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57篇 |
免费 | 1197篇 |
国内免费 | 79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3篇 |
儿科学 | 164篇 |
妇产科学 | 63篇 |
基础医学 | 582篇 |
口腔科学 | 203篇 |
临床医学 | 1413篇 |
内科学 | 848篇 |
皮肤病学 | 104篇 |
神经病学 | 257篇 |
特种医学 | 449篇 |
外科学 | 1077篇 |
综合类 | 3027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1313篇 |
眼科学 | 50篇 |
药学 | 1275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1230篇 |
肿瘤学 | 4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58篇 |
2023年 | 196篇 |
2022年 | 383篇 |
2021年 | 421篇 |
2020年 | 407篇 |
2019年 | 186篇 |
2018年 | 207篇 |
2017年 | 299篇 |
2016年 | 204篇 |
2015年 | 386篇 |
2014年 | 523篇 |
2013年 | 655篇 |
2012年 | 1051篇 |
2011年 | 1039篇 |
2010年 | 969篇 |
2009年 | 876篇 |
2008年 | 876篇 |
2007年 | 819篇 |
2006年 | 663篇 |
2005年 | 574篇 |
2004年 | 422篇 |
2003年 | 360篇 |
2002年 | 305篇 |
2001年 | 257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EGCG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放疗的增敏效应及survivin和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低分化鼻咽癌CNE-2细胞,接种于20只雄性裸鼠皮下,待肿瘤结节约4~6 mm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EGCG组(30 mg/kg)... 相似文献
22.
倪道凤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4,(4):260-262
听力学家实施听力障碍儿童康复计划时常常从为其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开始。这个过程包括根据儿童聆听的需要选择适当相匹配的信号处理特征。聆听需要基于听力障碍的程度、类型、听力图构型,还有环境、家庭和经济状况等因素。为每一个人选择适当有效的放大特征和相关的信号处理程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患者14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根据CT和MRI判断肿瘤与扁桃体包膜距离关系及肿瘤主体位置考虑手术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肿瘤主体突入到口内者行经口内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瘤体主体突向外侧者经颈外径路,手术径路与肿瘤大小关系不大。经口内径路4例,颈外径路1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顺利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颈部CT、MRI及DSA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手术径路取决于肿瘤与扁桃体包膜的距离及肿瘤主体位置,无论采取何种径路,均无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生活饮用水中7种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二氯一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及溴仿。结果:在所建立的实验条件下,7种挥发性卤代烃的平均回收率在91.6%~104.7%之间,相对标准差为1.2%~7.3%,检测限为0.20~5.0μg/L。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同时测定多种挥发性卤代烃。 相似文献
26.
V. Bharath V. Auradi G. B. Veeresh Kumar Madeva Nagaral Murthy Chavali Mahmoud Helal Rokayya Sami NI Aljuraide Jong Wan Hu Ahmed M. Galal 《Materials》2022,15(12)
The paper focused 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icrostructural, mechanical, and wear characteristics of 15 wt.% alumina (Al2O3) particulates with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20 µm, reinforced in Al2014 alloy matrix composite as-cast and heat-treated samples.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 (MMC)samples were produced via a novel two-stage stir-casting technique. The fabricated composite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evaluate hardness, tensile strength, fatigue behavior and wear properties for both as cast and T6 heat-treated test samples. The Al2014 alloy and Al2014-15 wt.% Al2O3 MMCs were in solution for 1 h at a temperature of 525 °C, quenched instantly in cold water, and then artificially aged for 10 h at a temperature of 175 °C. SEM 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dispersion of the reinforced Al2O3 particles in the composite and the base alloy Al2014. Th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ardness, tensile and fatigue strength and wear resistance increased when an amount of Al2O3 particles was added, compared to the as-cast Al2014 alloy and it was observed that after subjecting the same composite samples to heat treatment, there was further enhancement in the mechanical and wear properties in the Al2014 matrix alloy and Al2014-15 wt.% Al2O3 composite samples. 相似文献
27.
28.
PC12细胞化学缺氧复氧损伤与缺氧诱导因子1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HIF1)在PC12细胞化学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在培养液中加入和去除氯化钴模拟化学缺氧和复氧,以乳酸脱氢酶(LDH)漏出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作为细胞损伤指标,观察化学缺氧和复氧后不同时间细胞损伤和HIF1 α蛋白变化。结果 在氯化钴模拟化学缺氧实验中,LDH漏出明显增加,8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电镜结果与LDH改变相一致,HIF1 α蛋白表达在化学缺氧后2,4,8和12h均明显增加,8h达高峰,提示化学缺氧8h后细胞损伤逐渐减轻可能与HIF1 α蛋白水平升高有关。在模拟复氧实验中,LDH和细胞形态学改变都显示化学复氧8h细胞损伤最为严重,而HIF1 α蛋白表达在化学复氧4和8h均明显下降,提示细胞化学复氧损伤可能与HIF1 α蛋白水平下降有关。结论 HIF1对神经细胞化学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研究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rhTNF-α)刺激下人脂肪基质细胞(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 hADSCs)增殖的改变及成骨向分化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分泌的变化。方法:采用吸脂术获得的第4代hADSCs,以终浓度为0、1、5、10、50、100 μg/L的rhTNF-α刺激hADSCs,分别在48、72、96 h后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hTNF-α对hADSCs增殖的影响;并以该浓度梯度的rhTNF-α刺激hADSCs,24 h后收集上清,以ELISA法检测VEGF、FGF-2和IGF-1的分泌情况;在成骨向诱导的第1、3、7、14天收集细胞上清,ELISA法检测上述3种生长因子分泌的变化,收集细胞上清前24 h更换培养基,并在相应孔中加入rhTNF-α,使其终浓度为10 μg/L。所有ELISA数据均以相应培养孔的细胞数进行校正。结果:rhTNF-α能促进hADSCs的增殖,其作用表现为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相比于对照组,48 h时,10 μg/L rhTNF-α对增殖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但96 h时则表现为促进作用(P<0.01),而100 μg/L rhTNF-α在48 h表现为抑制作用(P<0.01),96 h时则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相对于对照组,rhTNF-α可以显著促进hADSCs分泌VEGF、FGF-2和IGF-1(P<0.01);hADSCs经成骨向诱导后,上述3种生长因子的分泌有增加的趋势;不同成骨向分化阶段的hADSCs用10 μg/L rhTNF-α刺激后,在诱导第1天,rhTNF-α显著促进VEGF的分泌(P<0.01),但对FGF-2和IGF-1的分泌无显著性影响;在诱导第3天和第7天,rhTNF-α对VEGF(P<0.01)、FGF-2(P<0.05)和IGF-1(P<0.05)的分泌均有促进作用;但在第14天则抑制VEGF(P<0.01)、FGF-2(P<0.05)和IGF(P<0.05)的分泌。结论:一定浓度的rhTNF-α对hAD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hADSCs分泌VEGF、FGF-2和IGF-1具有rhTNF-α的浓度依赖;在不同成骨向分化阶段,rhTNF-α对hADSCs分泌VEGF、FGF-2和IGF-1这3种生长因子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