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26篇
  免费   9010篇
  国内免费   5888篇
耳鼻咽喉   963篇
儿科学   1697篇
妇产科学   967篇
基础医学   10814篇
口腔科学   1886篇
临床医学   13516篇
内科学   13919篇
皮肤病学   1628篇
神经病学   4612篇
特种医学   410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9303篇
综合类   21347篇
现状与发展   23篇
一般理论   7篇
预防医学   9662篇
眼科学   2359篇
药学   11503篇
  81篇
中国医学   6220篇
肿瘤学   6882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853篇
  2022年   2177篇
  2021年   3419篇
  2020年   2677篇
  2019年   2274篇
  2018年   2421篇
  2017年   2605篇
  2016年   2660篇
  2015年   4226篇
  2014年   5544篇
  2013年   6060篇
  2012年   8870篇
  2011年   9385篇
  2010年   7344篇
  2009年   6395篇
  2008年   7441篇
  2007年   7394篇
  2006年   6863篇
  2005年   6108篇
  2004年   4821篇
  2003年   4955篇
  2002年   3889篇
  2001年   3103篇
  2000年   2413篇
  1999年   1594篇
  1998年   872篇
  1997年   929篇
  1996年   623篇
  1995年   541篇
  1994年   457篇
  1993年   308篇
  1992年   345篇
  1991年   288篇
  1990年   255篇
  1989年   207篇
  1988年   175篇
  1987年   157篇
  1986年   116篇
  1985年   120篇
  1984年   70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37篇
  1978年   34篇
  1976年   23篇
  1973年   27篇
  1970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目的 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浓度,探讨VEGF和EGF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法)检测20例再障患者及40名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EGF浓度.结果 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为50.5±34.8pg/ml,对照组血清VEGF的含量为108.5±50.6 p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EGF含量为0.15±0.11 μg/L,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EGF含量为0.76±0.80 μg/L.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VEGF、EGF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2.
生理学网络教学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生理学网络教学是医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生理学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网络教学的优势和实践应用及思考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3.
Spinal entry route for ventral root afferent fibers in the ca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welve anesthetized and paralyzed ca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inal entry routes of ventral root afferent fibers. In all animals, the spinal cord was transected at two different levels, L5 and S2. The L5 through S2 dorsal roots were cut bilaterally, making spinal cord segments L5-S2 neurally isolated from the body except for the L5-S2 ventral roots. From this preparation, a powerful excitation of the discharge rate of motor neurons and dorsal horn cells within the isolated spinal segments was observed after intraarterial injection of bradykinin (50 micrograms in 0.5 ml saline). This excitation of the spinal neurons can be considered the most convincing evidence of the potential physiologic role of the ventral root afferent fibers entering the spinal cord directly through the ventral root, because the apparent route of neuronal input from the periphery is through the ventral roots. However, additional control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the excitation persisted even after cutting all ventral roots within the isolated spinal segments, indicating that excitation was not mediated by the ventral roots. Furthermore, direct application of bradykinin on the dorsal surface of the spinal cord also increased the motoneuronal discharge rate, suggesting that excitation of spinal neurons produced by intraarterial injection of bradykinin is due to a direct action of bradykinin on the spinal cord. Thus, we provided an alternate explanation for the most convincing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physiologically important ventral root afferent fibers enter the spinal cord directly through the ventral root. Based on existi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it is likely that the majority of physiologically active ventral root afferent fibers travel distally toward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and then enter the spinal cord through the dorsal root.  相似文献   
204.
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玮  沈宏 《浙江创伤外科》2007,12(2):98-101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26例重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进行前瞻性研究,监测其入院当时、入院第2天、第3天及第7天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时间(TT)的变化。并检测14例单纯头部外伤患者在入院时的APTT、PT、FIB和TT值。结果APTT在入院3天明显升高。1周后仍未达到正常(P〈0.05);PT在入院当天即升高(P〈0.05),1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FIB在入院当天即升高,第3天下降(P〈0.05),1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有3例按照DIC诊断标准诊断为DIC,结果在观察期间均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且外凝性凝血途径的启动早于内源性凝血途径。伤后早期即可发生高凝状态,至第3天左右向低凝状态转变,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5.
由于新药toreetrapib的临床研究未获预期结果 ,以及残存心血管危险性这一概念的提出,近年人们再次对高密度脂蛋白(HDL)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给予高度关注.研究提示,在关注HDL-C水平的同时,不能忽视HDL的功能状态.目前最有效和安全的升高HDL-C水平的方法 还是生活方式调节,主要包括锻炼、减轻体重和戒烟等.  相似文献   
206.
