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12篇
  免费   5783篇
  国内免费   4089篇
耳鼻咽喉   624篇
儿科学   641篇
妇产科学   783篇
基础医学   8340篇
口腔科学   1211篇
临床医学   8202篇
内科学   10167篇
皮肤病学   875篇
神经病学   3550篇
特种医学   28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5篇
外科学   7053篇
综合类   9435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4185篇
眼科学   2005篇
药学   6586篇
  51篇
中国医学   3244篇
肿瘤学   5643篇
  2024年   176篇
  2023年   932篇
  2022年   2561篇
  2021年   3391篇
  2020年   2299篇
  2019年   2149篇
  2018年   2319篇
  2017年   1976篇
  2016年   2103篇
  2015年   3032篇
  2014年   3772篇
  2013年   3397篇
  2012年   5385篇
  2011年   5590篇
  2010年   3589篇
  2009年   2869篇
  2008年   3787篇
  2007年   3551篇
  2006年   3341篇
  2005年   3112篇
  2004年   2198篇
  2003年   2005篇
  2002年   1744篇
  2001年   1418篇
  2000年   1512篇
  1999年   1424篇
  1998年   810篇
  1997年   817篇
  1996年   683篇
  1995年   558篇
  1994年   460篇
  1993年   310篇
  1992年   404篇
  1991年   312篇
  1990年   288篇
  1989年   229篇
  1988年   189篇
  1987年   172篇
  1986年   139篇
  1985年   116篇
  1984年   64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28篇
  1974年   14篇
  1973年   20篇
  1970年   12篇
  1969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医学影像技术,可对组织结构的所有信息进行重建,具有灰阶特征,可显示解剖细节,是目前最具临床使用价值的新技术。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应用于对各种眼内疾病,包括眼内肿瘤、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虹膜睫状体疾患等的诊断。通过先进的三维超声技术,还可以精确的测量出眼内肿瘤体积的人小,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Q值引导和标准LASIK术后角膜Q值、视力和自觉症状的差异,来探讨Q值引导LASIK对维持角膜非球面状态及改善视觉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做Q值引导准分子激光手术(Q-LASIK)和标准准分子激光手术(S-LASIK)的近视患者各40例(40只眼),于术后1、3、6、12、24、3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角膜Q值、夜间眩光、夜视力满意度。结果术后1、3、6、12、24、36个月时,两组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P>0.05);夜视力满意度随时间递增,视觉质量主诉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术后1、3、6个月时,夜视力满意度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3、6个月时,视觉主诉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之后,夜视力满意度和视觉主诉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6个月内Q值变化明显,有显著差异,两组的Q值均向负值方向变化。6个月之后,两组角膜Q值均基本稳定。结论 Q-LASIK组较S-LASIK组能更好地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和维持角膜的非球面特性,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993.
Tang S  Li YP  Ying FW  Li YQ  Feng GG  Yi YZ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4):229-233
目的 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 (RB)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疫苗体外特异性对RB细胞系SO RB50 杀伤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RB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以RB细胞的蛋白抗原体外冲击致敏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 )及RB患者 (患者组 )来源的成熟DC ,并将其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 ,诱导出抗SO RB50 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 ,以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作为对照靶细胞 ,采用噻唑蓝 (MTT)分别比较CTL对SO RB50 和Raji细胞的杀伤率及正常对照组与RB患者组来源特异性杀伤率的组间差异性。结果 对SO RB50 与Raji 2种靶细胞 ,正常对照组和RB患者组的CTL细胞毒作用均随着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 ,对SO RB50 细胞的杀伤作用各效靶比均强于相应效靶比的Raji细胞(P <0 .0 1) ;各效靶比正常对照组CTL对SO RB50 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均显著强于RB患者组CTL(P <0 .0 1) ;而各效靶比正常对照组与RB患者组CTL对Raji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则相近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应用RB抗原负载DC可诱导出针对SO RB50 细胞抗原特异性的CTL ,这种方法对RB的治疗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对比研究23 G和20 G玻璃体切除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回顾性研究.对合并白内障的IMEM患者45例45眼,分别实施23 G和20 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90 d.对比术中玻璃体切除时间、剥膜时间、平均超声能量(average ultrasound energy,AV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emulsification time,EPT),术前与术后1、7 d的眼压,术前与术后30、90 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90 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23G组玻璃体切除时间为12.57±1.35min,20G组玻璃体切除时间为17.30±1.19min,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2.488,P<0.01).两组剥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500).术后1d,23G组的眼压略低于20 G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345,P=0.024).术后两组患者的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患者的眼压、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65、1.895、0.689,P=0.499、0.176、0.411).两组患者的眼压、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1.245、103.06、665.402,P<0.01).23G和20G不同手术方式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有交互作用(F=13.245,P<0.01),而不同手术方式与不同时间点的BCVA和黄斑视网膜厚度无交互作用(F=1.212、2.293,P=0.283、0.129).两组的平均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6、-0.737,P=0.242、0.465).术后90d,23G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略高于20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9,P=0.048).结论:23 G PPV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IMEM效果确切.和20 G相比,23 G PPV手术时间短,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但存在术中隐性切口漏造成术后一过性低眼压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5.
