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15篇
  免费   863篇
  国内免费   589篇
耳鼻咽喉   97篇
儿科学   196篇
妇产科学   54篇
基础医学   589篇
口腔科学   88篇
临床医学   1958篇
内科学   1028篇
皮肤病学   60篇
神经病学   360篇
特种医学   5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422篇
综合类   4007篇
预防医学   1843篇
眼科学   214篇
药学   1712篇
  16篇
中国医学   1489篇
肿瘤学   496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350篇
  2022年   424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401篇
  2018年   401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313篇
  2014年   1014篇
  2013年   701篇
  2012年   692篇
  2011年   797篇
  2010年   751篇
  2009年   746篇
  2008年   722篇
  2007年   791篇
  2006年   807篇
  2005年   717篇
  2004年   638篇
  2003年   586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423篇
  1999年   373篇
  1998年   256篇
  1997年   250篇
  1996年   246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64年   5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分析治疗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的内服中药方药间的关联规则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2009年1月至2019年2月发表的中医内服方治疗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的文章,共收集内服中药方65个,应用Excel 2011数据软件,录入各药方的组成药物。对方剂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关联规则计算。结果:65个内服方中,使用频次最多的14种药物依次为蒲公英、柴胡、甘草、王不留行等;功效分类使用频率前6位的依次为清热解毒、疏肝散结、通经下乳、清热化痰、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支持度20%,置信度60%的高频药对分别为柴胡和蒲公英、蒲公英和金银花、路路通和王不留行、柴胡和金银花、金银花和连翘、瓜蒌和青皮。结论:治疗本病的内服方中药药性以寒凉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胃为主,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疏肝散结、通经下乳为主,体现了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疏肝清热、通经下乳的临床治疗原则。数据挖掘从宏观层次上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配伍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组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2.
为矫正屈光不正或美容、角膜接触镜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戴接触镜带来的眼部并发症也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我院1988年以来建立接触镜咨询保健门诊,发现影响视力或继续戴镜的眼部并发症,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戴镜者有并发症174例(250眼),其中男性76例,女性9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3岁。均为亲水软性负片,日戴片13例,其余为长戴片。  相似文献   
63.
64.
65.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中药功效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学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剂学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基础,它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中药的功效,是临床中药学研究的一个中心内容,然而中药的功效表述存在着一定的混乱现象,缺乏规范性,且对其内涵意义的理解、认识存在偏差。为此从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加以分析归纳,且对某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同时认为只有对中药功效进行这种详尽的剖析,才有利于中医药学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才能真正赋予中药学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由护士主导的儿童导尿管拔除评估模式在PICU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PICU短期留置导尿管患儿100例为试验组, 使用基于循证制订的儿童导尿管拔管指征评估表, 每日评估导尿管的留置必要性, 及时拔除不必要留置的导尿管, 另回顾性收集2019年8—12月109例为对照组, 医生评估并开具拔除导尿管医嘱后由责任护士拔除导尿管, 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导尿管留置天数、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发生率、重置导尿管例数和ICU住院天数。结果试验组留置导尿管天数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5.0(6.0) d, 对照组为6.0(6.0) d,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 P<0.05)。试验组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发生率为1.000%(1/100), 对照组为1.835%(2/109);试验组重置导尿管2例, 对照组重置导尿管2例;试验组ICU住院天数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6.5(7.0) d, 对照组为7.0(8.0) d, 以上3项指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0.01, Z=-0.96, 均P>0.05)...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ICU)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治疗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Excel 2007和Whonet 5.6软件对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分离自阳江市人民医院ICU的病原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622株非重复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分别占56.3%、24.6%、19.1%。主要来源于血液(40.5%)、痰液(23.6%)和尿液(20.9%)。血液的主要分离株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尿液的主要分离株是白色念珠菌。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是31.5%、3.7%、30.4%、93.3%和54.0%。结论 阳江市人民医院ICU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来源于血液。不同的标本来源,其病原菌构成有所差异。多重耐药菌分离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应加强ICU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和医院感染防控力度,促进合理用药,遏制耐药蔓延。  相似文献   
68.
在放射科投照技术中,胸片往往黑白对比度差,灰雾度重,层次不清晰,分辨力低(图1).胸片不清晰,读片观察容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血清肿瘤标志与临床病理、近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4年5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8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NSCLC患者脑转移发生情况,并观察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及病理资料、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近期疗效和预后情况.研究NSCLC脑转移患者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与临床病理、近期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Cox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脑转移NSCLC患者的癌胚抗原(CEA)水平和腺癌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发生脑转移NSCLC患者(P<0.05).临床治疗有效患者的CE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治疗进展者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腺癌患者的CEA水平明显高于鳞癌和其他患者(P<0.05).NSCLC脑转移患者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CEA水平也逐渐上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健康状态评分、脑转移病灶数目、CEA水平以及放疗均为影响NSCLC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EA与NSCLC脑转移患者的病理特征和近期疗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为影响NSCLC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与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在临床治疗上的方法,并讨论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选取2017年至2018年这一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性别状况、年龄大小以及病情相似为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人采取一般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32人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上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在进行完了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上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的观察组人员在治疗效果上比给予一般治疗的常规组人员临床效果显著、在治疗一个月后的痰涂、TB-Ab、PPD等临床系数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在临床治疗中通过常规方法加左氧氟沙星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各项指标,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