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3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9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28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65篇 |
内科学 | 80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68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01.
目的为比较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 T细胞库中是否存在 G1特异性 T淋巴细胞极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重组人软骨抗原凝集原 G1为抗原 (r G1) ,采用国际标准半有限稀释建立细胞株法 ,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外周血中分离建立 G1特异性 T细胞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从 4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外周血中分别分离建立了 13株 G1特异性 T细胞株。分析比较了这些细胞株 ,发现病人的 G1特异性 T淋巴细胞出现频率为 36 .2 %。所有 T细胞株与 r G1及 WT和 PPD共同培养以观察其特异性反应性 ,结果发现所建立的 13株 T细胞株对人软骨抗原凝集素 G1区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进一步用r G1肽段分析 ,发现其中 5株主要对 G1C末端呈特异性反应。细胞表型分析发现 ,所有这些 T细胞株均表现为 CD3 、CD4 与αβ TCR阳性 ;细胞因子分泌类型以 TH1为主。结论 RA病人外周血与关节滑膜液中均有 G1特异性 T细胞。 相似文献
102.
103.
Medication errors in a paediatric teaching hospital in the UK: five years operational experie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KGROUND: In the past 10 years, medication errors have come to be recognised as an important cause of iatrogenic disease in hospital patients. AIMS: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and type of medication errors in a large UK paediatric hospital over a five year period, and to ascertain whether any error prevention programmes had influenced error occurrence. METHODS: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medication errors documented in standard reporting forms completed prospectively from April 1994 to August 1999. Main outcome measure was incidence of error reporting, including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s. RESULTS: Medication errors occurred in 0.15% of admissions (195 errors; one per 662 admissions). While the highest rate occurred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0.98%), most errors occurred in medical wards. Nurses were responsible for most reported errors (59%). Errors involving the intravenous route were commonest (56%), with antibiotics being the most frequent drug involved (44%). Fifteen (8%) involved a tenfold medication error. Although 18 (9.2%) required active patient intervention, 96% of errors were classified as minor at the time of reporting. Forty eight per cent of parents were not told an error had occurred. The introduction of a policy of double checking all drugs dispensed by pharmacy staff led to a reduction in errors from 9.8 to 6 per year. Changing the error reporting form to make it less punitive increased the error reporting rate from 32.7 to 38 per year. CONCLUSION: The overall medication error rate was low. Despite this there are clear opportunities to make system changes to reduce error rates further. 相似文献
104.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人血小板与Ⅰ型胶原膜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从可视化的角度观察人血小板与Ⅰ型胶原膜相互作用后受激活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6/08在暨南大学生物纳米技术实验室完成。①人血小板的提取:新鲜血液由健康无服药志愿者提供。抗凝剂(38g/L枸橼酸钠)与血液以1∶9的比例800r/min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以3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生理盐水以3000r/min离心洗涤3次留沉淀。37℃下静置30min。所有操作均在室温下进行,pH为7.4。②Ⅰ型胶原膜的制备:把新鲜剥离的带负电的云母浸入NiCl2溶液中,使其表面带正电荷,通过静电作用将Ⅰ型胶原组装其上,室温下干燥。③血小板形态的观测:将新分离的血小板均匀铺展在膜材上与之作用,作用后用25g/L戊二醛固定10min,再用超纯水漂洗,室温下干燥后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结果:①Ⅰ型胶原膜的表面形貌观察结果:胶原膜呈网孔状,胶原纤维清晰可辨;未受激血小板表面形貌观察结果:为了排除血小板在分离等前处理过程中受到激活的可能,对直接用戊二醛固定的血小板进行成像发现:约95%的血小板未被激活,血小板呈分散分布。对单个血小板的扫描成像发现血小板呈扁平圆盘状,表面比较平滑,血小板之间较分散,无聚集及伪足等活化标志。②Ⅰ型胶原膜上血小板形貌观测结果:与I型胶原作用后立刻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发现血小板聚集现象并不显著,仅在小范围内出现了交联聚集的现象。通过扫描样品上不同位置的血小板聚集体,发现血小板表面有许多呈平行排列的纤维束,它们把血小板整齐的连接起来,且血小板间层层相叠;这些嵌入在纤维蛋白原网内的血小板,大多保持了圆盘状的结构,但表面都分布着颗粒状或纤维条状物质;与Ⅰ型胶原作用1h后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发现单个血小板大多处于活化过程中的树突型,伸出了伪足,并有着彼此间相互聚集的趋势,通过对血小板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其中心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团簇状物质。在每个血小板周围,都有许多分泌物,这些分泌物有着不断向血小板外部扩散的趋势,而且扩散的方向多指向另一血小板。结论:①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Ⅰ型胶原诱导活化的血小板形态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其内部α颗粒释放时带出的纤维蛋白原同样也可导致血小板的聚集。