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724篇 |
免费 | 7702篇 |
国内免费 | 505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03篇 |
儿科学 | 1468篇 |
妇产科学 | 380篇 |
基础医学 | 4605篇 |
口腔科学 | 1451篇 |
临床医学 | 9989篇 |
内科学 | 6652篇 |
皮肤病学 | 824篇 |
神经病学 | 2060篇 |
特种医学 | 3161篇 |
外科学 | 7615篇 |
综合类 | 22599篇 |
现状与发展 | 26篇 |
预防医学 | 10192篇 |
眼科学 | 886篇 |
药学 | 9425篇 |
138篇 | |
中国医学 | 7707篇 |
肿瘤学 | 34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2篇 |
2023年 | 965篇 |
2022年 | 2468篇 |
2021年 | 3028篇 |
2020年 | 2680篇 |
2019年 | 1453篇 |
2018年 | 1715篇 |
2017年 | 2172篇 |
2016年 | 1643篇 |
2015年 | 3013篇 |
2014年 | 3928篇 |
2013年 | 5228篇 |
2012年 | 7439篇 |
2011年 | 7869篇 |
2010年 | 7380篇 |
2009年 | 6555篇 |
2008年 | 6665篇 |
2007年 | 6465篇 |
2006年 | 5880篇 |
2005年 | 4701篇 |
2004年 | 3204篇 |
2003年 | 2560篇 |
2002年 | 1872篇 |
2001年 | 1759篇 |
2000年 | 1399篇 |
1999年 | 457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A型与B型CpG ODN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细胞因子的释放和诱导人PBMC抗膀胱肿瘤细胞作用.方法 用A型、B型CpG ODN和NoCPG ODN刺激正常人外周血PBMC,MTT测定细胞的增殖,定量ELISA检测人干扰素-α含量,LDH法检测CpG ODN诱导后人PBMC对膀胱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A型与B型CpG ODN对人PBMC增殖的刺激作用明显高于对照组;CpGODN2216组IFN-α的浓度高于CPG ODN2006组;CpG寡核苷酸作用后,人PBMC对BIU-87膀胱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升高.结论 A型与B型CpG ODN对人PBMC具有免疫诱导作用,可刺激人PBMC增殖并释放IFN-α,诱导免疫细胞对膀胱肿瘤细胞杀伤,增强宿主抗膀胱肿瘤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PG)E2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42个突出椎间盘标本取自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症状的手术治疗患者,其中膨隆型12例,破裂型15例,游离型15例,取材部位为紧贴神经根突入椎管的椎间盘组织(A部位)和椎间隙内残存的椎间盘组织(B部位)。术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所有患者坐骨神经痛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GE2含量。结果 A部位PGE2含量自膨隆型、破裂型至游离型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A部位PGE2含量高于B部位(P<0.01);PGE2含量与患者坐骨神经痛VAS评分存在明显相关性(r=0.848,P<0.01)。结论 PGE2参与了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发病机制,PGE2含量与坐骨神经痛程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切开复位、空心钛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2003年5月-2007年2月,对收治的18例桡骨头骨折予切开复位、空心钛螺钉内固定,男12例,女6例;年龄15~53岁,平均28.6岁.Mason Ⅱ型13例,MasonⅢ型3例,Mason Ⅳ型2例.如术中内固定牢固(旋转腕关节骨折块与主骨间无异常活动),术后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如果不够牢固,术后2周开始功能锻炼.术后摄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 15例术后第一天即开始功能锻炼,3例术后2周开始功能锻炼,平均3个月骨折愈合,除2例Mason Ⅳ型外,其余患者肘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桡神经深支损伤.结论 Mason Ⅱ、Ⅲ犁桡骨头骨折,应用切开复位、空心钛螺钉内固定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4.
