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814篇 |
免费 | 3762篇 |
国内免费 | 23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47篇 |
儿科学 | 624篇 |
妇产科学 | 279篇 |
基础医学 | 2169篇 |
口腔科学 | 672篇 |
临床医学 | 4750篇 |
内科学 | 3634篇 |
皮肤病学 | 377篇 |
神经病学 | 746篇 |
特种医学 | 1661篇 |
外科学 | 3305篇 |
综合类 | 10876篇 |
现状与发展 | 13篇 |
预防医学 | 4491篇 |
眼科学 | 333篇 |
药学 | 4926篇 |
45篇 | |
中国医学 | 3971篇 |
肿瘤学 | 17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6篇 |
2023年 | 539篇 |
2022年 | 1258篇 |
2021年 | 1483篇 |
2020年 | 1328篇 |
2019年 | 711篇 |
2018年 | 797篇 |
2017年 | 1044篇 |
2016年 | 850篇 |
2015年 | 1471篇 |
2014年 | 1901篇 |
2013年 | 2428篇 |
2012年 | 3552篇 |
2011年 | 3610篇 |
2010年 | 3287篇 |
2009年 | 2971篇 |
2008年 | 3207篇 |
2007年 | 3017篇 |
2006年 | 2659篇 |
2005年 | 2168篇 |
2004年 | 1672篇 |
2003年 | 1332篇 |
2002年 | 965篇 |
2001年 | 936篇 |
2000年 | 713篇 |
1999年 | 293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8篇 |
1982年 | 8篇 |
1965年 | 13篇 |
1964年 | 17篇 |
1963年 | 14篇 |
1962年 | 10篇 |
1959年 | 12篇 |
1958年 | 14篇 |
1957年 | 14篇 |
1956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目的调查分析本院2004-2006年血培养主要病原菌的变迁,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年来血培养的致病菌种类及临床分布。结果从4 579份血液标本中共分离出471致病菌,阳性率为10.29%。分离率居前五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30株,真菌6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5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1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47株。临床送检血培养以肾脏内科最多,达899份。结论了解血培养主要病原菌的变迁趋势和临床分布情况,有助于临床确立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83.
84.
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两种分离方法及其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免疫磁珠法和贴壁换液法分离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和条件,并比较两种方法优缺点.方法:利用免疫磁珠法和贴壁换液法从骨髓中分别提取内皮祖细胞,体外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通过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表达、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情况和超微结构等进行鉴定.同时,流式细胞检测分离所得细胞的纯度、细胞计数测定分离所得细胞的数量及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状况等,对两种分离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用免疫磁珠法和贴壁换液法从骨髓中分别提取的细胞,体外培养后细胞呈铺路石形,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内具有特征性的W-P小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相关抗原VEGFR-2, Ⅷ/vWF 呈阳性,同时细胞摄取Ac-LDL,证实为内皮祖细胞.免疫磁珠法与贴壁换液法相比,分离所得内皮祖细胞数量是后者2倍,纯度为76%,明显高于贴壁换液法的29%;同时,两者对细胞增殖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利用免疫磁珠法和贴壁换液法均可分离得到骨髓内皮祖细胞,它将成为新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得到细胞纯度更高、数量更大,但步骤复杂、价格昂贵;贴壁换液法得到细胞纯度和数量偏低,但方法简单、经济、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85.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尿液中痕量纤维蛋白肽A、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尿液中反应体内微血栓形成的特异分子标志物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的方法.方法 采用25 cm×50 μm涂层毛细管柱,0.1 mol/L pH2.5的磷酸缓冲液,27.58 kPa压力进样,190nm紫外检测.用比FPB多一个酪氨酸的合成肽(FPB-Tyr)作内标,加内标后的尿样用Sep-Pak C18柱预处理.结果 采用本法,尿样中的FPA、FPB和内标可在16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三者的迁移时间分别为:7.28、14.31、15.22min;将内标和一系列浓度的FPA、FPB标准品加入空白尿样,用Sep-Pak C18柱预处理后,毛细管电泳进样分析,在FPA和FPB浓度为0-40 mg/L的范围内,用FPA(FPB)同内标的校正峰面积比值对添加的相应的FPA(FPB)浓度得到校正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均>0.99.未预处理的尿样中FPA、FPB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30μg/L、40μg/L(信噪比为3:1);本法FPA和FPB测定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好,平均回收率高.结论 本方法可靠,特异性好,可为开展纤维蛋白肽类及其它的痕量肽类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老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HIF-1α的表达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在老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的表达规律,探讨FIF-1a在神经系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比观察3月龄和30月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神经细胞内尼氏体及HIF-1a的表达情况.结果 30月龄大鼠脑组织各部位神经细胞体积大,排列稀疏,胞浆内尼氏体稀疏.与3月龄组比较,30月龄组大鼠脑组织内各部位阳性表达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且各部位阳性细胞个数有显著变化(P<0.01),其中海马CA3区阳性细胞数最多,而运动皮质区及第1小脑小叶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少.