流外,还将创面用生物透明膜封闭,形成一个密闭引流系统,有效防止外界细菌入侵,改善创面血运,促进肉芽生长[1],达到创面快速愈合的效果。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采用VSD术对16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治疗,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比较肝移植术后与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的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CEUS)表现,为不同方法治疗后RHCC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3例肝移植术后出现RHCC患者的超声资料(其中20例有CEUS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从同期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出现RHCC的152例患者中随机抽取33例(均接受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显示肝移植组RHCC发生部位与肝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复发灶的大小、数目、回声、边界、邻近重要结构、血供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示RHCC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在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48)。其中肝移植组高增强14例、等增强1例、低增强5例,肝切除组分别为32例、1例、0例;肝移植组"快进快退"13例、"快进慢退"1例、三期低增强5例、动脉期等增强门脉期低增强1例,肝切除组分别为30例、2例、0例、1例。增强形态在肝移植组(均匀增强19例,不均匀增强1例)与肝切除组间(均匀增强27例、不均匀增强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9)。结论根治性切除术后RHCC大部分发生在肝内,而肝移植术后肝外复发病例较多。肝移植术后RHCC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多样,虽大多数有典型CEUS表现,但非典型表现占35.00%,应特别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影响针胸膜夹角的因素。方法 828例肺内孤立性病变患者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分别记录病变大小、病变部位、穿刺点位置及进针深度等。将以上变量与针胸膜夹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位于双肺上叶的病变与小的针胸膜夹角有关;不同病变大小、不同进针深度的针胸膜夹角病例数分布不一致;不同穿刺点位置的针胸膜夹角病例数分布一致。病变在20~29mm时,针胸膜夹角与穿刺例数无相关关系。结论病变部位可能影响针胸膜夹角,尤其是双肺上叶的病变与针胸膜夹角大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结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指导巨大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术前应用TTE结合TEE测量ASD最大径或支撑径,明确其形态、边缘,筛选33例巨大ASD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术中指导封堵器植入,术后评价疗效。结果 33例中成功24例,失败9例,总成功率为72.73%;其中椭圆形ASD成功率76.47%,类圆形68.75%;ASD边缘足者81.82%,边缘不足者68.18%。TTE测量ASD最大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良好,TEE测量ASD支撑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进一步改善。24例成功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以TTE结合TEE详细观察ASD大小、形态、边缘筛选适应证,依据TTE和TEE测量的最大径及支撑径选择合适封堵器,结合术中指导及术后疗效评价,对提高巨大ASD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总结其可行性及局限性。方法:回顾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4例、肝血管瘤2例、肝囊肿3例、脾囊肿1例共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脐下缘做约1.5 cm弧形切口,穿刺3个5mm Trocar,其中2例采用Tri-Port切除肝血管瘤,术中使用多角度可旋转分离钳。结果:30例均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24例胆囊患者平均住院1.2d,5例肝脏手术、1例脾囊肿患者平均住院4d,术后30例患者均未发生胆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患者疼痛轻,同时具有手术瘢痕小、美观的特点,但腹腔镜器械尚待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检查在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进行18F-FDGPET/CT显像,并检测血清CEA、CA19-9。结果:68例患者中37例最终确诊复发或转移,PET/CT最终诊断灵敏度为97.3%,特异性为96.8%。血清标志物CEA、CA19-9诊断胃肠道肿瘤复发转移的敏感性62.2%,特异性87.1%。PET/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8%,约登指数97.8%。结论:PET/CT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肿瘤标志物高;PET/CT联合患者血清CEA、CA19-9检测是诊断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S-100防粘连冲洗液预防腹腔粘连的效果及其对血清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包括模型组(A组)、透明质酸钠组(B组)、0.5%S-100组(C组)、3%S-100组(D组)、5%S-100(E组)和泰陵组(F组)。通过粘连分级、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羟脯氨酸测定观察S-100预防腹腔粘连效果的同时,测定血清TGF-β1水平。结果:B、C、D、E及F组在粘连分级、HE染色及羟脯氨酸测定方面均优于A组(P〈0.05);B、C组之间,D、E、F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F3组与B、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B、C、D、E、F组粘连组织内CollagenⅠ含量比A组低(χ2=11.098,P=0.049)。各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1,P=0.976)。结论:S-100防粘连冲洗液具有明显预防腹腔粘连形成的作用,其作用优于透明质酸钠,最佳作用浓度区间为3%~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