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542篇 |
免费 | 4034篇 |
国内免费 | 23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00篇 |
儿科学 | 408篇 |
妇产科学 | 316篇 |
基础医学 | 4392篇 |
口腔科学 | 498篇 |
临床医学 | 4186篇 |
内科学 | 5799篇 |
皮肤病学 | 793篇 |
神经病学 | 2138篇 |
特种医学 | 172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3630篇 |
综合类 | 5611篇 |
现状与发展 | 5篇 |
一般理论 | 3篇 |
预防医学 | 2348篇 |
眼科学 | 937篇 |
药学 | 4151篇 |
31篇 | |
中国医学 | 2601篇 |
肿瘤学 | 29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3篇 |
2023年 | 745篇 |
2022年 | 1707篇 |
2021年 | 2081篇 |
2020年 | 1414篇 |
2019年 | 1393篇 |
2018年 | 1448篇 |
2017年 | 1332篇 |
2016年 | 1453篇 |
2015年 | 2010篇 |
2014年 | 2295篇 |
2013年 | 2208篇 |
2012年 | 3030篇 |
2011年 | 3056篇 |
2010年 | 2028篇 |
2009年 | 1578篇 |
2008年 | 1841篇 |
2007年 | 1789篇 |
2006年 | 1646篇 |
2005年 | 1587篇 |
2004年 | 1169篇 |
2003年 | 1272篇 |
2002年 | 1100篇 |
2001年 | 882篇 |
2000年 | 699篇 |
1999年 | 569篇 |
1998年 | 361篇 |
1997年 | 347篇 |
1996年 | 252篇 |
1995年 | 212篇 |
1994年 | 192篇 |
1993年 | 136篇 |
1992年 | 134篇 |
1991年 | 140篇 |
1990年 | 126篇 |
1989年 | 101篇 |
1988年 | 78篇 |
1987年 | 65篇 |
1986年 | 64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5篇 |
1974年 | 5篇 |
1973年 | 5篇 |
1972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alphaII(b)beta3 integrin and FcgammaRII receptors mediate, respectively, platelet adhesion and spreading on fibrinogen and immunoglobulin (IgG) coated surfaces. Platelet adhesion to fibrinogen resulted in a partial conversion of the faster to the slower migrating (phosphorylated) form of Ca(+2)-sensitive 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 but failed to trigger arachidonic acid (AA) release. Full mobility shift of cPLA2 and a massive release of AA release were stimulated by platelet adhesion to IgG or addition of thrombin to the fibrinogen adherent platelets. IgG and thrombin induced AA production were blocked by methyl arachidonyl fluorophosphonate (MAFP), an irreversible inhibitor of cPLA2 and the Ca(+2)-independent phospholipase A2 (iPLA2). In contrast, bromoenol lactone (BEL), a specific inhibitor of iPLA2 had no effect on the release of AA. MAFP and BEL prevented pp125FAK phosphorylation and platelet spreading on fibrinogen having no effect on pp125FAK phosphorylation or platelet spreading on immobilized IgG. We conclude that alpha(IIb)beta3-mediated pp125FAK phosphorylation and platelet spreading on fibrinogen are regulated by PLA2 enzymes. 相似文献
62.
纪震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9,23(5):252-257
提出基于自适应方向滤波方法来提取左心室轮廓。在噪声的干扰下,引入经平滑处理的方向滤波能够得到精确的边缘,所获得的边缘方向矢量能够在边缘跟踪时对边缘走向预测,同时对参数进行自适应地调整。通过尽量少的人机交互,算法能够自动提取出左心室的轮廓。实验证明该算法增加了边缘提取的精度和一致性,同时显著地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63.
64.
艾灸对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 近年来,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很受人们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试图用醋酸烧灼胃粘膜面造成大鼠胃溃疡模型,以此为对象,研究艾灸在保护胃粘膜方面可能存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感染伯氏疟原虫(P.berghe ANKA株)小鼠,经矿泉“851”及与抗疟酮合用治疗后,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明显高于感染对照组(P<0.01)。两组药均能提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对碳微粒的廓清率,其K值与对照组相比,P<0.01,MPS活性的增强程度与其疟原虫的抑制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6.
67.
DNA测序建立甘肃当归、大黄种子rRNA基因图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甘肃地道性中药材当归、大黄种子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进行碱基序列测定,以期建立从分子水平对中草药种子进行鉴定的一种新方法。方法:提取当归、大黄种子中核DNA,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进行套式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碱基序列测定。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以上述方法可获得当归、大黄种子DNA中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PCR扩增产物;并经测序后得到了当归、大黄种子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碱基序列,且具有明显的差异和可对比性。结论:不同植物性中药材种子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碱基序列可做为从分子水平进行鉴定的标记。 相似文献
68.
葡萄胎p53、p21~(CIP1)及p185蛋白表达与恶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葡萄胎p5 3、p2 1CIP1及p185蛋白表达与恶变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葡萄胎标本中p5 3、p2 1CIP1及p185蛋白的表达 ,以侵蚀性葡萄胎及绒癌为对照 ,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葡萄胎组p5 3、p2 1CIP1、p185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5 % (35 / 10 0 ) ,71% (71/ 10 0 )及 36 % (36 / 10 0 ) ,与恶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完全性与部分性葡萄胎 ,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组与非恶变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恶变组p2 1CIP1表达有降低趋势。结论 :p5 3、p2 1CIP1及p185蛋白表达改变与葡萄胎恶变无确定关系 ,但可作为晚期现象出现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 ,其中p2 1CIP1蛋白表达降低提示滋养细胞有向恶性转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69.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胶囊中绿原酸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中成药双黄连胶囊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Phenomenex -C1 8(2 5 0mm×4 6mm ,5 μm)柱 ,以水 -乙腈 -冰醋酸 (92∶7∶1 0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 32 6nm ,流速 1 0ml/min。结果 :绿原酸在 0 1 1~ 0 5 5 μg ,都与相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 9999) ,平均回收率为 99 1 1 % ,RSD为 0 5 8% (n =6 )。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 ,可用于双黄连胶囊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0.
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中药射干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拄色谱及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色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射干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得3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isorhamnetin,Ⅹ)、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Ⅺ)、白射干素(dichotomitin,Ⅻ),从乙醇提取液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鸢尾苷(iridin,ⅩⅢ)、野鸢尾苷(tectoridin,Ⅹ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ⅩⅤ)、维太菊苷(vittadinoside or stigmasterol-3-O-glucoside,ⅩⅥ)。结论 其中化合物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