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1.
目的探讨视神经损伤后的自然修复再生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互补辅助再生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变化特征,寻找视神经有效再生的新途径.方法用猫作为实验对象,术前动物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球后视神经半径截断组、视神经半径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视神经半径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经眶外侧入路手术开眶行视神经半径截断术.术后四组动物共同在正常视环境中饲养1、4和8个月,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在术后即日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液(10 ng),并在以后2次/周注射等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液.在视神经损伤后1、4和8个月,3次行视神经半径动态检测.结果在视神经半径截断损伤后1个月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神经半径损伤各组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N1-P1振幅显著降低(P<0.001),P1潜时延迟(P<0.001);视神经半径截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与复合营养因子辅助再生组比较,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N1-P1振幅也出现了降低和P1潜时的延迟(P均<0.01).在视神经半径损伤后第4个月时,视神经半径截断组和视神经半径切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P1潜时显著延迟(P均〈0.001)和N1-P1幅度显著降低(P均〈0.001).而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P1潜时具有显著性(P〈0.05),但与视神经损伤后1个月时同组动物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测试结果比较出现了恢复型曲线图谱并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视神经损伤8个月后,视神经截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P1潜时还是显著延迟和N1-P1幅度显著降低,未见明显的恢复型曲线图出现.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P1潜时和N1-P1幅度与视神经损伤后4个月时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测试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与视神经半径截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P1潜时未见延迟(P〉0.05),但N1-P1幅度还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观察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变化结果说明,1/2损伤的视神经在复合神经营养因子的互补作用下可促进其修复再生和恢复视觉信息的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改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重视,DNA序列中非编码基因表达遗传学的变化具有潜在的可逆性.人们以此作为治疗的靶点,针对DNA去甲基化、组蛋白去乙酰化、RNA默认等采取了相应的药物治疗手段[1],5-脱氧阿扎胞苷(地西他滨,商品名达珂)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DNA甲基化的有效抑制剂[2].我们对15例MDS中危Ⅰ、Ⅱ型和高危患者采用地西他滨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1个无症状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家系的凝血异常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8月3日因患卵巢畸胎瘤准备行腹腔镜手术, 术前凝血功能异常就诊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所的女性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用Clauss法和衍算法(DFg-PT)检测先证者及其父母、儿子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活性(Fg:C),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原(Fg:Ag)水平。用PCR扩增仪进行纤维蛋白原(Fg)相关基因检测变异位点。结果先证者为32岁女性。先证者及其父亲Fg:C分别为0.71 g/L和0.87 g/L, 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先证者母亲及儿子Fg:C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及其父亲Fg:C/Fg:Ag比值为<0.7, 明显下降, 而母亲及儿子>0.7。先证者及其父亲的凝血酶时间延长, 而母亲及儿子正常。先证者及其父母和儿子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父亲FGA基因存在已报道为良性的c.991A>G(p.Thr331Ala)错义变异以及FGG基因的c.1211C&...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和探讨视神经损伤后的自然修复再生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互补辅助再生的GAP-43mRNA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变化特征,寻找视神经有效再生的新途径。方法用猫作为实验对象,术前动物被分为四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单纯球后视神经1/2截断组;③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④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动物模型制做为以眶外侧入路方法手术开眶,暴露眼球后视神经,在眼球后5mm处准确行视神经的1/2截断术。术后四组动物共同在正常视环境中饲养4~8个月,视神经1/2截断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辅助再生组,在术后即日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液(10ng),并在以后每周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液2次。在视神经损伤后第4个月和第8个月后将动物处死行外侧膝状体的GAP43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在视神经损伤4个月时,四组的外侧膝状体的损伤眼相应输入层GAP43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数密度和积分光密度比较为:正常对照组与视神经1/2截断组和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差异性(P均〈0.001),而与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与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视神经1/2截断组比较都有显著差异性(P均〈0.001),在视神经损伤8个月时,四组的外侧膝状体的损伤眼相应输入层GAP43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数密度和积分光密度比较为:正常对照组与视神经1/2截断组和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比较都有显著差异性(P均〈0.001),而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复合液组比较也有差异(P〈0.05);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沣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予复合液组与视神经1/2截断并定时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和视神经1/2截断组比较都有显著差异性(P均〈0.01)。损伤第4个月和第8个月时外侧膝状体的损伤眼相应输入层的GAP43 mRNA原位杂交阳性信号积分光密度和数密度经计算机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发现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结果与免疫细胞化学图象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①视神经1/2损伤后可以施加条件因素辅助再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促进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有调节局部微环境和互补促生长作用;②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实验观察也证实了视神经1/2损伤后的复合神经营养因子辅助视神经再生具有显著的拮抗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时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咬合创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左侧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造成对颌牙的创伤.粘固后1、3、7、14、30d时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p5C中GFAP,IL-1,TNF α,nNOS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创伤后1dGFAP,IL-1,TNFαmRNA表达即上调,3d时达到峰值,三者呈现相关性一致变化规律,以后虽有下调,仍高于对照组.(2)nNOS mRNA创伤后1d表达上调,14d时达峰值.结论:咬合创伤能导致Sp5C中GFAP,IL-1,TNFα,nNOSmRNA表达上调,且GFAP,IL-1,TNFαmRNA呈现一致性相关变化规律,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了咬合创伤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36.
