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232篇 |
免费 | 7364篇 |
国内免费 | 383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6篇 |
儿科学 | 1358篇 |
妇产科学 | 373篇 |
基础医学 | 4180篇 |
口腔科学 | 1318篇 |
临床医学 | 9192篇 |
内科学 | 5816篇 |
皮肤病学 | 797篇 |
神经病学 | 1138篇 |
特种医学 | 2778篇 |
外科学 | 6294篇 |
综合类 | 20878篇 |
现状与发展 | 15篇 |
预防医学 | 9473篇 |
眼科学 | 612篇 |
药学 | 9080篇 |
84篇 | |
中国医学 | 7470篇 |
肿瘤学 | 30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0篇 |
2023年 | 933篇 |
2022年 | 2390篇 |
2021年 | 3046篇 |
2020年 | 2490篇 |
2019年 | 1413篇 |
2018年 | 1513篇 |
2017年 | 2014篇 |
2016年 | 1530篇 |
2015年 | 2984篇 |
2014年 | 3815篇 |
2013年 | 4713篇 |
2012年 | 6832篇 |
2011年 | 7062篇 |
2010年 | 6691篇 |
2009年 | 5892篇 |
2008年 | 6042篇 |
2007年 | 5587篇 |
2006年 | 4944篇 |
2005年 | 3967篇 |
2004年 | 2762篇 |
2003年 | 2145篇 |
2002年 | 1637篇 |
2001年 | 1542篇 |
2000年 | 1122篇 |
1999年 | 362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8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91.
p53基因(今又生(R))联合支气管动脉化疗治疗肺癌15例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肺癌的安全性、疗效和给药途径.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肺癌,首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今又生(R)),2~5天后,行BAI灌注化疗药物;然后根据病情变化再次进行基因治疗和/或BAI.治疗后常规使用螺旋CT定期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5例患者均完成上述治疗,并接受随访2~11个月.有效率(CR PR)46.7%(7/15),1例肺部肿块消失,6例肺部肿块缩小,3例纵隔淋巴结缩小,1例胸水减少,仅1例观察到肿瘤长大,14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93.3%(14/15).p53治疗后6例出现发热(38℃~40℃),未观察到基因药物的其它严重副作用,无严重操作有关并发症出现.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p53基因治疗与BAI联合应用,是一种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了BAI的治疗效果.经皮瘤内注射p53是否为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的6例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4例患者在首次术中确诊,术中可疑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行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查确诊,施行损伤修补+胆总管T管引流+腹腔引流术,治愈出院.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严重的腹腔、腹膜后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怀疑为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行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查后确诊,并多次行清创、引流手术,其中1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地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中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是确诊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有效方法.对于首次术中确诊者,可行损伤处修补+引流治疗.对于术后确诊并出现腹腔、腹膜后脓肿及蜂窝组织炎者,应充分清创、引流,必要时加行胆汁、胰液分流、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 相似文献
99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ast track surger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olorectal carcinoma surgery. Methods Seventy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 requiring colorectal resection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fast-track group (35 cases) and conventional care group (35 cases). Results Sixty-two patients finished the study, 32 cases in fast-track group and 30 cases in conventional care group. The median and average time to the first passage of flatus (2±1 vs. 4±2, P<0.01), the first passage of stool (3.8±1.6 vs. 6.4±2.5, P=0.0007), resumption of normal diet [(4±2) vs. (8.2±2.2), P<0.01] and the length of postoperative stay (6±1 days vs. 11.7±3.8 days, P<0.01) were much shorter in the fast-track group than in the conventional care group. The preoperative incidence of thirst (2/32 vs. 23/30, P<0.01), hunger (5/32 vs. 20/30, P<0.01) and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2/32 vs. 8/30, P=0.04) were much lower in the fast-track group than in the conventional care group. Conclusion Fast track surger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olorectal resection was saf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994.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TGF-β1和Smad7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Smad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非治疗组(模型组)和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3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导造模.于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血糖、肾功能指标、24 h尿蛋白.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TGF-β1及Smad7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TGF-β1及Smad7蛋白定位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平均动脉压、血糖、肾功能指标、24 h尿蛋白排出均增加;肾小球ECM明显增多、系膜区扩大(PAS染色);TGF-β1及Smad7 mRNA表达上调;TGF-β1及Smad7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苯那普利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减轻.结论:TGF-β/Smad通路在糖尿病肾病时是激活的,苯那普利治疗可延缓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995.
