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报道Evans综合征后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例。该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病史7年,乙肝后肝硬化病史1年余,确诊为Evans综合征后经糖皮质激素、COP方案治疗,最终以脾切除治疗缓解。2年后出现颈部首发的淋巴结肿大,胸部CT示两肺结节状阴影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CHOP方案化疗后淋巴结明显缩小。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本例报道发现Evans综合征伴发NHL罕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年龄较大,部位多以结外为主,病理分型B细胞型较多,两病发病间隔时间较长,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异常和(或)化疗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监视失控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2(IL-12)活化脐带血(ACB)的抗肿瘤效应和重建造血功能;探讨ACB性质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方法 测定ACB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B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肿瘤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凋亡的表达。结果 活化脐带血与L1210细胞、新鲜白血病细胞共同培养后显示有杀伤白血病细胞作用,以培养3-4天时最强;ACB细胞的CD3、CD8、CD16、CD56、CD71、CD95分化抗原表达与新鲜脐带血相比升高显著(P<0.01)。L1210细胞、新鲜白血病细胞与ACB培养后分化抗原CD71、CD95表达下降,超二倍体、亚二倍体等异倍体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ACB中CD34^ /CD38^-细胞群分化抗原表达与新鲜脐带血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B具有抗肿瘤效应,其中有细胞毒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也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参与;ACB还保留有重建造血的功能;IL-12ACB比IL-2ACB的活性强。  相似文献   
33.
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远期疗效观察黄一虹潘秀英何徐彭陈书同孙海英徐开林1989年2月~1995年12月我们用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近期疗效较好[1],但随访观察中发现其远期疗效不甚满意。现报道如下。病...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观察烷化剂为主的化疗作预处理,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的相关毒性和疗效。方法 毒性分级用Bearman等制订的标准,并统计分析完全缓解(CR)率、复发率和无病生存期。结果 1例无任何毒性发生。以烷化剂为主的大剂量化疗预处理方案的髓外毒性(RRT)主要表现在口腔粘膜和胃肠道。BU/CY方案发生了多脏器Ⅲ级RRT。移植后全部患者造血功能获得重建,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9/12例移植后持续CR,生存期最长达46个月。结论 烷化剂为主的大剂量化疗预处理对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有良好疗效,且髓外RRT轻。BY/CY方案剂量需调整或对方案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36.
作者对1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进行血清 T_3、rT_3、T_4及 TSH 测定,结果发现:T_3和 T_3/rT_3比值明显降低,rT_3正常或升高,T_4、TSH 正常。并动态观察治疗前后及合并颅内出血时甲状腺激素变化,这些变化对判断 ITP 病情、疗效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7.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M、AT—Ⅲ、GMP—140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常见的症状 ,其出血机制是多因性的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再障出血的主要原因 ,但血小板减少机制除了生成减少外 ,有无破坏和消耗增加之机制参与不清楚。此外 ,抗凝活性异常在再障出血机制中的作用仅有少数报道[1~ 4] 。为了进一步探讨血管因素、血小板和抗凝机制在再障出血中的作用 ,我们检测了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血小板激活分子标志物血小板 α-颗粒膜蛋白 (GMP-140 )和抗凝血酶 (AT- )之血浆含量 ,并结合 DIC实验检测做再障出血机制的进一步分析。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静脉用二性霉素B(AmB)及其脂质体(L-AmB)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 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6例IF I的原发基础病包括血液病32例及非血液系统疾病14例。普通AmB用量为0.5~1.0 m g/(kg.d),L-AmB用量为0.5~2.0 m g/(kg.d),总剂量为215~2950m g,中位数455m g,疗程10~119d,中位数17d。并对进口AmB、L-AmB及国产AmB的抗真菌疗效和副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二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73.9%,真菌清除率为71.0%。进口AmB、L-AmB及国产AmB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5%、71.5%及7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寒颤、发热19.6%,低血钾21.7%,肝、肾功能损害各为10.9%和15.2%。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经验性治疗是提高IF I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的关键。只要预防得当,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二性霉素B仍是一相对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9.
双打击淋巴瘤(double hit lymphoma DHL)是具有MYC和BCL-2/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该病患者的预后较差。要明确诊断DHL须完善FISH检查,而该检查在临床上尚未广泛开展,造成了一定量的漏诊。目前DHL仍以化疗为主,大多数患者疗效不佳,国际上对DHL治疗积极进行了探索,免疫疗法和相关途径的靶向药物治疗为DHL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近年来DHL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多发性骨髓瘤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eloma ,MM)是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 ,多见于 6 0岁以上的老年人 ,约占恶性血液病的 10 %。该病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易误诊或漏诊 ,常规化疗完全缓解率甚低 ,预后不良。现将我院 1992~ 2 0 0 1年收治住院、病历资料较为完整的 6 0例MM患者进行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 0例患者中 ,男 39例 ,女 2 1例 ,男∶女 =1.86∶1。年龄 4 0~ 80岁 ,平均发病年龄为 (6 0 .2± 18.7)岁 ,其中 30~ 4 0岁者 1例 (1.7% ) ,4 1~ 5 0岁者 7例 (11.7% ) ,5 1~ 6 0岁者 2 0例 (33.3% ) ,6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