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38篇 |
免费 | 1011篇 |
国内免费 | 43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8篇 |
儿科学 | 160篇 |
妇产科学 | 172篇 |
基础医学 | 759篇 |
口腔科学 | 101篇 |
临床医学 | 1120篇 |
内科学 | 977篇 |
皮肤病学 | 85篇 |
神经病学 | 290篇 |
特种医学 | 46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929篇 |
综合类 | 1950篇 |
预防医学 | 727篇 |
眼科学 | 158篇 |
药学 | 1090篇 |
24篇 | |
中国医学 | 975篇 |
肿瘤学 | 5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193篇 |
2022年 | 383篇 |
2021年 | 527篇 |
2020年 | 413篇 |
2019年 | 241篇 |
2018年 | 294篇 |
2017年 | 328篇 |
2016年 | 250篇 |
2015年 | 434篇 |
2014年 | 501篇 |
2013年 | 477篇 |
2012年 | 671篇 |
2011年 | 701篇 |
2010年 | 523篇 |
2009年 | 470篇 |
2008年 | 462篇 |
2007年 | 553篇 |
2006年 | 470篇 |
2005年 | 367篇 |
2004年 | 251篇 |
2003年 | 242篇 |
2002年 | 232篇 |
2001年 | 161篇 |
2000年 | 159篇 |
1999年 | 136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7篇 |
1959年 | 49篇 |
1958年 | 103篇 |
1957年 | 107篇 |
1956年 | 79篇 |
1955年 | 82篇 |
1954年 | 67篇 |
1949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对伴发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2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HAMA、HAMDD评分,将评分阳性者按就诊单、双日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抗焦虑抑郁剂)及对照组(仅常规治疗),并随访8 w.比较两组降压幅度及治疗后HAMD、HAMA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降压幅度明显提高,HAMA、HAMD评分下降更明显;而对照组治疗后其评分较观察前虽下降,但血压均未达标.结论 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提高控制血压的临床疗效,且显著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2.
严立俊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2):25-201
目的 比较改良二孔法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0例行改良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称二孔法组),100例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称三孔法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中转率、术后6h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二孔法组与三孔法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3±11.2)min和(41.1±10.8)min(P>0.05),中转开腹手术率分别为3%和2%(P>0.05),术后6h疼痛程度分别为(1.9±0.5)分和(2.5±0.7)分(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6±1.3)d和(3.8±1.7)d(P<0.05).结论 改良二孔法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一样安全有效,且具有创伤更小、疼痛更轻、住院时间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双侧甲状腺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72例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石蜡切片均证实为双侧甲状腺癌,其中双侧微小癌17例,一侧微小癌、一侧非微小癌41例,双侧均非微小癌14例.双侧乳头状癌67例(93.1%),双侧滤泡性癌2例(2.8%),双侧髓样癌2例(2.8%),双侧低分化癌1例(1.4%).62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行双侧甲状腺近全切除术,8例行一侧全切加对侧次全切除术,常规行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加行一侧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19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33.33%(24/72).即使双侧甲状腺微小癌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亦有17.65%(3/17).肿块大小与中央区淋巴转移率有一定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随访3个月至8年,中位随访时间5年6个月,67例无瘤生存,另外3例出现颁部淋巴结转移.术后无.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和喉返神经麻痹.结论 双侧甲状腺癌主张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应重视中央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4.
