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了解我校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现状,探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对策。方法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法,对我校2004届-2006届1,050名本科生进行科研素质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我院医学生科研水平普遍低下,缺乏科研实践活动,没有科研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经历,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技能较差,搞科研积极性很低。通过我院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素质培养,实习前后多数调查内容有显著提高。结论转变教学观念、创造科研环境和氛围、增加探究性、综合性实验,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和白细胞介素 - 12 (IL - 12 )活化骨髓的抗肿瘤效应与重建造血功能 ;探讨活化骨髓的性质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方法 :测定活化骨髓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 ;检测活化骨髓的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特别是CD34 /CD38-细胞群的表达。结果 :活化骨髓与L12 10 细胞、新鲜白血病细胞共同培养后显示有杀伤肿瘤细胞作用 ,以培养 3~ 4天时最强 ;活化骨髓细胞的CD3、CD8、CD16、CD5 6分化抗原表达与新鲜骨髓相比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L12 10 细胞、新鲜白血病细胞与活化骨髓共同培养后分化抗原CD71、CD95表达下降 ,超二倍体、亚二倍体等异倍体减少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活化骨髓中CD34 /CD38-细胞分化抗原表达与新鲜骨髓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IL - 12活化骨髓效靶比 (E∶T)稀释一倍后杀伤白血病细胞活性仍然比IL - 2活化骨髓明显 ;IL - 2联合IL - 12诱导后活化骨髓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结论 :活化骨髓具有抗肿瘤效应 ,其中有细胞毒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也有凋亡机制参与 ;活化骨髓还保留有重建造血的功能 ;IL - 12活化骨髓比IL - 2活化骨髓的活性高 ;且IL - 2联合IL - 12诱导后活化骨髓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用氢化可的松(HC)和环孢菌素A(CsA)处理异基因骨髓后移植的检测及是否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方法C57BL/6(H2b)小鼠,移植当天接受60Coγ射线全身照射(TBI8.5Gy),实验组移植物为经HC和CsA处理供鼠BALB/C(H2d)小鼠的骨髓细胞(5×107)和脾细胞(2×107),移植后2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观察小鼠的存活及GVHD的发生情况。结果未移植的对照组小鼠在12d内死亡,生存时间(8.9±1.7)d;接受未经药物处理移植物的小鼠均在移植后18d内死亡,生存时间(16.1±1.8)d,均死于GVHD;接受药物处理的骨髓细胞和脾细胞组小鼠生存时间(45.1±12.8)d,30d存活率90%,50d存活率60%,未观察到GVHD表现。结论采用HC和CsA两药联合处理异基因骨髓和脾细胞后再输注,可有效的减轻GVHD,同时避免了其毒副作用,为临床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4.
黄一虹 《临床荟萃》1994,9(15):719-720
重度贫血可因心肌缺血变性、心脏扩大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肌细胞内含有免疫反应的颗粒释放的多肽—心钠素(ANF)。本文检测20例肿瘤血液病患者发生贫血性心衰时血浆ANF含量,并观察心衰改善后及死亡患者ANF含量变化,现将结果初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5.
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68例,完全缓解(CR)36例,部分缓解(PR)23例,CR率529%,总有效率868%。本方案具有降低白细胞和缩脾作用明显,停药易反复,严重骨髓抑制后易急变等特点。长期观察54例CML的治疗效果,均数生存期368个月,分组随访观察表明,HA化疗组比单用马利兰和单用靛玉红组急变率、死亡率高,均数生存期较短。HA化疗不能控制或延缓急性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米托蒽醌 (MIT)为主的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和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 :MA动员方案 :MIT 10mg·m-2 ·d-1静脉滴注 ,第 2、3天 ;阿糖胞苷 (Ara -C) 2 g/m2 静脉滴注 ,每 12h 1次 ,第 1、2天。MOED方案 :MIT6~ 8mg·m-2 ·d-1,第 1~ 3天静脉滴注 ;长春新碱 (VCR) 1.4mg/m2 ,第 1天静脉滴注 ,足叶乙甙 (VP16) 10 0mg/d ,第 1~ 5天静脉滴注 ;地塞米松 (DXM ) 6mg·m-2 ·d-1,第 1~ 5天静脉滴注。当白细胞 (WBC)降至最低点开始回升时 ,皮下注射G -CSF 5ug·kg-1·d-1或G -CSF 3ug·kg-1·d-1(早 6 :0 0 ) GM -CSF 3ug·kg-1·d-1(晚 6 :0 0 )至采集结束。WBC恢复至 (8.0 2± 3.6 5 )× 10 9/L、CD 3 4 细胞 (1.6 8± 0 .79) %时 ,开始用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连续 2d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 (MNC)达到 5× 10 8/kg以上时停止采集。结果 :2 0例患者连续采集APBSC 2次 ,共采集到MNC(4.6 7± 2 .11)× 10 8/kg、CD 3 4 细胞 (7.86± 2 .14 )× 10 6/kg、CFU -GM(2 .86± 2 .10 )× 10 5/kg。无严重毒副反应。 18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者造血功能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 :以MIT为主的化疗联  相似文献   
77.
诊断学虚拟实验室的创意与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解决目前临床医学教学中资源相对短缺的困难.帮助医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我中心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优势.联合计算机专家.开发研制出诊断学虚拟实验室,以虚拟病人为单位,从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4个方面.培养和训练医学生和青年医师。  相似文献   
78.
背景:新近发现CD11clowCD45RBhigh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参与免疫负向调控机制和临床治疗上有潜在的意义。目前对于健康人骨髓来源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的研究较少。 目的: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来源的具有CD11clowCD45RBhigh表型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从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吞噬功能及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等方面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分离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实验分3组:①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组,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7 d后,用脂多糖刺激24 h。②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1640培养基培养8 d。③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1640培养基培养7 d后,予脂多糖刺激24 h,使其成熟。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以及吞噬能力,CCK-8法检测其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人骨髓源单个核细胞在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1培养8 d后获得的细胞具有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典型特征和免疫表型,说明该实验建立的培养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②CD11clowCD45RBhigh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这种新亚群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探讨诊断学理论与实验考试成绩的相关性。方法将我校2008-2010级临床医学和麻醉学专业学生的诊断学理论与实验考试成绩作为研究数据,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2008-2010级学生诊断学理论和实验考试成绩均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诊断学理论和实验内容相辅相成,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诊断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