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中、重度颅脑损伤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颅脑枕部与地面接触碰撞的虚拟模型,探讨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中、重度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方法 利用临床病历资料分析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中、重度颅脑损伤的常见致伤方式和伤情特点,在Hypermesh软件中建立模拟常见致伤方式的有限元模型,用Ls-Dyna软件计算、分析颅内压力变化特点,并与伤情特点作对比分析. 结果 行人中、重度颅脑交通伤以枕部接触碰撞致伤最为常见,特点是以撞击点对应的额、颞叶部位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和脑组织挫裂伤为主的"对冲伤".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以右枕部为撞击点时,从右枕部到左额部.压缩力峰值逐渐减小,拉伸力峰值逐渐增大并在对冲部位的左额叶表面达到最大. 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中、重度颅脑损伤时,枕部接触碰撞最常见,额、颞叶组织拉伸变形和灰白质血管分布特点可能是发生"对冲伤"的主要生物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研究骨折合并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大鼠的血浆、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含量变化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平均分成4组:左侧胫骨骨折组(A组)、左侧坐骨神经损伤+左侧胫骨骨折组(B组)、T9-11脊髓横断+左侧胫骨骨折组(C组)和右侧大脑皮层损伤+左侧胫骨骨折组(D组).每组大鼠于伤后即刻、2 d、1周、2周及4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CGRP含量;于伤后1周、2周及4周对骨折处拍摄x线片,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神经节中CGRP含量;2周取骨折局部骨痂做HE染色. 结果 各组大鼠1周及2周X线片骨折线清晰,4周除B组外,其余各组骨折线消失.2周HE染色显示骨痂量变化:B组少于A组;C组及D组多于A组.各组大鼠在血清中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各时间点CGRP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背根神经节中CGRP含量变化:1周时,B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于A组(P<0.01);2周时,B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高于B组(P<0.05),C组高于A组(P<0.01);4周时,与A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CGRP含量均升高,其中C组最明显(P<0.01). 结论 骨折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慢,而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及大脑皮层损伤后,骨折愈合快,提示合并中枢损伤能促进骨折愈合,此现象可能与CGRP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中8例气性坏疽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8例确诊为气性坏疽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给予多次外科清创、敏感抗生素、高压氧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本组多数患者具有无肢体捻发音,而X线、CT或B超等发现组织间有气体的特点.全部患者渗出液涂片发现梭状芽孢杆菌,细菌培养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大多数患者为混合感染.另外,伤肢有大量坏死组织与渗出液,患者红细胞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等特点.经过积极综合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或因为气性坏疽而截肢.结论 地震所致开放性损伤多发,且多为混合感染,气性坏疽为其主要的特殊感染之一.彻底外科清创、敏感抗生素治疗是气性坏疽的主要治疗方法.正规高压氧及营养支持治疗是重要且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DSA在评价断指再植血管及血流状况中的价值.方法 12例断指再植患者术后2~4 d行再植指体DSA检查,观察再植指体血管轮廓、吻合口形态、血液动力学改变、有无血管痉挛或血栓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根据造影结果 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方案.结果 共27条吻合血管中,DSA全部显示清晰,其中9例23条吻合血管血流通畅,均存活,断指再植指体早期存活诊断符合率为100%(23/23).2例(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各1例)吻合血管中断,考虑重度血管危象,即行手术探查发现血栓;1例(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吻合动脉痉挛变细,提示轻度血管危象,经保守治疗最终存活.DSA对4条吻合血管病变均检出.