结论 老龄大鼠脑组织各部位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减弱,而HIE-1a表达增强,其中又以海马区表达最强,推测HIF-1a可能在衰老过程中尤其是记忆减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评估一种新研发的便携式输液控制器的环境适应性。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相同研究者及研究环境下的新型便携式输液控制器(实验组)和传统输液控制器(对照组)环境适应性数据,通过体外模拟左右、上下晃动以及实景模拟行走、上下楼梯、外出检查、上卫生间、院前急救、战地转运评估两组在报警/停机指标方面的环境适应性。每种环境重复观察100次。结果 在体外模拟晃动干扰时,实验组在左右晃动时的可晃动度数为(32.42±4.27)°,高于对照组的(15.36±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上下晃动时的可拉升倍数为(1.33±0.08)倍,高于对照组的(1.16±0.0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景模拟实验中,实验组在所有运行情景中的报警/停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模拟极慢速行走、慢速行走、上下楼梯、外出检查、上卫生间、救护车正常行驶、战地担架转运等场景时,实验组的报警/停机率为0%,可达到对环境完全适应;而对照组在以上环境下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报警/停机。结论 新型便携式输液控制器不但具有控制精...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结合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早期及复发性鼻咽血管纤维瘤的疗效。方法对12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栓塞后每12~20天向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12 mg,共4~8次。结果所有病例至少随访1年,治愈及显效者共6例(50%),有效者5例(41.7%),无效1例。结论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结合选择性动脉栓塞是治疗早期及部分复发性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注射用胸腺法新中乙腈、二氯甲烷、醋酸乙酯、苯和苯甲醚5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顶空气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Agilent DB-624(30 m×0.53 mm×3 μm)毛细管色谱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50℃;载气为氮气;载气体积流量为2.0 mL·min-1;分流比为10:1;升温程序:起始温度40℃,保持6 min,以8℃·min-1的速率升温至90℃,保持2 min,再以20℃·min-1的速率升温至200℃,保持5 min;采用顶空进样方式,顶空加热箱温度80℃,样品瓶平衡时间30 min。进行系统适用性、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线性关系和范围、加样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耐用性考察。结果 注射用胸腺法新中5种残留溶剂在各自线性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7%~106.3%;精密度、稳定性、耐用性均符合要求。5批胸腺法新中均未检出5种有机溶剂。结论 建立的顶空气相色谱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重现性和耐用性好,可用于注射用胸腺法新中5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0.
Yu-si CHENG De-zai DAI Yin DAI 《中国药理学报》2009,(8):1099-1106
Aim: Spatial dispersion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in the myocardium could serve as pathological basis for arrhythmogenesis and cardiac impairment by β-adrenoceptor stimul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dispersed NADPH oxidase, protein kinase Cε (PKCε), early response gene (ERG),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9) across the heart by isoproterenol (ISO) medication might be mediated by the endothelin (ET) - ROS pathway. We aimed to verify if ISO induced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pPKCε, NAPDH oxidase, MMP-9 and ERG could be mitigated by either an ET receptor antagonist CPU0213 or iNOS inhibitor aminoguanidine. Methods:Rats were treated with ISO (1 mg/kg sc) for 10 days, and drug interventions (mg/kg) either CPU0213 (30 sc) or aminoguanidine (100 ip) were administered on days 8-10. Expression of NADPH oxidase, MMP-9, ERG, and PKCε in the left and right ventricle (LV, RV) and septum (S) were measured separately. Results: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was found in the LV, S, and RV, in association with dispersed QTc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ISO-treated rats.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MMP-9, PKCε, NADPH oxidase and ERG in the LV, S, and RV were obviously dispersed, with augmented expression mainly in the LV and S. Dispersed parameters were re-harmonized by either CPU0213, or aminoguanidine. Conclusion: We found at the first time that ISO-induced dispersed distribution of pPKCε, NADPH oxidase, MMP-9, and ERG in the LV, S, and RV of the heart, which were suppressed by either CPU0213 or aminoguanidine. It indicates that the ET-ROS pathway plays a role in the dispersed distribution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following sustained β-receptor stimul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