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4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46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336篇
预防医学   79篇
药学   70篇
  1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 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 PCR和RNA 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 PCR结果为79阳性,DNA 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 PCR和DNA 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 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建立检测SV5的PCR方法并加以初步应用。[方法]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SV5序列,针对其中的SH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同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反应以证实此PCR反应的特异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巢式PCR提高此方法的灵敏度。利用此方法对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和40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利用设计的引物扩增出的序列测序结果证实与报道的SV5SH基因相对位置的序列一致。AccIII限制性内切酶可对PCR产物进行特异性酶切。巢式PCR比一次PCR的敏感度有所提高。用此方法检测的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和40份血清标本结果为阴性。[结论]本文首次初步建立了检测SV5病毒的PCR方法,排除实验室用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和40份血清标本SV5的污染。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腹股沟皮桥在阴茎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7月,对12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行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取腹股沟韧带上下方两个平行的横行切口,游离两切口间的皮瓣,形成腹股沟皮桥。经上方切口行髂淋巴结清扫后,于腹股沟皮桥下整块切除腹股沟浅、深组淋巴结,并保留大隐静脉。结果12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的缺血、坏死或感染。10例(83.33%)的4个切口均I期愈合,余2例各有1个切口因淋巴渗液而延期愈合。3例(25.00%)轻微双下肢水肿。随访中4例(33.33%)出现不同程度的阴茎、阴囊水肿,包括2例下肢水肿者。结论腹股沟皮桥技术有助于保护腹股沟区皮瓣的血供,能显著减少甚至避免皮缘缺血、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系统评价卡介苗联合化疗药物交替膀胱灌注与单用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TURB-t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电子检索PubMed(1950~2006.12)﹑OVID(1966~2006.12)﹑EMbase(1984~2006.12)﹑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4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6)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6),并手工检索已发表和未发表文献,纳入卡介苗联合化疗药物交替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TURB-t术后复发的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4.2.9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81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卡介苗联合化疗药物交替膀胱灌注与单用卡介苗膀胱灌注相比,①对于Ta和T1期表浅性膀胱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合并0.69,95%CI(0.53,0.90)];②对于Tis期表浅性膀胱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2,95%CI(0.97,1.54)];③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合并0.85,95%CI(0.70,1.03)]。结论卡介苗联合化疗药物交替膀胱灌注与单用卡介苗膀胱灌注相比,对于Ta和T1期表浅性膀胱癌,前者能有效降低TURB-t术后肿瘤复发率;对于Tis期膀胱癌,两者在TURB-t术后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副作用发生率方面,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数量少,且存在选择偏倚、实施偏倚以及发表偏倚的中度可能性,很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故应谨慎看待以上结论,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利用抗体芯片技术和ELISA检测吴茱萸碱(EVO)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EVO的生物学调节功能。方法:体外诱导培养未成熟DC细胞(iDC),经LPS和EVO处理后,通过混合淋巴反应检测DC诱导异源T细胞的应答能力,ELISA检测上清中IL-12p40、IL-12p70和IL-10,小鼠抗体芯片检测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结果:EVO促进了iDC和成熟DC(mDC)抗原提呈功能(P0.05),对iDC、mDC的细胞因子IL-10、IL-12分泌功能无影响(P0.05),另外EVO处理iDC后上调大于2倍的细胞因子有7个(VEGF、DPPIV/CD26、IGF-Ⅰ、IL-17BR、MDC、Pro-MMP-9、Eotaxin-2),处理mDC后上调大于2倍的细胞因子有2个(Eotaxin-2、IL-13)。结论:EVO处理mDC和iDC后,细胞因子的分泌功能发生了明显改变,这些细胞因子影响着DC的抗原摄取、迁移、抗原提呈,为进一步寻找药物靶点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96.
2023年5月1日,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WS/T 812—2022)》正式实施, 这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国家卫生健康委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十四五"发展规划》, 健全完善病原微生物保藏和国家生物安全标准体系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举措之一。本标准首次明确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的一个定义、四项评价原则、五种用途类型、三类评价指标, 并首次规范了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程序和证明。标准实施后, 必将有力支撑我国传染病防控、食品安全检测、生物计量等病原微生物标准株评价、应用的国家需求, 逐渐减少对国外标准株长期依赖等"卡脖子"问题, 在促进生物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 助力国家生物安全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997.
2001年, 美国炭疽事件的发生使全球更加强烈地关注潜在的生物恐怖事件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为了防止类似生物恐怖事件的发生, 更加规范管理病原微生物, 特别是可能用于引起潜在生物恐怖事件相关的病原微生物, 美国于2002年成立联邦管制病原项目(Federal Select Agent Program, FSAP)。该项目通过制定法规来管理拥有、使用或转移特定的生物制剂或毒素的个人或机构, 以尽量减少对人类、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产品造成的危害, 确保国家生物安全。本文在系统阐述FSAP基本情况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FSAP二十年的发展变化以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我国病原微生物监管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 E2)和苯并芘(benzopyrene, BaP)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 PD-L1)表达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分别选用浓度梯度为1~1 000 nmol/L的E2和浓度梯度为0.008~5 μmol/L的BaP处理A549细胞,筛选出最适浓度;实验分为对照组、E2组、BaP和E2+BaP组,每组实验重复3次。RT-qPCR检测PD-L1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D-L1、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表达水平,以及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PKB/AKT)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 ERK1/2)的磷酸化水...  相似文献   
999.
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 VC)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以青壮年较高,其中80%~98%好发于左侧精索静脉。研究发现,VC能够影响睾丸局部微环境的温度、参与生精环境局部的氧化应激进程、影响精子线粒体功能、调节男性内分泌系统过程、诱导睾丸及附睾细胞凋亡等。因此,VC会对男性睾丸生精功能造成重要影响,进而引发男性不育。但VC影响男性生精功能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因此该文将对VC对睾丸生精功能影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一线靶免联合治疗对转移性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deficient RC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4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7例)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6例)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接受一线靶免联合治疗的转移性FH-deficient RCC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测序资料。共87例患者, 男57例, 女30例, 男女比例为1.9∶1, 中位年龄37(30, 47)岁。肿瘤中位直径为7.5(5.0, 10.0)cm。61例(70.1%)为FH胚系突变, 26例(29.9%)为FH体系突变。49例(56.3%)为初诊转移, 38例(43.7%)为异时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分别为淋巴结(41/87, 47.1%)、骨(33/87, 37.9%)、肝脏(22/87, 25.3%)和肺(14/87, 16.1%)。15例(17.2%)FH蛋白表达弱阳性, 59例(67.8%)PD-L1表达阳性。87例采用的治疗方案分别为信迪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方案52例(59.8%),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卡博替尼方案6例(8.0%), 替雷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