②通过对血小板受激活化的体外模拟,可为血小板的凝血过程与及机制的研究以及(抗)凝血生物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的可行性,为构建组织工程器官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2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等级1级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体质量20~30kg成年雌性杂种犬6只,由北京市科宇实验动物养殖中心提供(许可证号为SCXK(京)2000-0015),动物饲养级别1级。实验方法: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培养:穿刺健康成年实验犬髂前上棘,抽取骨髓10mL,加入肝素抗凝,以等体积PBS充分混匀,4℃条件下转入离心管中,取20mL淋巴细胞分离液,将稀释骨髓按1∶1小心加在分离液的界面上,用水平离心机以1500r/min离心10min后,单个核细胞位于血浆和离心液界面层。吸取界面层单个核细胞层,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PBS冲洗3次,备用。②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将收获的犬骨髓单个核细胞以由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的DMEM/F12混合培养液、0.5μg/L内皮细胞生长因子、2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10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mol/L磷酸维生素C、0.04mmol/L脯氨酸组成的诱导培养基重悬,以1×109L-1种植于胶原铺底的培养瓶中,置37℃、含50mL/L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进行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在诱导培养后第1,3,5,7,9,11天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并评价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①骨髓单个核细胞向平滑肌样细胞诱导的细胞生长曲线:接种第1,3,5,7,9,11天计数每孔细胞数分别为(2.73±0.18)×108,(3.17±0.36)×108,(7.35±1.28)×108,(23.61±1.56)×108,(53.48±3.47)×108,(48.51±5.36)×108L-1。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细胞表型:原代细胞仅少数α-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明显阳性,明显阳性细胞约占总数的(60.5±5.9)%,细胞内肌丝样结构不明显,而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碱性钙调宁蛋白染色阴性;P3代细胞生长5d,细胞生长汇合后,绝大部分诱导后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碱性钙调宁蛋白染色阳性,可见胞浆内清晰的肌丝样结构,明显阳性细胞分别占细胞总数的(86.2±13.5)%,(78.7±10.2)%,(76.63±13.8)%,明显高于原代细胞(P<0.05)。③平滑肌样细胞的亚型分析:原代细胞爬片标本Flk-1染色多数呈阳性,第3代细胞Flk-1染色几乎阴性,阳性细胞胞膜、胞浆着色呈棕黄色。原代及传代细胞Vimentin染色均呈阳性,阳性细胞胞浆着棕黄色。本组细胞Desmin染色阴性。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被定向诱导成为平滑肌样细胞,能够满足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6.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促进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7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材料:清洁级大鼠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CXR(粤)2004-0011,粤监证字2004A089),三四周,大约50g。实验方法:①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②取第3代骨髓间质干细胞,以1×107L-1接种于24孔培养板和六孔板中,24h后换液并分组:对照组:仅仅更换培养液;5-氮胞苷诱导组:10μmol/L5-氮胞苷孵育24h后更换新鲜培养液;5-氮胞苷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诱导组:10μmol/L5-氮胞苷孵育24h后更换含10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新鲜培养液;5-氮胞苷 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组:10μmol/L5-氮胞苷孵育24h后更换含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新鲜培养液。以后每3d换液1次,前2组换完全培养基,后2组分别换含10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完全培养基。③30d后应用RT-PCR法检测心肌细胞转录因子GATA-4、结蛋白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心肌肌钙蛋白,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跳动情况。结果: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长特性及鉴定:原代培养大鼠骨髓质干细胞3d后镜下可见有细胞贴壁,形成克隆,七八天长满,随着换液和传代,细胞逐渐纯化,第3代细胞形成均一的长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CD44、CD29表达阳性,CD45、CD11b表达阴性。②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5-氮胞苷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或5-氮胞苷 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30d后,有部分细胞心肌肌钙蛋白表达阳性,GATA-4和结蛋白表达明显增强。镜下观察5-氮胞苷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诱导组所诱导细胞变细、胞体伸长,呈心肌样细胞跳动,并较其他两组明显,心肌肌钙蛋白阳性细胞的比率较高(P<0.05)。结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在体外有协同5-氮胞苷促进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而转化生长因子β1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07.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和变性疾病4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42例神经系统损伤和变性疾病患者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其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方法:①选取2005-06/2006-09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神经系统损伤和变性疾病患者42例,对本试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各种原因所致脊髓损伤30例,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偏瘫4例,老年痴呆2例,小脑疾患引起的共济失调2例,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4例。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身体各项指标以评估是否适合行干细胞移植术。②术前患者均于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骨髓干细胞动员,5~12μg/(kg.d),连续4~5d。动员结束后患者在局麻状态下,于髂后上棘采集自体骨髓血约200mL,去除红细胞,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再将收获的单个核细胞制成1.5mL细胞悬液(约1×108个细胞)备用。