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88篇
  免费   1958篇
  国内免费   1373篇
耳鼻咽喉   325篇
儿科学   387篇
妇产科学   83篇
基础医学   1213篇
口腔科学   359篇
临床医学   2373篇
内科学   1775篇
皮肤病学   224篇
神经病学   555篇
特种医学   941篇
外科学   1703篇
综合类   5907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2372篇
眼科学   221篇
药学   2518篇
  34篇
中国医学   2019篇
肿瘤学   902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663篇
  2021年   835篇
  2020年   719篇
  2019年   378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497篇
  2016年   432篇
  2015年   722篇
  2014年   920篇
  2013年   1294篇
  2012年   1962篇
  2011年   2013篇
  2010年   1927篇
  2009年   1642篇
  2008年   1714篇
  2007年   1625篇
  2006年   1492篇
  2005年   1103篇
  2004年   802篇
  2003年   662篇
  2002年   445篇
  2001年   488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枣花丹合剂对失眠症夜间慢波睡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枣花丹合剂对失眠症夜间慢波睡眠的影响。方法:选择无器质性病变,每天睡眠少于240~300min为主症者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枣花丹合剂组在08:00和19:00时分别服用枣花丹合剂200mL。对照组在08:00和19:00时服同量红糖水,连服4周。睡眠监测的数据包括记录时间、非快动眼睡眠期、快动眼睡眠期、睡眠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比、觉醒比。结果:枣花丹合剂组与对照组相比,夜间睡眠Ⅰ、Ⅱ期减少,Ⅲ、Ⅳ期增加;夜间觉醒次数减少,总睡眠时间明显增加;SWS睡眠结构比改变,SWS睡眠的连续性好、周期性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枣花丹合剂可以增加失眠症夜间慢波睡眠,是治疗失眠症的一种有效和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对原核表达和可溶性纯化后的Tnfrsf11b蛋白氨基端的24~106位肽段进行二级结构分析.方法 根据已经发表的人Tnfrsf11b氨基酸序列,利用BLAST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确定所要构建的Tnfrsf11b N 端CRD功能结构域;将目的 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 pGEX-6P-1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于16.C、0.1 mmol/L IPTG 诱导25~30 h可获得可溶性融合蛋白,经过Glutathione SepharoseTM4 B 亲和层析纯化和 PreScission Protease 酶切,洗脱的蛋白样品经过Superdex75凝胶预装柱进一步纯化,最终获得可溶性、高纯度的蛋白;对目标蛋白进行圆二色谱分析.结果 获得重组质粒pCEX-6P-1-tnfrsf11b并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经亲和层析、酶切、分子筛层析后获得了可溶的、高纯度的Tnfrsf11bN 端功能结构域蛋白并对其进行了圆二色谱分析,发现目标蛋白富含β-sheet.结论 高含量的β-sheet 更有利于蛋白质参与与相互作用,这对其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这种相互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Tnfrsf11bN端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在体外和体内对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方法 将原代培养6d的小鼠NSCs悬液离心、收集备用。制备C6胶质瘤细胞、3T3成纤维细胞爬片,随后与NSCs共同培养3d。用荧光染料Hoeehst33342标记NSCs,借助立体定向技术于胶质瘤动物模型内接种NSCs,观察NSCs在胶质瘤动物模型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小鼠NSCs对C6细胞有明显的趋向性。体内实验见肿瘤组织内满布标记的NSCs。结论 小鼠NSCs无论在体外或体内对胶质瘤细胞均有一定的趋向性。  相似文献   
94.
