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6470篇 |
免费 | 31591篇 |
国内免费 | 1775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82篇 |
儿科学 | 4957篇 |
妇产科学 | 1742篇 |
基础医学 | 17985篇 |
口腔科学 | 6200篇 |
临床医学 | 35922篇 |
内科学 | 24906篇 |
皮肤病学 | 3477篇 |
神经病学 | 6399篇 |
特种医学 | 12667篇 |
外科学 | 25380篇 |
综合类 | 87113篇 |
现状与发展 | 71篇 |
预防医学 | 36643篇 |
眼科学 | 3339篇 |
药学 | 37716篇 |
518篇 | |
中国医学 | 34215篇 |
肿瘤学 | 133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41篇 |
2023年 | 4471篇 |
2022年 | 10355篇 |
2021年 | 12681篇 |
2020年 | 11146篇 |
2019年 | 6105篇 |
2018年 | 6514篇 |
2017年 | 8794篇 |
2016年 | 6825篇 |
2015年 | 12209篇 |
2014年 | 15445篇 |
2013年 | 19933篇 |
2012年 | 28330篇 |
2011年 | 29925篇 |
2010年 | 27012篇 |
2009年 | 24347篇 |
2008年 | 24873篇 |
2007年 | 23658篇 |
2006年 | 20780篇 |
2005年 | 16157篇 |
2004年 | 11251篇 |
2003年 | 9082篇 |
2002年 | 6850篇 |
2001年 | 6417篇 |
2000年 | 4598篇 |
1999年 | 1668篇 |
1998年 | 327篇 |
1997年 | 285篇 |
1996年 | 282篇 |
1995年 | 209篇 |
1994年 | 230篇 |
1993年 | 126篇 |
1992年 | 103篇 |
1991年 | 103篇 |
1990年 | 79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5篇 |
1964年 | 9篇 |
1959年 | 25篇 |
1958年 | 28篇 |
1957年 | 27篇 |
1956年 | 17篇 |
1955年 | 19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三维点激光扫描仪的扫描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全面评价Roland LPX-1200三维点激光扫描仪的扫描可靠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规则加工的仿牙齿样模具,使用Roland LPX 1200点激光扫描仪获得其数字化模型,通过比较不同起始位置的扫描结果,评价扫描仪的扫描可重复性;选择长,宽,高三维方向上65项测量项目,比较数字化模型测量与实物测量之间的差异,评价其扫描准确性。结果连续扫描以及改变扫描初始位置引起的扫描随机误差在0.02mm以内;数字化模型测量与实物测量之间的差值均数为0.0012±0.05mm,P〈0.05。结论扫描仪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能满足正畸临床对模型测量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与c-my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法分别检测MMP-7和c-myc在4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5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MMP-7和c-my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7%和77.6%。2)在不同病理分级、不同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转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7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同病理分级和有无淋巴转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myc阳性表达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7和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MMP-7和c-my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均有高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病过程中,其高表达具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了解正常上颌复合体在不同状态相同载荷条件下,上颌窦区的应力分布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其本身的生物力学行为特征。方法:在自主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分别模拟张口位和正中咬合时上颌复合体的边界条件,计算并绘制出2种工况下上颌窦区各种应力的数据和图像。结果:正常上颌窦在正中咬合和张口位2种状态下,双侧第一磨牙受垂直集中压力作用,其各部位应力值均较小;当受到相同的载荷作用时,应力大小是不相等的。正中咬合时应力值小于张口位。结论:正常上颌窦各壁应力值在2种工况下均远远小于加载力,其中张口位应力分布不如正中咬合时均匀。 相似文献
75.
渐进性咬合紊乱导致兔髁突退行性变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是否可导致兔髁突软骨退行性变。方法 27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渐进性咬合紊乱组(A组)、操作对照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A组动物以正畸用橡皮圈分别将一侧上颌和对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向近中牵拉,以形成上下牙不吻合接触的咬合紊乱;B组作结扎钢丝操作对照,不牵拉。分别在6月龄、7月龄、8月龄时取材,各时间点每组取材3只实验动物,对双侧髁突作组织学观察和测量。结果 B、C两组髁突软骨表现无明显差异,A组有明显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的退行性变,表现为髁突前、中部软骨变薄,肥大层软骨不连续,局部组织纤维化;髁突后部软骨增厚,增殖层未成熟细胞比例增加。结论 渐进性咬合紊乱可导致兔髁突软骨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76.
