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4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口腔科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56篇 |
内科学 | 25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85篇 |
预防医学 | 69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38篇 |
中国医学 | 83篇 |
肿瘤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9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门急诊儿科处方,每月100张,共计1 200张进行处方点评。结果:1 200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有199张,占总处方数的16.58%;使用抗菌药物的有380张,占总处方数的31.67%;使用注射剂的有259张,占总处方数的21.58%。处方总合格率为83.42%。处方统计显示儿科就诊主要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结论:我院儿科处方基本合理,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药师应加强对处方的审核,及时与医师沟通,减少儿科处方的不合格率,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Cx43基因敲除鼠胶原性关节炎(Ⅱ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的疗效及免疫学机制。方法:以Cx43基因敲除杂合型(Cx43^+/-)和野生型(Cx43^+/+)小鼠为研究对象,用牛Ⅱ型胶原诱导成CIA模型。在初次免疫后第4周开始针刺治疗,连续3周。观察关节炎分数,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中Th细胞亚群含量。结果:Cx43^+/-小鼠CIA发病率及关节炎分数明显低于Cx43^+/+小鼠;针刺抑制Cx43^+/+CIA小鼠Th1细胞分泌,降低Th1/Th2比值,对Th2细胞的分泌无明显影响;而针刺对Cx43^+/-CIA小鼠Th细胞亚群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针刺对Cx43^+/+CIA小鼠疗效明显优于Cx43^+/- CIA小鼠,提示针刺疗效与Cx43基因相关,其疗效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使之接近动态平衡而起作用的,针刺疗效与这种调节作用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与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关系.方法:观察6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针刺治疗前采用自制的信任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针灸疗效的信任程度;以直观模拟标尺法(VAS)让患者评估针刺时的紧张度;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评估患者的个性特征.记录针刺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来评估疗效.对心理因素与痛经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典型相关的分析方法.结果:治疗后痛经程度分级、疼痛程度分值、疼痛持续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人格因素中的恃强性(r=0.679 7)、紧张性(r=-0.590 6)与疗效指标中的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值(r=0.904 2)的标准化系数最大;心理因素指标与痛经疗效的典型变量之间的整体相关系数均偏低.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与患者人格因素中的恃强性和紧张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心理因素在针刺治疗过程中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探讨灵葜四君颗粒在胃癌化疗中对骨髓的保护作用。[方法]120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灵葜四君颗粒加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各60例。连续观察2个疗程,比较2组的完成率、白细胞(WBC)下降发生率、2组化疗后骨髓毒性分级情况、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用量及WBC治疗后恢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结果]连续2个疗程的完成率治疗组为93.33%,高于对照组68.33%(P<0.01);WBC下降发生率治疗组为3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67%(P<0.01);2组化疗后治疗组全血WBC下降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无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治疗组Ⅰ、Ⅱ、Ⅲ、Ⅳ度WBC减少后WBC恢复至正常需要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1);rhG-CSF人均用量(支)治疗组(3.58±0.94)较对照组(6.72±0.73)明显减少(P<0.01)。[结论]灵葜四君颗粒对胃癌化疗骨髓抑制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并可以减少rhG-CSF用量,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6.
Yale大学科学家将传统中药黄芩汤开发成现代植物药制剂PHY906,基于功效主治发现其具有增强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化疗毒性的作用。学者们围绕这一作用,开展了系统的临床前研究、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创立了Phytomics QC质量控制平台。PHY906研究中体现的质量控制理念、询证医学及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论、良好研究规范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中药作为癌症辅助治疗剂潜力巨大,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用现代科学和技术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阐明内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反应蛋白(CRP)、癌胚抗原(CEA)、乳酸脱氢酶(LDH)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恶性肿瘤、肾性腹水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2009年收集的26例SBP、31例恶性肿瘤、12例肾病患者的腹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IL-6、TNF-α、VEGF的生物学活性,雅培Ci82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CRP、CEA、LDH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BP腹水TNF-α、IL-6、CRP高于肾性和恶性腹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腹水组VEGF、CEA、LDH高于肾性腹水组和S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恶性腹水组CRP浓度高于肾性腹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VEGF、CEA、LDH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3%和76.3%;联合TNF-α、IL-6、CRP诊断SBP腹水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2%和72.1%。结论腹水中TNF-α、IL-6、CRP的升高有助于SBP的诊断,腹水中VEGF、CEA、LDH的浓度对鉴别良、恶性腹水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骨桥蛋白(OPN)和白细胞介素-17 (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于2009-2010年期间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住院的乙型肝炎引起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7 ~ 65岁,中位数为39岁.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名,女20名,年龄25 ~ 55岁,中位数35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OPN及血清中IL-17的水平.并应用刀豆球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分析外周血及肝脏中OPN和IL-17的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ConA刺激的基础上,添加肿瘤坏死因子(TNF)-α或anti-TNF-α培养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检测OPN和IL-17的水平.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OPN与IL-17之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IL-17和骨桥蛋白的水平[ (42.4±12.9) pg/ml和(1460.1±523.1) 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10.6±4.8)pg/ml和(472.8 ±67.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7和3.570,P均<0.05).小鼠肝炎模型中,ConA注射后6h,外周血中的OPN即达到高峰,在12 h后OPN水平回落;而IL-17在24h内逐渐升高.注射后6h,肝脏组织中的OPN水平有一小的下降后逐渐升高并在12 h达到高峰;IL-17在ConA注射后6h达到高峰.慢性重型乙肝患者中骨桥蛋白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2 =0.582,P=0.026),TNF-a增加淋巴细胞对骨桥蛋白的分泌(P<0.05).结论 重型肝炎发生与骨桥蛋白和IL-17的表达水平有关,骨桥蛋白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TNF-α能促进淋巴细胞产生骨桥蛋白.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延迟就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病的二级预防和降低患者延迟就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济南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入院的食管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患者一般情况问卷和就医情况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健康坚韧性问卷(修订版)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延迟就医发生率为41.3%,延迟就医时间越长,食管癌临床分期越晚;影响食管癌患者延迟就医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人均月收入、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外源性健康控制观。结论食管癌患者延迟就医现象较为普遍,医护人员应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强调防治意义等降低患者的延迟就医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