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1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3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5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41篇 |
内科学 | 114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50篇 |
综合类 | 114篇 |
预防医学 | 59篇 |
眼科学 | 10篇 |
药学 | 43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3篇 |
肿瘤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丁基苯酞对大脑中动脉阻断后皮层组织中花生四烯酸释放及磷脂酶A2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丁基苯酞 (dl NBP) ,d NBP和l NBP对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 6h后缺血区皮层中花生四烯酸 (AA)释放及磷脂酶A2 (PLA2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阻断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HPLC检测AA。Northernblot检测皮层中PLA2 基因表达。结果 MCAO后 6h ,皮层中AA释放明显增加。于脑缺血后 5min和 12 0min ,给dl NBP(10或 2 0mg·kg- 1)和尼莫地平 (0 5mg·kg- 1)可显著抑制AA的释放。d NBP和l NBP作用比较 ,显示d NBP有与dl NBP相似的作用 ,而l NBP则无明显影响。Northern印迹结果表明 ,脑缺血 6h ,皮层中PLA2 的基因表达增强。dl NBP和d NBP(10 ,2 0mg·kg- 1,ip)皆可使表达降低 ,而l NBP对缺血脑组织中PLA2 的基因表达的升高无明显影响。结论 dl NBP和d NBP可抑制MCAO后脑组织中AA释放和PLA2 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92.
探讨了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dl-NBP)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可能治疗作用.方法:侧脑室注射自体动脉血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氢清除法测定尾核局部脑血流(rCBF),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5min,rCBF即快速降至注血前的 52%,并且在 180min内基本上维持在该水平.dl-NBP 50,100 mg·kg-1(ig)皆可提高 SAH后 30-180 min内的 rCBF;而dl-NBP100 mg·kg-1在 15min时即可将rCBF提高26%,180min时达 36%.结果还发现 d-NBP (10mg·kg-1, ip)提高rCBF,但l-NBP(10 mg·kg-1, ip)则无明显作用.结论:丁基苯酞改善SAH后rCBF。 相似文献
93.
退行性视网膜病变中往往存在血管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这些改变会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利用视网膜血氧测定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眼部脉冲振幅等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血管形态和功能改变,探究影响视网膜血管发展的原发和继发因素.本文就退行性视网膜病变过程中血管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分析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ietticrystallinedystrophy,BCD)患者血清中镁、钙、钾、钠及氯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BCD患者50例纳入BCD组,另选取99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血清离子浓度检测,并分别行BCD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BCD组患者血清中,钙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分别为(2.323±0.092)mmol·L-1和(4.123±0.355)mmol·L-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t=-4.266,P=0.000;t=-4.081,P=0.000);镁离子浓度为(0.845±0.052)mmol·L-1,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镁离子浓度(0.874±0.076)mmol·L-1相比显著下降(t=2.767,P=0,006);钠和氯两种离子血清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BCD患者血清中钙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升高,镁离子浓度降低,其可能与BCD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5.
对LASIK手术中游离瓣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中出现游离瓣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1500例(2900眼)LASIK手术中出现的9例(9眼)游离瓣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1天,9例(9眼)角膜瓣复位良好,边缘整齐,瓣下干净。术后3天取出角膜接触镜,其中7眼视力≥1.0,2眼视力≥0.6。1月视力均达到最佳矫正视力,6月~1年视力稳定。结论LASIK手术中出现游离瓣只要及时正确处理,仍能获得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通过新辅助化疗提高三阴性乳腺癌(TNBC)手术切除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案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128例局部晚期TNBC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取ET(吡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方案.B组采取GP(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观察化疗后病理反应及其与远期生存的关系.结果:ET组有效率为88.7%,GP组为82.0%.两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75.4%、71.4%和85.3%、58.9%.结论:TNBC对紫杉联合蒽环类(ET组)较顺铂联合吉西他滨的(GP组)新辅助化疗更敏感,更易获cCR、pCR. 相似文献
97.
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干姜三味药组成,主要活性成分为附子中的生物碱、干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及甘草中的三萜皂苷类,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本次将四逆汤的药效、药代动力学及在休克、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98.
目的建立裸花紫珠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胶囊中裸花紫珠进行定性鉴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HPLC),Waters ACQUITY UPLCBEH C18柱(2.1 mm×100 mm,1.7μm),同时对制剂中木犀草苷、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及异毛蕊花糖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薄层鉴别专属性强,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木犀草苷、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及异毛蕊花糖苷分别在1.79~89.69μg/m L(r=0.999 9)、8.45~422.45μg/m L(r=0.999 9)、14.48~724.14μg/m L(r=0.999 8)、14.12~706.11μg/m L(r=0.999 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8.1%、101.3%、98.4%、102.0%,RSD分别为1.2%、1.5%、1.3%、1.5%。结论所建立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能够有效控制裸花紫珠胶囊的质量。 相似文献
99.
Jaclyn YOONG Jo‐An SEAH Katherine HAMILTON Lee Na TEO Geoffrey CHONG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2,8(4):325-329
Aims: Benefits to patients from systemic anti‐cancer therapies (SACT) occur at a cost of significant toxicities that can be life threatening. Published data of SACT mortality outside clinical trials is limited with no published Australia data. We aim to establish local outcomes at a regional Victorian oncology center to allow comparison with limited international data. Methods: An audit was undertaken at Ballarat Health Services to analyze all deaths occurring within 30 and 60 days of receiving SACT (cytotoxic chemotherapy and targeted therapy) for epithelial malignancies and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excluding acute leukemia), over a 12‐month period. Hormonal therapy was excluded. Results: Between 1 January and 31 December 2008, 378 patients received SACT. In total 13 deaths (3.4%) occurred within 30 days following SACT. Three deaths (23%) were definitely treatment‐related – neutropenic sepsis, pneumocystis pneumonia and bowel perforation, respectively. Eight deaths (62%) were definitely unrelated to treatment. Most deaths were due to disease progression (six patients) For two patients (15%), the cause of death was unknown. Most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alliative intent. Most patients were receiving first‐line treatment (seven patients, 50%). A further five deaths (1.3%) occurred 31–60 days after SACT, four of which were due to disease progression. Conclusion: Our local outcome data are comparable to limited current international data. This type of audit reviews local outcomes and identifies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morta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standards of care. We encourage similar audits to establish national benchmarks of 30‐day mortality rate. 相似文献
100.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其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TaqmanMGB探针技术对70例HCC患者和5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结果:HCC患者中C基因型占74.29%,B型占24.29%%,BC型占5.71%,未发现A、D、E、F、G基因型。HCC患者中C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CHB患者(P〈0.05),B型所占比例明显低于CHB患者(P〈0.05)。B基因型HCC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e抗原阳性率、e抗体阳性率、e系统阴性(HBeAg-、HBeAb-)率及HBVDNA水平与C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C型为南京地区HCC的主要基因型。HCC患者的年龄、性别、e抗原表达状态以及HBVDNA复制水平与基因型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