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8篇 |
综合类 | 63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药学 | 19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 18动态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 18(IL-18)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ELISA方法动态测定了 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 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 IL-18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 IL-18水平在发病后的第 1天为 (178± 41)ng/L、第 7天为 (104± 34)n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65± 14) ng/L,P均 < 0.01,而发病后的第 14天 [(88± 36)ng/L]和第 21天 [(72± 33)ng/L]则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P均 >0.05);患者第 1天的血清 IL-18水平明显高于第 7、 14、 21天的血清 IL-18水平 (P分别 < 0.05,0.01和 0.01);患者第 7天的血清 IL-18水平高于第 21天的 IL-18含量 (P< 0.05);而其他各组之间的比较则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提示 IL-18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急性期的发病过程,动态观察患者的 IL 18含量变化可能有助于监测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72.
胰腺癌的增殖、进展、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其中,CXC类趋化因子配体5(CXCL5)能够识别并结合CXC类趋化因子受体2(CXCR2),通过细胞自分泌或旁分泌等途径激活或调节信号通路的表达.CXCL5/CXCR2生物轴能够在胰腺癌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转移和预后中发挥作用,并且与胰腺癌血管及淋巴管生成等相关.直接或间接调控CXCL5/CXCR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有望成为靶向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比较广陈皮对黄芪-葛根药对化学成分的影响,从化学角度探讨广陈皮配伍黄芪-葛根药对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制备6种配比的黄芪-葛根-广陈皮药液,建立广陈皮与黄芪-葛根药对不同配比水煎液指纹图谱,对特征峰面积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的差异变量(特征峰),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黄芪-葛根药对(30∶10)与黄芪、葛根、广陈皮(30∶10∶5)配比的OPLS-DA分析结果显示,VIP>1的差异变量由大到小排序:芒柄花素、大豆苷元、毛蕊异黄酮、3-OH葛根素、染料木苷、葛根素,其中芒柄花素、大豆苷元、毛蕊异黄酮在两组药液中有明显差异(P<0.01,VIP>1.2)。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广陈皮的比例增加,芒柄花素、大豆苷元、毛蕊异黄酮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以黄芪、葛根、广陈皮比例为30∶10∶5时含量最高。黄芪、葛根、广陈皮(30∶10∶5)配比和黄芪-葛根药对(30∶10)的药液中芒柄花素、大豆苷元、毛蕊异黄酮含量比分别为1.55∶1、1.39∶1、1.53∶1。结论广陈皮配伍黄芪-葛根药对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芪、葛根、广陈皮的最佳配比为30∶10∶5。 相似文献
75.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81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4年收治的8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常见临床表现有上腹隐痛不适、黄疸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纤维十二指肠镜84.6%(11/13)、上消化道气钡造影80%(16/20)、CT35.1%(13/37)、MRCP46.7%(14/30)。行手术治疗7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3例,局部根治性十二指肠肠段切除3例,十二指肠球部及胃窦部切除术1例,肿瘤局部切除1例,胆肠内引流或/和胃空肠吻合5例,胆总管外引流2例,6例放弃手术自动出院。56例病人得到随访,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7%、34.1%和26.8%。行节段性肠切除术2例1年内复发死亡,1例存活2年5个月。局部切除1例术后复发转移1年6个月死亡。内引流、外引流患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纤维十二指肠镜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是主要的检查方法。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预防性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e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防治高危患者术后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有癌栓、子灶或合并多发结节、术后高AFP高危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由同组手术医师手术,达到根治性切除手术要求.42例患者术后1~2月复查肝功能达到Child A级、肝炎病毒复制被控制在1000 copies/ml以下的高危患者行TACE术做为目标组.12例同样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高危患者因其他原因未接受TACE治疗做为对照组.通过2年的随访,比较2组的复发率,以了解术后TACE与高危患者复发的关系.结果 接受预防性TACE者术后1年肝内复发率(19.O%)明显低于未接受者(50%);术后2年复发率同样明显低于未接受者(52.3%vs 83.3%).对不同时间段复发率进行分析,随着时间延长TACE组复发率逐渐增高接近对照组.结论 对于肝癌高危复发患者术后进行预防性TACE有助于减少术后近期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mona,HCC)患者外周血浆和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36例HCC患者血浆及其对应癌组织中的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癌组织和外周血浆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83.3%(30/36)和61.1%(22/36),二者相关系数为r=0.561(P=0.0004)。外周血浆和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性别、年龄、HBV/HCV感染、肝硬化、肿瘤大小、AFP水平、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无癌栓及是否为复发病例等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以AFP≥400 ug/L为阳性,本组病例AFP阳性率为44.4%;以AFP≥20 ug/L为阳性,本组病例阳性率为69.4%。全部患者中,血浆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为61.1%,AFP联合血浆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HCC的检出率为75%(27/36)。结论 HCC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有良好的一致性。血浆DNA甲基化联合AFP检测对HCC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癌组织和血浆中基因甲基化改变与各临床参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观察经腰椎斜板法治疗后效果不佳患者改用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入选患者采用腰椎斜板法治疗,观察疗效并探讨疗效与年龄性别病程的相关性,后将治疗失败患者43例改用肢后伸定点按压法,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采用腰椎斜扳法治疗时,56例患者有效率约23.21%,其与年龄性别病程无相关性,43例疗效不佳患者再经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法治疗后约79.07%患者有效,其中尤以左后、右后和极外侧突出类型的患者改善明显。[结论]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法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具较好的临床疗效,未来可借助生物力学以及影像学方面探究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法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