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经验、技术要点及效果。方法将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的病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治疗组: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V型截骨内固定术29例;对照组:应用前路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融合术26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畸形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断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折不融合、纠正后凸畸形度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V型截骨术治疗的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可有效防止手术后畸形再发生,矫正后凸畸形彻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休克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释放时相及伴随的肠、肝、肺组织病理变化。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失血性休克组和对照组。采用RT-PCR、ELISA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后30、60、90min及复苏后30、90min肠、肝、肺组织内TNF-α、IL-6 mRNA表达及血清中TNF-α、IL-6含量;HE和IHC染色检测伴随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①休克30min时,肠、肝、肺内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未见升高;60min时肠道先出现TNF-αmRNA表达升高(P〈0.05):而肝脏在90min开始表达升高(P〈0.05),肺脏则在复苏后30min开始表达升高(P〈0.05)。复苏后90min肠、肝、肺的细胞因子表达都继续显著升高(P〈0.01)。②TNF-α 在肠、肝、肺的表达升高最早,其后为IL-6 mRNA。③30min时门静脉和外周血中TNF-α、IM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60min时门静脉血中含量显著升高(P〈0.01)。④休克后肠黏膜坏死脱落;肝组织结构紊乱、肝窦增宽、肝细胞变性坏死;肺脏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失血性休克时细胞因子的释放顺序是肠道、肝脏和肺脏,推测存在“肠-肝-肺”细胞因子释放轴的可能,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96.
Pilon骨折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手术指征及其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6例Pilon骨折患,平均年龄46.2岁;骨折类型:Rtiedi—Allgower-Pilon骨折分型Ⅰ型12例、Ⅱ型10例、Ⅲ型4例。3例行空心螺钉固定,14例行MIPPO技术钢板固定,9例应用外固定支架,其中4例使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结果采用Mazur方法评估手术疗效,26例患,优1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2.3%。术后并发症包括创面不愈合1例、复位不良1例、关节退行性变2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良好复位,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微创固定方式是治疗Pilon骨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7.
化疗药物性静脉炎及渗漏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是研究体内化疗药物性静脉炎及渗漏损伤的发病机制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重要条件。化疗药物性静脉炎及渗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依文献报道,化疗药物性静脉炎模型主要以大白兔耳缘静脉注射长春瑞滨等化疗药物为多见,化疗药物渗漏损伤模型主要以大鼠及大白兔背部皮下注射盐酸阿霉素等化疗药物为多见。文章就近年来常用的一些化疗药物性静脉炎及渗漏损伤的动物模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肺内支气管囊肿在CT、MRI表现上的特征。方法:3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内支气管囊肿;男25例,女12例,年龄18~63岁,平均35岁。均行X胸片,2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3例行MRI检查。结果:分布在右肺16例,左肺21例。形态以圆形为主,可以呈葫芦状、长条状或不规则形。22例囊肿含有液体,8例含气体,6例含有气液面,4例含有曲菌球,囊壁钙化7例,呈点状和弧线状。囊壁见有轻-中度强化,其中以含液囊肿较明显,囊肿周围气肿15例。结论:大部分成人先天性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9.
BACKGROUND: Equilibration of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fter transfusion has been estimated to take about 24 hours, but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arlier measurements reflect steady-state values in persons who have not bled recently.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assessing the changes over time in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fter transfusion in acutely anemic patients because of recent bleeding.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Thirty-two normovolemic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an acute bleeding episode who were no longer thought to be bleeding and who received a 2- unit red cell transfusion were studied. At baseline and 15, 30, 60, and 120 minutes and 24 hours after transfusion,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nd hematocrit values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administration of 2 units of packed red cells elicited a 24-hour increase of 22.4 +/− 6.8 g per L in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emoglobin values were not different at any of the defined posttransfusion times. Hematocrit levels experienced similar changes over time. Agreement between 15-minute and 24-hour values was excellent, as only 6 percent of patients exhibited a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6 g/L) between the hemoglobin measurements. CONCLUSION: Hemoglobin and hematocrit values rapidly equilibrate after transfusion in normovolemic patients who are recovering from an acute bleeding episode. This fact would allow a rapid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ransfusion and of the recurrence of bleeding in patients remaining at risk.  相似文献   
100.
去痛片中四组分的HPLC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固定相,采用HPLC法测定去痛片中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苯巴比妥的含量。各组分的回收率分别为99.8±0.50%、99.7±0.76%、99.3±0.54%、99.6±0.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