③通过手术或立体定向的方法将干细胞直接移植在神经损伤或变性部位,然后再根据病情经腰穿或静脉途径进行细胞移植,每次给予干细胞量按(2~3)×102个/kg计算,1次/周,共4周。④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为促进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身体状况给予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相应的康复功能锻炼,同时配以针灸、高压氧及药物营养神经和改善微循环治疗。结果:42例神经系统损伤和变性疾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1~3个月,17例脊髓损伤患者肢体症状明显改善,尤其是脑损伤后遗症引起的脊髓损伤其肢体症状改善更为显著;2例脑出血和1例脑血栓引起偏瘫的患者其肢体症状改善效果均较好;遗传性共济失调的2例患者疗效均不明显;1例老年痴呆患者其老年痴呆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能在搀扶下行走,与旁人进行正常的交流;运动神经元变性病中1例患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改善效果较好,肌张力正常,颤抖减轻及至消失,多发性硬化中2例患者症状减轻。结论:干细胞移植配合功能锻炼等辅助手段对神经系统损伤和变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肯定,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8.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背景:骨组织工程用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筛选和制备出一种理想的支架材料对于组织工程学发展和应用于临床至关重要。目的:介绍目前研究中出现的各种不同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展望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发展方向。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 Pubmed数据库1997-01/2007-01关于骨组织工程中支架材料的文章,检索题词包括"bone,tissue engineering,scaffold,bone defect",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1/2007-01中文期刊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骨缺损"。纳入标准:内容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有关,论文具有原创性,观点明确,论据可靠。排除标准:设计不合理的文章及观点模糊的综述。文献评价:初检得到325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238篇,保留87篇,进一步查找全文,保留30篇完全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资料综合:目前尚未能制备出一种理想的支架材料。临床上研究较多的有以下几种:①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胶原、脱钙骨基质、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等。②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及其共聚物PLGA应用最为广泛。③无机材料:应用较为广泛的为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和珊瑚等。④复合材料。⑤添加基因的支架材料。结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应具有支持结构、组织相容和引导成骨的作用。目前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种类很多、来源不同、性能各异。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现代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骨量、容易翻修、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其远期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证实。总结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疾病的特点及疗效,并随访全部患者术后1年以上影像学表现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选择2001-03/2006-03在解放军总医院关节置换中心治疗的3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均施行了现代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男性8例,女性28例,年龄52~71岁,体质量56~80kg,均为内侧胫股间室置换。采用国际上评价膝关节功能常用的HSS评分评定疗效,并对全部病例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随访和总结。结果:①3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31.5个月。②术后切口无感染、无下肢血栓、骨折等并发症。③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65分提高至94.5分,优29膝(80%),良7膝(20%),平均关节活动范围120°(110°~135°)。④影像学检查所有假体无位置不良,无松动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迹象,未观察到对侧间室与髌股关节间室有进行性退变。结论:经随访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证实现代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采用1∶2频数匹配,病例-对照设计,分析上海市农村社区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①于2003年和2005年,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奉贤区光明镇和钱桥镇40~85岁常住人口共计10582人,合并建立卒中队列研究人群。选择其中19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根据其年龄、性别分布情况,以1∶2的比例从上述同一人群中选取398例非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应用自行设计统一的调查表格进行基线调查,并接受无创性的脑血管功能检测。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卒中常见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史等),当场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水平,计算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积分,分值0~100分,分值越低,脑血管功能异常越严重。③率或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单因素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优势比(OR),多因素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积分异常的均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2.90(1.98,4.23),2.08(1.16,3.74),3.40(1.53,7.62),1.58(1.05,2.39),6.16(2.97,13.01),1.51(1.02,2.23),0.48(0.27,0.86),2.44(1.69,3.51),P<0.05~0.01]。②多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Exp(B)分别为8.840,1.777,1.833,P<0.01),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积分异常与2型糖尿病有关(Exp(B)为1.010,P<0.05)。结论: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