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93篇
  免费   1216篇
  国内免费   1050篇
耳鼻咽喉   128篇
儿科学   160篇
妇产科学   119篇
基础医学   1686篇
口腔科学   285篇
临床医学   1877篇
内科学   2087篇
皮肤病学   84篇
神经病学   718篇
特种医学   4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1246篇
综合类   2386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754篇
眼科学   371篇
药学   1486篇
  13篇
中国医学   724篇
肿瘤学   1156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633篇
  2021年   721篇
  2020年   510篇
  2019年   462篇
  2018年   474篇
  2017年   463篇
  2016年   419篇
  2015年   614篇
  2014年   780篇
  2013年   691篇
  2012年   984篇
  2011年   1169篇
  2010年   618篇
  2009年   537篇
  2008年   697篇
  2007年   654篇
  2006年   699篇
  2005年   712篇
  2004年   460篇
  2003年   381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84篇
  1999年   372篇
  1998年   240篇
  1997年   232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置换术1154例长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Zhang BR  Zou LJ  Xu ZY  Mei J  Wang ZN  Sun DH  Yu WY  Wang LC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4):243-246
目的 评价风湿性联合瓣膜病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近期与远期疗效 ,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1年 5月~ 2 0 0 1年 5月 2 0年间 ,115 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双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和长期随访结果 ,其中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均为狭窄病变者 2 5 3例 ,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 345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瓣狭窄者 119例 ,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均为关闭不全者 437例 ;合并三尖瓣病变的占 5 4 0 0 %( 75 7例 ) ,其中器质性病变 7 2 7%( 84例 ) ,功能性关闭不全 5 8 31%( 6 73例 ) ;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 339例 ;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与Ⅳ级者分别为 873例和 186例。应用侧倾碟瓣或双叶机械瓣施行瓣膜置换术 ,合并三尖瓣功能或器质性病变者 ,同期行瓣膜成形手术。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住院病死率为 6 5 0 %( 75 / 115 4)。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顽固性心律失常、肾功能或呼吸功能衰竭 ,以及抗凝有关的出血等。长期生存 10 79例 ,随访时间为 8个月~ 2 0年 ,平均随访时间为 4 5 %病人·年。晚期死亡 6 6例 ( 0 39%病人·年 ) ;5、10与 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 89 46± 1 35 ) %、( 86 5 0± 1 91) %与 ( 6 7 86±6 16 ) %。生存的 92 9例患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腋静脉的解剖特征,并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中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左室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D)患者59例,根据左室导线植入径路分为腋静脉组(n=23)和锁骨下静脉组(n=36),比较两种径路左室导线植入时间?参数及相关并发症;同期选择新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患者67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腋静脉造影,比较慢性心力衰竭和正常心脏结构患者腋静脉内径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CRT/CRTD和DDD装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组和双腔起搏器组腋静脉解剖结构相似,两组间腋静脉内径无统计学差异[(10.77 ± 2.19)mm vs (10.11 ± 2.02)mm,P > 0.05];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经腋静脉径路和经锁骨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的时间?植入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右房?右室?左室导线的阈值?感知?阻抗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腋静脉内径无明显异常,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经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胸膜内固定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对患者炎症细胞因子以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胸膜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血清中CRP、TNF-α、IL-6的变化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2.1±0.5)d,住院时间(5.5±1.3)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2 d血清中CRP、TNF-α以及IL-6水平均显著增加,但两者升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随访平均(10.1±4.0)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3.34%;对照组术后随访平均(10.5±5.4)个月,复发4例,复发率13.3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取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胸膜内固定术较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手术后,患者手术情况良好,不增加任何特殊耗材及费用,没有显著增加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4.
10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Xinglouchengqi (XLCQ) decoction in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constipation.