笔自1990-02~1998-12对30例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患行1%甲紫溶液腮腺导管灌注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口腔粘膜炎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化疗后合并口腔粘膜炎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2006年5月住院的212例AL化疗后出现口腔粘膜炎(oraL mucositis OM)的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在给予全身支持疗法的基础上,使用中药紫草油与氟康唑、利多卡因的混匀液交替进行局部治疗。结果:AL化疗后并发OM占65%,发病率较高,发病率和骨髓受抑、粒细胞缺乏程度呈正相关。积极控制细菌、霉菌混合感染,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等提高免疫力,局部紫草油加氟康唑250ml(或者伊曲康唑0.25g配置成250ml溶液代替氟康唑) 2%利多卡因溶液5ml的交替涂敷、漱口治疗,与常规给药对比有显著疗效(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AL)口腔粘膜炎感染相关因素和机体的免疫力、化疗强度、粒细胞缺乏程度相关,紫草油与氟康唑 利多卡因混匀液的交替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总结以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白血病细胞肠浸润肠镜特点.方法 对2000年5月至2010年10月入院的3 224例初发白血病中59例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患者紧急实施了胃/结肠镜检查,对患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检测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出血速度、出血量分为两组.结果 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者59例(1.83%).其中急性消化道出血19例(急性出血组),包括急性下消化道出血13例(12例为急性白血病,1例为淋巴瘤),占0.40%,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例(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占0.19%.慢性消化道出血40例(慢性出血组)占0.59%.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初发白血病患者中急性白血病人数(76.27%,45/59)明显高于慢性白血病人数(23.73%,14/59)(x2=8.72,P< 0.01).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占急性白血病的73.33%(33/45).结论 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白血病患者并不少见,其中急性白血病发病率高于慢性白血病,以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白血病细胞肠浸润肠镜特点是肠道浸润累及范围广,出血量大,在形态上呈多形性,肠镜表现多样.慢性出血组肠浸润范围较小,可能和凝血机制、血小板功能、血小板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敏感期内单眼斜视(monocular strabismus,MS)和单眼剥夺(monocular deprivation,MD)幼猫视觉系统可塑性变化的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亚单位(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1-subunit,NMDAR-1)基因表达的规律,为临床防治斜视和剥夺性弱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6导程图形视觉诱发电位仪(6-channel-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6CPVEP)检测MS和MD弱视的形成.应用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酶卵白素复合物(strept-avidin biotin-peroxidae complex,SABC)技术处理NMDAR1单克隆抗体标记的正常(normal,N)、MS及MD组幼猫同侧视皮质17区组织连续切片,照相观察并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和t-test处理.结果 视皮质17区NMDAR1免疫阳性神经元呈棕褐色,神经元胞浆及轴、树突着色,但轴突明显,核色淡或空染,具有明显的突触形态学特征,并主要分布在Ⅱ/Ⅲ、Ⅳ、Ⅴ和Ⅵ层.比较各组猫视皮质17区Ⅳ层NMDAR1免疫阳性细胞染色浓度和数密度,N/MS和N/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S和MD幼猫视皮质17区的NMDAR1与正常组相比其活性(染色浓度)减弱.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①敏感期内单眼斜视和剥夺猫视皮质17区神经元NMDAR1表达的浓度减弱和数量减少,提示其调制神经递质释放、突触连接及生长分离的能力衰弱,它可能是形成斜视和剥夺性弱视产生的内在因素.而视环境的紊乱及形觉剥夺则是外在因素,两者互为影响制约.②敏感期内矫正斜视和剥夺可使弱视逆转与视觉神经系统内NMDAR1塑性变化有关.⑧NMDAR1变化遵循优胜劣汰的双眼竞争厚则,它是导致视觉系统传导路神经元塑性变化的重要受体.  相似文献   
40.
目的通过研究N1~3期乳腺癌患者上肢淋巴结转移情况,为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中的上肢淋巴结保留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5例初诊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以纳米碳混悬液行逆行腋窝淋巴结示踪术(ARM),成功显影上肢淋巴结42例,对42例患者均行ALND(包括上肢淋巴结),每例患者检出黑染的上肢淋巴结1~3粒,平均(2±0.9)粒;未黑染的腋窝淋巴结15~37粒,平均(26±6.9)粒。将所有检出淋巴结均送病检以了解上肢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腋窝淋巴结分期情况。结果 N1期患者有26例,其中1例患者上肢淋巴结检出转移癌,N2期患者10例,其中2例上肢淋巴结检出转移癌,N3期患者有6例,其中5例上肢淋巴结检出转移癌。结论 N1~3期乳腺癌患者以纳米碳混悬液行ARM术是可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癌可以同时合并上肢淋巴结转移,证明两者互有交通,因此N1~3期乳腺癌患者ALND时仅以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分期来决定上肢淋巴结保留与否不严谨,需要寻找更加可靠的方法来评估上肢淋巴结保留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