腔镜辅助与传统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微创性及美容效果.方法 比较我院行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230例,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204例的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美容评分、甲状旁腺损伤、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率和复发率.结果 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33±29)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1)d,与开放组相比明显缩短(P值分别为0.025、0.000);术中甲状旁腺损伤(1.30%)、一过性神经损伤(1.74%),与开放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21、0.009);术后美容满意度高(P=0.000);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270).随访6~30个月,两组复发率无差别(P=0.909).结论 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术有极佳的美容效果,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特别是在降低甲状旁腺损伤,一过性神经损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85.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评价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中外文文献,根据具体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有12篇临床研究(外文10篇,中文2篇)、1 816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分析发现,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6.5%~26.3%,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骨密度、骨水泥外渗、椎体后凸角等,但存在争议。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症和骨水泥外渗,提高椎体后凸成形术技术水平,规范化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降低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pApoptin-EGFP质粒转染与顺铂(DDP)联用对体外培养的膀胱癌T24细胞的协同杀伤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pApoptin-EGFP瞬时转染与梯度浓度DDP共同处理膀胱癌T24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变化;pApoptin-EGFP瞬时转染与10μg/ml的DDP处理T24细胞,Annexin V法检测凋亡变化;金氏法分析两种抗肿瘤方式的协同作用。结果 DDP、pEGFP-N1+DDP和pApoptin-EGFP+DDP 3组的IC50分别为10.61、7.9和2.4μg/ml,以金氏法计算,确认pApoptin-EGFP质粒转染与DDP处理对T24的抑制增殖效应具有协同作用,而转染空质粒与DDP干预仅仅为简单相加。同法检测DDP、pApoptin-EGFP、pApoptin-EGFP+DDP 3组的凋亡率分别为(6.96±1.32)%、(19.55±1.09)%和(32.5±1.15)%,3组凋亡率相互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金氏法计算,确认转染pApoptin-EGFP重组质粒与10μg/ml浓度DDP处理对T24细胞具有协同的促凋亡作用。结论 Apoptin基因转染与顺铂联用对T24肿瘤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脂联合地黄叶总苷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5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单药组口服坎地沙坦脂片(商品名:维尔亚,4 mg/粒,1粒/次,1次/d),联合组在口服坎地沙坦脂片基础上联合地黄叶总苷胶囊(0.2 g/粒,2粒/次,2次/d)。治疗前后测定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及尿微量白蛋白(UMA)。结果 受试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肾功能在治疗前,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后两组的Cys-C、UMA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联合组治疗后变化更加明显,Cys-C下降为(0.93±0.65)mg/L,UMA下降为(62.5±6.4)μg/min,与单药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坎地沙坦脂片联合地黄叶总苷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肾功能影响不大,但能明显降低UMA及Cys-C,从而延缓临床蛋白尿出现,起到护肾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评估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dedicated bre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BMRI)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比较.方法 收集行超声及乳腺专用磁共振检查共55例乳头溢液患者资料,在BI-RADS分类基础上对图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和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 55例患者中13例为恶性肿瘤,42例为良性肿瘤.DBMRI对13例恶性肿瘤中的12例做出正确的诊断,误诊1例.超声正确诊断9例恶性肿瘤,漏诊及误诊4例.DBMRI误诊5例良性肿瘤,无漏诊,超声误诊3例良性肿瘤,漏诊4例.DBMRI对乳头溢液患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2.3%、88.1%、70.6%、97.4%、11.9%和7.7%,超声分别为69.2%、92.9%、75%、90.7%、7.1%和30.8%,DBMRI与超声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和0.79.结论 与超声检查相比,DBMRI对乳头溢液患者病灶的检出及诊断更有优势,可以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9.
OP?SanjayEmail author P?Prashanth DI?Tauro 《Indian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03,19(3):141-144
Background Post thoractomy pain is a major source of concern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raoperative temporary intercostal nerve blockade versus 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 for control of post
thoracotomy pain.
Methods 40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pulmonary resection through a postero lateral thoractom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receive
epidural analgesia using 0.25% bupivicaine (Group A, n=20) or temporary intercostal nerve blockade using 0.25% bupivicaine
(Group B, n=20). Adequacy of analgesia was assessed over a period of 24 hours using a visual analogue score and an observer
verbal ranking scale.
Results Pain scores were similar in both the groups for the first 4 hours after surgery. Thereafter, the pai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in Group B as compared to Group A for the remainder of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1) usage, of nonsteroidal analgesic consumption in Group B. No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were encountered, in both
the study groups.
Conclusion We conclude that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in relief in both the techniques
but there after, epidural analgesia significantly reduces post thoracotomy pain.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CT引导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盆腔难治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探讨粒子植入技术。方法23例盆腔恶性肿瘤,均为术后复发接受化疗和(或)根治量放疗肿瘤仍进展患者,瘤体最大径3.5~7.0 cm,平均4.5 cm。粒子植入术前1~3 d行模拟CT扫描,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根据处方剂量求出术中所需125Ⅰ粒子的总活度并算出治疗粒子数量。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Ⅰ粒子。其中6例患者粒子植入前或后接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结果单个瘤体内首次植入粒子数为9~75粒,平均27粒。6例接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共14个疗程。粒子植入术后72 h~4周,下肢疼痛和(或)肛门、会阴周围疼痛坠胀不适,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1例,有效率69.6%(16/23)。术后随访2~34个月,中位随访21个月,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SD)4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78.3%(18/23)。死亡3例,存活20例,最长生存时间34个月。结论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对盆腔难治性恶性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