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assessor-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360 eligible participants will be randomized to the XLCQ group or the control group. Participants in the XLCQ group will receive XLCQ decoction,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ll undergo clysis therapy using glycerin enemas 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actulose solution. Both groups will undergo a treatment period of (5 ± 2) d and a 1-month follow-up.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ill be the Constipation Scale score. 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will include scores on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troke Scale, the Diagnostic Scale for TCM Syndromes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CM Scale for Syndrome of Phlegm-heat and Fu-organ Excess. Therapeutic mechanism outcomes and safety outcomes will also be assessed. Assessments will be conducted at baseline, at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period, and at the follow-up. Moreover, daily visits will be scheduled to grade the status of constipa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

Discus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data with which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XLCQ decoct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constipation.  相似文献   
106.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2000年重症急性胰腺炎83例的治疗资料。结果:其中保守治疗37例,手术治疗46例,治愈69例,死亡14例,总病死率为16.9%,重症I组级52例,死亡4例;重症Ⅱ级31例,死亡10例,重症I级,Ⅱ级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7%,32.3%,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病死率与胰腺炎的严重性有显著相关性,应根据病情而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时机是重要影响因素,围手术期处理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07.
肝炎病毒感染与肝门部胆管癌发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X  Zou S  Qiu F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6):420-422,T00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和丙型肝炎 (丙肝 )病毒感染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6 8例石蜡包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标本中乙肝病毒X蛋白和丙肝病毒C蛋白水平进行检测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6 8例肝门部胆管癌中乙肝病毒X蛋白阳性率为 8 8% (6 / 6 8) ,丙肝病毒C蛋白阳性率为 35 3% (2 4 / 6 8) ,两者均阳性 1例(1 5 % ) ;乙肝、丙肝病毒感染的肝门部胆管癌在分化程度 (χ2 =8 7,P <0 0 1)、浸润程度 (χ2 =6 7 8,P<0 0 1)、淋巴结转移 (χ2 =4 3,P <0 0 5 )、根治程度 (χ2 =5 1,P <0 0 5 )与非病毒感染的肝门部胆管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乙肝病毒X蛋白、丙肝病毒C蛋白可能在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原因中起重要作用。乙肝、丙肝病毒感染的肝门部胆管癌恶性程度高 ,可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取石术联合B超定位及监测治疗上尿路结石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单侧上尿路结石患者分为两组,微创经皮肾取石术联合B超治疗上尿路结石62例为实验组,以微创经皮肾术取石56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的一期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取石次数、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肾取石术联合B超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结石取尽率高等优点,能有效治疗上尿路结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Schroeder-Essed术治疗单纯性阴茎下屈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尿道开口正常的阴茎下屈畸形患者21例,年龄3~42岁,平均13.3岁,下弯平均约15°~90°,平均45°,侧弯1例约40°.均采用Schroeder-Essed术辅以阴茎皮肤脱套的手术方法,必要时结合尿道游离以及尿道成形术治疗.结果 手术后阴茎弯曲完全纠正20例,Ⅰ型3例矫正阴茎弯曲后利用阴茎背侧包皮行Duckett尿道成形术.Ⅱ型和Ⅲ型共17例、Ⅳ型1例经Schroeder-Essed术辅以阴茎皮肤完全脱套术弯曲得到完全矫正.术后近期并发症主要为疼痛、尿道不适;远期并发症为尿瘘1例,局部皮肤感染1例,残留下弯1例(约15°)但不影响正常性生活.随访6~25个月,疗效满意.2例成年患者性生活正常.结论 Schroeder-Essed术结合阴茎皮肤脱套技术能矫正大多数单纯阴茎弯曲畸形,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是治疗轻中度单纯阴茎下屈畸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0.
Cao Q  Zang Y  Sun L  Sui M  Long X  Zou Q  Wang Y 《Neuroreport》2006,17(10):1033-1036
In this study, a newly reported regional homogeneity approach was used to analyze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ata on resting state in boy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Boy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howed decreased regional homogeneity in the frontal-striatal-cerebellar circuits, but increased regional homogeneity mainly in the occipital cortex. Our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of abnormal frontal-striatal-cerebellar circuits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The regional homogeneity approach may be a potentially useful method in explor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