局部应用二磷酸盐对鼠正畸牙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Zoledronate溶液对鼠正畸牙齿移动距离与牙周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用42只雄性Wistar大鼠,牵引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实验中分别将Zoledronate溶液及生理盐水注射入实验组(左侧)及对照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的粘骨膜下。注射于实验前3d开始,共进行9次,每3d一次。分别在加力0、3、7、14、21d后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组织HE染色后,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①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而根分叉区破牙骨质细胞数除加力14d外,2组差异无显著性。③实验过程中Zoledronate溶液对破骨细胞和破牙骨质细胞以外的细胞作用不明显。结论 Zoledronate能有效地抑制支抗牙移动,减少压力侧牙槽骨表面破骨细胞数。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纯钛表面喷砂处理后,利用飞秒激光蚀刻形成表面周期性微结构,初步评价其表面理化性能。方法 12个直径10 mm、厚4 mm的纯钛圆片样本,根据表面处理方式,随机分为喷砂组(S组)、喷砂酸蚀组(SA组)、喷砂飞秒激光蚀刻组(SL组)。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高温润湿角测量仪,分析3种钛表面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粗糙度及润湿性。采用 SPSS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EM及CLSM观察显示,飞秒激光在喷砂钛表面蚀刻出均匀整齐的周期性微米级结构,SL组钛表面呈二级粗糙度复合结构。EDS分析显示,SL组钛表面Al元素减少(SL组4.37%SA组0.32>S组0)。表面粗糙度测量显示,SL组钛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大 [SL组(7.33±0.38)μm>SA组(1.08±0.12)μm>S组(1.05±0.14)μm](P<0.001);表面静态接触角测量显示,SL组钛表面静态接触角显著减小 [SL组(34.4±2.5)°P<0.001)。结论 喷砂联合飞秒激光蚀刻纯钛表面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技术。 相似文献
78.
成人下颌升支应用解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成人下颌升支后份及髁突的应用解剖。方法 对 16个成人离体下颌升支后缘高度、升支后份厚度 ,下颌孔后缘至下颌升支后缘的距离、髁突高度、髁突颈前后径、内外径测量分析。结果 下颌升支后缘前方 15mm范围内由后向前逐渐增厚 ,部分下颌升支在下颌孔上方 10mm处无松质骨。结论 应用拉力螺钉进行髁突骨折复位固定时应参照以上解剖规律进行。 相似文献
79.
目的:了解目前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患儿家长对子女牙齿排列与咬合情况,即儿童早期错畸形的关注现状.方法:采用填写问卷方法对2007-03~09期间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患儿家长进行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783 份.结果:783 例患儿中, 因龋病及其并发症就诊者占51.3%,以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为主诉就诊患儿占35.0%.注意到孩子的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的家长有510 名,其中希望治疗者474 名,不希望治疗者36 名;从未关注过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情况者273 名.对上前牙和下前牙排列不齐的关注率分别为56.6%和47.4%,注意到前牙咬合异常者占50.5%.有71.5%的家长是通过自己注意的途径得知子女的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48.7%的家长填写了个人资料,其中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73.9%. 结论: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到自己孩子的牙齿排列与咬合状况,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及家长相关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80.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国人10种牙周病可疑致病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检测国人不同牙周情况者龈下菌斑中 10种牙周可疑致病菌 ,观察其分布特点 ,并初步分析不同的细菌组合与牙周病的关系。方法 :从 3组对象 :健康组 ,龈炎组和牙周炎组中采取 12 4例龈下菌斑 ,提取DNA ,分别用 10种牙周病可疑致病菌的特异引物 ,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16SrDNA片段来鉴定细菌种类。用统计软件分析细菌与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经 χ2 检验 ,龈炎组和牙周病组牙龈卟啉菌的检出率高于健康组 (P <0 .0 5) ,牙周病组福塞氏类杆菌、中间型普里沃氏菌、齿垢密螺旋体 ,变黑普里沃氏菌的检出率高于健康组和龈炎组 (P <0 .0 5)。经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 ,中间型普氏沃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变黑普里沃氏菌与牙周病关系更为密切 ;中间型普里沃氏菌、变黑普里沃氏菌和生痰二菌化碳噬纤维菌与附着丧失有关 ,而Pi和Td对探诊出血影响较大。结论 :我国人群的牙周病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有自已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