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丹参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愈合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将172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注射液使用组82例和对照组90例。丹参组术后第2天起给予丹参注射液10~15d,平均12.4d。比较两组吻合口愈合的情况及吻合口漏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丹参组2.4%(P〈0.05);两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13.3%及3.7%,丹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促进吻合口愈合并抑制吻合口瘢痕的过度增生,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与狭窄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胃黏液腺癌(mucous gastriccarcinoma,MGC)和非黏液腺癌 (non MGC)的临床病理差异。方法:对 425例胃癌中37例MGC与388例non MGC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MGC的肿瘤直径(9±5.1)cm大于 non MGC的(7±4.3)cm,浸润性更强(Bor rmannⅢ+Ⅳ型:MGC为92%、34/37,non MGC为62%、241/388),更易浸润浆膜 (T3+T4:MGC为86%、32/37,non MGC为 68%、264/388),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N1 +N2:MGC为95%、35/37,non MGC为 81%、314/388)和腹膜转移(MGC为24%、 9/37,non MGC为11%、43/388);MGC中晚 期患者比例高(Ⅲ+Ⅳ:MGC为92%、34/ 37,non MGC为69%、268/388),根治性切 除率低(MGC为62%、23/37,non MGC为 78%、303/388),1、2、5年生存率(MGC为 55.2%、32.3%和22.7%,non MGC为 75.7%、67.1%和31.4%)也低。结论:MGC 预后差,与确诊时病例更多处于中晚期以 及其浸润力更强、更易发生腹膜播散、根治 性切除率低有关。  相似文献   
33.
十二指肠因溃疡或肿瘤浸润局部切除后,较大缺损的修补是外科手术上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我们应用带血管蒂胃大弯胃瓣修补十二指肠降部溃疡切除处;回肠瓣修补结肠癌浸润十二指肠切除处,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4.
Gln强化的肠外营养在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吻合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Ala-Gln)增强的肠外营养(PN)在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患者22例,术后随机分2组,所有患者都接受等氮犤0.20g/(kg·d)犦等热量犤126kJ/(kg·d)犦的肠外营养支持6d,入选研究组的病例都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研究组(n=11)全营养液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Ala-Gln),对照组以常规全合一营养液进行支持。监测术后累计氮平衡、血浆白蛋白、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术后第2天(POD2)与手术前(POD0)比较,均明显下降(P=0.03),至术后第7天(POD7)均有回升,研究组犤(38.32±4.12)g/L犦较对照组犤(34.72±3.13)g/L犦升高明显(P=0.007),POD7研究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亦有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P=0.008,与对照组比较P=0.04);研究组术后7d累计氮平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6)。对照组术后有伤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研究组无伤口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结论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Ala-Gln)的营养液对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后的患者比常规全合一营养液更能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不可手术局部晚期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0例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采用规范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行新辅助化疗394例,临床缓解率(CR+PR)68.0%;单独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6例,临床缓解率66.7%;新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5例均有效。同期本组病例手术治疗316例,术后辅助放疗290例,全组5年生存率49%,10年生存率38%,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规范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改善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提高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36.
吴碧娟  江妙玲  黄文河  陈秀莹 《西部医学》2012,24(6):1195-1196,1199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病人的全程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81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在放疗全过程中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81例病人放疗反应均可耐受,治疗结束正常出院。结论对宫颈癌患者行三维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过程中做好相应护理,能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7.
目前对年轻乳腺癌的定义尚未统一,文献报道中年龄的分界从30 ~ 50岁不等,而其中以35岁及40岁作为分界值最为常见.在大型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中,一般采用10年为间隔对年龄进行分层,故此类资料一般以40岁来定义年轻乳腺癌,但在临床试验中若有采用5年为间隔进行分层分析,多提示≤35岁组的风险最高[1-2].据估计,2012年美国有226 870例新发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占新发癌症病例的29%,约有39 510例死于乳腺癌[3].  相似文献   
38.
为探讨西咪替丁辅助治疗直肠癌的临床价值,将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西咪替丁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术前1周开始服用西咪替丁0.2 g,4次/d;术后1~7d继续应用西咪替丁静脉推注0.4 g,2次/d;术后第8天后继续服用西咪替丁0.2 g,4次/d ,持续2年.对照组与治疗组术均应用CF/5-FU辅助化疗6个疗程,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西咪替丁治疗组中位生存期56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20.5%;对照组中位生存期50.5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34.0%.两组5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2,P=0.089).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西咪替丁辅助治疗直肠癌未能明显提高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胃癌、结直肠癌手术后肠梗阻的原因。方法:对手术探查的68例胃癌、结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良、恶性原因所致肠梗阻在发生时间、病理、临床表现及癌胚抗原(CEA)的特点。结果:良、恶性肠梗阻分别占55.9%(38/68)和44.1%(30/68)。76.3%(29/38)的良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恶性肠梗阻83.3%(25/30)出现在术后6个月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肿瘤分化较差、分期较晚者更多发生恶性肠梗阻(P<0.05);良性肠梗阻更多表现为完全性肠梗阻,且血清CEA平均水平和阳性率较恶性肠梗阻低(P<0.05)。结论:胃癌、结直肠癌术后发生肠梗阻可根据初次手术时间结合临床特点、原发肿瘤病理及CEA大致判断为良、恶性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40.
左半结肠、直肠癌肠梗阻结肠造口术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直肠癌肠梗阻肠造口术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左半结肠、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而行结肠造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肠造口关闭术后均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无手术死亡及肠瘘发生,患者全部康复,结论:对左半结肠、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行结肠造口术者,待其病情稳定后,可Ⅱ期同时行肿瘤根治术及肠造口关闭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