怀旭  沈嵩  石宁  刘国印  顿桓桓  许欣 《中国医药》2012,7(7):887-890
目的 探讨模拟失重对人体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分泌率的影响.方法 14名男性被试者以头低位倾斜(-6°)模拟失重30d,地面正常男性14名作为对照,分别在实验前3、3、15、30d及后恢复第3天对受试者采集10 min唾液,并进行SIgA含量的测定并计算出SIgA分泌率.结果 试验组在地面模拟失重条件第3天唾液流量为[(7.1±0.8)ml/10 min],较受试前[(8.5±1.0)ml/10 min]及对照组的流量[(7.7±1.3)ml/10 min]有明显减少(P<0.01),受试第15天唾液流量为(8.0±0.7)ml/10 min,也较受试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试验组受试者在受试的第3、15、30天口腔唾液SIgA浓度分别为(122±8j) ng/ml、(192±183)ng/ml和(168±183)ng/ml,SIgA的分泌率分别为(83±54) ng/min、( 14g±137) ng/min和( 135±144) ng/min,这两项指标均较受试前及对照组有明显增高(P<0.01或P<0.05),并以受试第3天的指标增高最为明显(P<0.01).恢复期第3天的SIgA浓度(129±151) ng/ml及分泌率(105±124) ng/min与受试前及对照组相似(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唾液分泌SIgA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30d的地面模拟失重环境测试中,受试者唾液流量表现出先下降再恢复的特点,唾液SIgA的浓度和分泌率明显增加,提示口腔局部黏膜免疫水平增强,受试结束后各指标恢复到受试前水平.  相似文献   
996.
宋琦  李萍 《贵州医药》2001,25(11):971-972
目的:探讨p16癌基因蛋白表达与涎腺液表皮样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用超敏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p16癌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p16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阳性率为62.5%(20/32);高分型、中分化型和低分化型肿瘤p16癌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67%(13/15)、54.55%(6/11)和16.67%(1/6)。经统计学处理,高分型与低分化型肿瘤p16癌基因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高分化型与中分化型、中分化型与低分化型肿瘤p16癌基因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16癌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分化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97.
醋酸甲羟孕酮的极谱行为及其分析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晓峰  杨涛  宋俊峰 《药学学报》1999,34(7):530-534
目的:研究醋酸甲羟孕酮(MPA)的电极反应机理,拟定了测定MPA的单扫描示波极谱法。方法:用单扫描示波极谱法、快速扫描循环伏安法、恒电位电解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多种技术进行研究。结果:在醋酸盐缓冲溶液中,MPA的C=C双键首先发生单电子单质子还原,产生了中间体自由基HMPA·。随后HMPA·可以单电子单质子方式进一步还原,形成产物H2MPA;同时也可以与中性MPA分子形成二聚体自由基HMPA·MPA·。在0.2mol·L-1HAc—NaAc缓冲液中,MPA还原波的二阶导数峰电流iP″与其浓度CMPA在2.0×10-6~6.0×10-5mol·L-1范围内成线性关系,相关系数γ=0.998。结论:证实MPA的还原过程有中间体自由基参与。  相似文献   
998.
红葱抗稻瘟霉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阐明红葱抗稻瘟霉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利用稻瘟霉筛选体系对红葱的60%(φ)乙醇提取物及其氯仿、正丁醇和水的萃取部分进行活性筛选,并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与结论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异红葱甲素(1)、异红葱乙素(2)、红葱乙素(3)、β-谷甾醇(4)、8-羟基-3,4-二甲氧基-1-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5)、4-羟基红葱乙素(6)、hongconin(7)、4,8-二羟基-3-甲氧基-1-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8)、dihydro-eleutherinol(9)、1,3,6-三羟基-8-甲基蒽醌(10).其中,9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2、3、5、6、7、9、10具有较好的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的活性,它们的最小变形浓度(minimummorphologicaldeformationconcentrate,MMDC)分别为30、30、170、130、55、60、150μmol·L-1.用MTT法测定10个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发现化合物2、3、5、6、7、9有较强的抑制人类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生长的活性,它们的IC50值分别为33、49、266、35、174、154μmol·L-1.  相似文献   
999.
1000.
A sensitive and specifi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 with UV detection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AC-1 in rat plasma. After extraction with ethyl acetate, the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a Diamonsil C18 column (150 mm × 4.6 mm i.d., 5 μm particle size, Zhonghuida) protected by a ODS guard column (10 mm × 4.6 mm i.d., 5 μm particle size), using acetonitrile–methanol–phosphate buffer (pH 3.0, 30 mM) (31:3:66, v/v/v) as mobile phase at a flow rate of 1.0 mL/min, and wavelength of the UV detector was set at 281 nm. No interference from any endogenous substances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elution of PAC-1 and internal standard (IS, indapamide). The calibration curve was linear over the range of 0.05–20 μg/mL (r > 0.99). The lower limit of quantification was evaluated to be 50 ng/mL. The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PAC-1 after intravenous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in rat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