目的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并比较术中、术后不同方法定位SLN技术的利弊。方法使用亚甲蓝染料,对68例胃癌D2根治术标本分组进行术中、术后SLN定位。结果术中SLN的阳性判断值、阴性判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8/8)、91.7%(22/24)、80.0(8/10)和100%(22/22);术后SLN的阳性判断值、阴性判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0/10)、98.9%(22/23)、90.9(10/11)和100%(22/22)。结论胃癌SLN定位技术是可行的,对提高胃癌临床病理分期的精确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7.
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组40只,对照组10只。兔骨骼肌制备肌匀浆。模型组用肌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完全乳化后皮下免疫注射1ml.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肌匀浆,每周免疫1次,连续免疫5次。前2周同时腹腔注射百日咳毒素1ml。分别于免疫注射后各周取大鼠的骨骼肌组织,观察其肌活检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的改变,同时检测血清肌酶水平,并与人类炎性肌病比较。结果模型组肌酶升高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别。病理改变以骨骼肌多发性炎症为特点:横纹肌呈灶性分布的肌纤维变性、坏死,横纹消失;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粗细不等、染色不一。病理分级以2a级为主。单个核细胞浸润以CD8^+T细胞为主.主要定位于肌内膜。骨骼肌细胞膜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加。结论用异种动物骨骼肌匀浆免疫大鼠可诱导出炎性肌病动物模型,与人类炎性肌病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方面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纳洛酮对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内毒素吸入性ALI模型 (LPS ,3mg/kg气管内注射 ) ,85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内毒素损伤组、甲基强的松龙组 (内毒素 甲基强的松龙 )、纳洛酮组 (内毒素 纳洛酮 )、联合用药组 (内毒素 甲基强的松龙 纳洛酮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大鼠血清TNF -α、IL - 8水平 ,并观察动脉血气分析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内毒素损伤组较生理盐水组TNF -α、IL - 8水平明显增高 ,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 ,肺组织可见肿胀、淤血、炎细胞浸润。联合用药组各项指标较内毒素损伤组均轻。结论 联合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和纳洛酮可降低气管内注入内毒素致大鼠ALI血清TNF -α、IL - 8升高水平 ,减轻肺损伤病理改变程度 ,对大鼠ALI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9.
目的探讨腹膜后脓肿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0-2004年诊断和治疗腹膜后脓肿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后20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4例,十二指肠损伤2例,阑尾穿孔3例,肾结石4例。超声检查确诊80%(20/25),CT检查确诊100%(22/22)。经腹部腹膜后脓肿切开置管引流25例,手术1~4次不等,后腰部切开引流8例。手术后并发应激性胃粘膜损伤致消化道出血7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死亡4例。治愈时间1~6个月,平均3.5个月。结论及时明确诊断,进行有效引流并加强营养支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10.
目的 研究pcDU6载体质粒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短发夹RNA(shRNA)对人血清白蛋白(HSA)致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增殖,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纤连蛋白(FN)表达的影响,并探讨有关机制。方法 构建TGF-β1shRNA的pcDU6载体质粒,体外培养HK2细胞株。采用脂质体转染将表达TGF-β1shRNA的pcDU6质粒载体(pcDU6-A1-A2和peDU6-B1-B2)分别导人实验组细胞。用HSA(5g/L)刺激HK2细胞12h或24h。四甲基偶氮唑盐(MTF)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水平。RT-PCR半定量分析HK2细胞中TGF-β1、CTGF和FNmRNA的表达水平;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K2细胞培养液中TGF-β1及FN蛋白质水平。结果 HK2细胞在HSA刺激下,其TGF-β1、CTGF及FN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培养液中TGF-β1和FN的蛋白质含量亦明显升高(P〈0.05)。与pcDU6空载体组比较,pcDU6载体质粒介导的TGF-β1shRNA干扰组TGF-β1、CTGF及FN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TGF-β1shRNA转染HK2细胞后12h或24h,细胞培养液中TGF-β1和FN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HK2细胞增殖被部分抑制(P〈0.05)。在细胞增殖、TGF-β1、CTGF及FN基因表达方面,TGF-β1shRNA干扰组组间比较,以及pcDU6空载体转染组与HSA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DU6载体质粒介导的TGF-β1shRNA能够明显抑制HSA刺激下HK2细胞增殖、TGF-β1、CTGF和FN基因的表达。HSA刺激HK2细胞增殖及CTGF和FN基因的过表达可能通过TGF-β1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