自体骨膜游离移植的实验研究--不同龄动物大块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比较自体骨膜移植软骨再生修复不同龄动物大块关节软骨缺损。方法用52只不同龄家兔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大块关节软骨缺损,比较移植骨膜生发层朝向关节腔与松质骨时再生软骨的差别。结果经不同时期肉眼和组织学检查证实,幼年兔和成年兔的骨膜移植都能生成软骨,修复大块关节软骨缺损。在成年兔骨膜再生的软骨与成年兔本身周围正常软骨的厚度、组织结构一样。移植骨膜生发层朝向关节腔与松质骨二者间再生软骨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骨膜具有再生软骨的能力,可用来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的缺损。骨膜移植生发层不同朝向对软骨再生无明显影响。成年后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能够生成与自身相适应的软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肺癌的安全性、疗效和给药途径。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肺癌,首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今又生~),2~5天后,行BAI灌注化疗药物;然后根据病情变化再次进行基因治疗和/或BAI。治疗后常规使用螺旋CT定期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5例患者均完成上述治疗,并接受随访2~11个月。有效率(CR+PR)46.7%(7/15),1例肺部肿块消失,6例肺部肿块缩小,3例纵隔淋巴结缩小,1例胸水减少,仅1例观察到肿瘤长大,14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93.3%(14/15)。p53治疗后6例出现发热(38℃~40℃),未观察到基因药物的其它严重副作用,无严重操作有关并发症出现。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p53基因治疗与BAI联合应用,是一种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了BAI的治疗效果。经皮瘤内注射p53是否为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观察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大肠癌SW480细胞β-连环蛋白相关通路中β-连环蛋白、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不同浓度CAPE作用24、48 h后,细胞β-连环蛋白、c-myc及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经不同浓度的CAPE作用后,SW480细胞β-连环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从1.05±0.26下降到0.67±0.10、0.87±0.09下降到0.51±0.14、0.63±0.09下降到0.32±0.14和204±52下降到52±16、111±11下降到52±16、87±7下降到32±12,与对照组(CAPE浓度为0 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24,6.793,7.026,15.936,14.889,14.162,31.147,28.881,6.322,17.647,9.584,P<0.05),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CAPE可干扰β-连环蛋白相关通路,下调β-连环蛋白及通路靶基因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转录和表达.CAPE抗肿瘤作用可能与下调β-连环蛋白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98.
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2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残胃癌患者占同期收治的胃癌患者总数的3.3%。其中Ⅰ期4例,Ⅱ期2例,Ⅲ期6例,Ⅳ期10例。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7.3%,联合脏器切除率为50.0%:经腹腔完成残胃癌根治手术17例,经胸腹联合切口完成残胃癌根治手术4例,剖腹探查1例。全胃切除、ROHX-en-Y消化道重建21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3.6%.分别为pNo8例;pN.6例;pN27例;pN,1例。残胃癌Ⅰ、Ⅱ期患者生存时间(80.2±17.2)个月;Ⅲ期患者生存时间(31.2±9.2)个月;Ⅳ期患者生存时间(23.6±6.1)个月;Ⅰ、Ⅱ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Ⅲ、Ⅳ期患者(P〈0.05)。术后生存率单纯残胃切除与联合脏器切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姑息手术与标准根治手术及扩大根治手术组比较、不同分化腺癌组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残胃癌外科治疗应选择在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进行扩大根治手术和联合脏器切除:病期早晚、淋巴结转移与否、肿瘤生物学特性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99.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检索出符合人选标准的对照临床研究27项,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与非清扫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非侧方淋巴结清扫组相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时间延长(P=0.0005),术中出血量增加(P=0.0003),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P=0.001),术后总并发症、盆腔脓肿、吻合口瘘发生率、排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术后总复发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根治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在预防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术后生存率等有效性方面未见明显优势,却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和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00.
结直肠黏液腺癌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总结1994年至2007年间收治的2089例结直肠癌中169例黏液腺癌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及其关系。结果与非黏液腺癌相比,结直肠黏液腺癌肿瘤直径大[(5.52±3.56)cm比(4.62±2.68)cm,P〈0.01]、发病年龄轻[(52.3±16.5)岁比(58.7±13.6)岁,P〈0.01]。结直肠黏液腺癌中结肠占97例(57.4%),有浆膜浸润116例(68.7%),发生腹膜转移26例(15.4%),脏器侵犯44例(26.0%),淋巴结转移103例(60.9%);与非黏液腺癌的814例(44.3%)、914例(49.8%)、125例(6.8%)、300例(16.3%)和929例(50.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黏液腺癌的根治性切除率(86.4%)和肝转移发生率(5.3%)与非黏液腺癌(91.5%和8.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2.6和148.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根治切除患者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5.1和151.0个月.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Ⅰ、Ⅳ期患者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Ⅲ期患者非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时间149.0个月,明显长于黏液腺癌的67.7个月(P=0.033)。结论黏液腺癌可能是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其预后差与其独特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