结论 DSA能够对再植指体血供重建和血液循环情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在指导临床对再植指体的进一步处理及预测再植指体早期存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骨肉瘤骨膜异常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骨肉瘤骨膜异常的类型和影像特点,探讨骨肉瘤骨膜异常的病理基础.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肉瘤128例,男76例,女52例.年龄5~66岁,平均19岁.全部患者均经X线及MR检查,其中MR平扫加增强109例,扩散成像23例;CT检查48例,36例加行增强扫描;病理大体标本、大切片及定位取材常规切片共14例.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影像和病理表现:(1)骨膜水肿96例,只能在MRI上显示.病理上表现为骨膜结构疏松,无肿瘤细胞浸润.(2)骨膜掀起、增厚,可在CT、MRI上显示,但以MRI敏感(CT显示13例,MRI显示42例).病理上为骨膜掀起、增厚,无肿瘤浸润.(3)无骨膜新生骨的骨膜破坏48例,只能在MRI上显示.病理上为灶性或整个骨膜被肿瘤浸润.(4)线状骨膜新生骨,X线片、CT及MRI上各显示42、13及22例.病理上骨膜新生骨呈单层排列.(5)层状骨膜新生骨,X线片、CT及MRI上各显示21、6及21例.病理上,新生骨小梁呈多层排列.(6)放射状骨膜新生骨,X线片、CT及MRI上各显示13、7及14例,在X线片、CT上,越近病变中心针状影越长、密度越高.病理上,针状影间为肿瘤组织.(7)混合型骨膜新生骨,X线片、CT及MRI上各显示7、4及8例.为2种或2种以上的骨膜新生骨的混合表现.结论 (1)骨肉瘤可引起多种形态的骨膜异常,不同骨膜异常有不同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2)所提出的对骨膜异常的分类,以病理所见为基础,较好地概括了骨膜各种病理改变的3种影像表现.(3)MRI可显示X线片、CT不能显示的骨膜水肿、无骨膜新生骨的骨膜破坏等更早期的骨膜异常,显示骨膜掀起、增厚也较CT更敏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用MR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评价大鼠肾脏氧合水平的重复性和科学性.方法5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扫描前称量大鼠体重,在3.0 T MR扫描仪上分别在第1天(d1)、第5天(d5)、第10天(d10)、第30天(d30)和第50天(dS0)行BOLD成像,测量表观自旋-自旋弛豫率(R2*).在d30和d50扫描完成后,注射呋塞米10 min后再次扫描,计算注药前后R2*的差值(△R2*).对5次扫描的R2*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d30和d50注射呋塞米前后的皮、髓质R2*和皮、髓质△R2*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呋塞米对皮、髓质R2*的影响并评价△R2*的重复性.结果d1、d5、d10、d30和d50大鼠体重分别为(150.4±3.7)、(170.2±7.0)、(201.0±5.8)、(306.2±17.0)和(352.0±12.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103,P<0.01);肾脏皮、髓质R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30皮、髓质R2*在注射呋塞米前分别为(25.2±1.2)和(32.8±2.2)Hz,注射后分别为(21.1±2.2)和(25.9±3.0)Hz,皮、髓质R2*在注射呋塞米后均降低(P<0.01);d50皮、髓质R2*在注射呋塞米前分别为(25.9±0.8)和(34.3±3.9)Hz,注射后分别为(20.2±1.5)和(27.0±3.2)Hz,皮、髓质R2*在注射呋塞米后均降低(P<0.01).d30皮、髓质△R2*值分别为(4.1±1.7)和(6.9±2.8)Hz,d50皮、髓质△R2*值分别为(5.8±1.1)和(7.3±2.8)Hz,2次检查皮、髓质的AR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肾脏皮、髓质基础R2*值在50 d内稳定,不受体重影响;在3.0 T MR上,应用呋塞米后大鼠肾脏皮、髓质R2*值均降低.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HCC)癌灶检出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MSCT平扫、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和门静脉期(60 s)资料,并采用X2检验分别对≤3 cm和>3 cm的病灶在各期相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94例术中共发现318个病灶,其中≤3 cm者86个,>3 cm者232个.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39.5%(34个)、67.4%(58个)、44.2%(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1).上述3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9.6%(208个)、99.6%(231个)和99.1%(2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9,P<0.01);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上述3期检出病灶的总敏感度分别为76.1%(242个)、90.9%(289个)和84.3%(268个),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3%(242/274)、86.3%(289/335)和93.7%(268/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62和9.29,P值均<0.05).结论 双动脉期扫描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小HCC,动脉晚期的扫描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