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0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45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48篇 |
内科学 | 35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204篇 |
综合类 | 337篇 |
预防医学 | 80篇 |
药学 | 7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8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尿流改道(urinary diversion)是因各种疾病原因行膀胱全切术后(个别情况下为膀胱旷置)必须面对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早期的尿流改道目的仅仅是转流上尿路尿液、保护上尿路功能,术式以不可控性皮肤造口为主.随着患者生存期的显著延长,现代的尿流改道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上尿路尿液转流,而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进行下尿路重建,在良好引流上尿路尿液、保护上尿路功能的基础上帮助患者获得更接近正常生理的储尿、排尿功能,以期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紫杉醇和维甲酸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紫杉醇 (PA)和维甲酸 (RA)协同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 3的体外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光镜形态学、噻唑蓝 (MTT)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了 10 -6、10 -7、10 -8mol/L浓度紫杉醇和 10 -5、10 -6、10 -7mol/L浓度维甲酸在体外单药或协同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 3的作用和对细胞DNA含量及CyclinD1表达的影响。 结果 10 -6mol/L以上浓度维甲酸作用 48h可增强 10 -7mol/L以上浓度紫杉醇对前列腺癌PC 3细胞系的生长抑制 [抑制率≥ (5 6.3± 5 .2 ) % ,P <0 .0 5 ] ,增强诱导凋亡作用 [凋亡率≥ (2 0 .5± 2 .3 ) % ,P <0 .0 5 ] ,下调CyclinD1的表达 [表达率≤ (9.2± 1.1) % ]。维甲酸使紫杉醇所致的G2 /M期细胞比例由 (70 .3± 9.3 ) %变为 (5 4.6± 6.7) % ,部分地逆转了其G2 /M期细胞周期阻滞 (P <0 .0 5 )。结论 紫杉醇和维甲酸可以协同增强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 3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显示了紫杉醇和维甲酸协同用于治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复式脉冲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成功率高,复打率低,副作用少,无严重并发症。本文就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提高成功率、减轻结石周围组织损伤及预防结石再复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究Citron Rho-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kinase(CIT)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并探讨CIT基因对PC-3细
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GA和MSKCC数据库分析CIT在前列腺癌组织的表
达水平和临床相关性。采用siRNA干扰CIT的表达,采用CCK-8、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IT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系
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特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IT对上皮-间质转化和Hippo-YAP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TCGA
数据库分析表明,CIT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5);MSKCC数据库分析表明,CIT表达水平与N分期(P<0.05)、M
分期(P<0.001)、Gleason评分(P=0.010)和PSA水平(P=0.004)成正相关关系。PC-3细胞中沉默CIT表达可显著抑制细胞的增
殖、迁移和侵袭,逆转上皮-间质转化进程,并抑制Hippo-YAP通路的激活。结论CIT基因可能是前列腺癌的致病基因,其分子
机制可能与Hippo-YAP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兔VX2肿瘤模型,采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探讨兔门静脉VX2种植癌栓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8只实验兔经门静脉内接种VX2肿瘤,成瘤后行MSCT灌注扫描,测量并比较门静脉癌栓、近瘤灶和远离瘤灶肝脏的肝血流灌注量(HBF)、肝血容积(H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摘取门静脉移植VX2癌栓,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癌栓组织VEGF表达,分析肝脏灌注参数与VEGF的相关性。结果近瘤灶和远离瘤灶肝脏各CT灌注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癌栓区HBF、HBV及PS均较近瘤灶区和远离瘤灶区增高(P<0.05),MTT较近瘤灶区和远离瘤灶区降低(P<0.05)。门静脉VX2种植癌栓区HBF、HBV、PS与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r=0.711、0.646、0.626,P<0.05),MTT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0.565,P<0.05)。结论兔门静脉VX2种植癌栓MSCT灌注参数与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MSCT能够评价门静脉种植VX2癌栓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臭氧瘤内直接注射对兔VX-2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2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30只为A组(模拟穿刺),治疗组3组(B~D组)各30只:B组瘤内注射20 ug/ml浓度臭氧、C组瘤内注射40 ug/ml浓度臭氧及D组瘤内注射60 ug/ml浓度臭氧,于肿瘤种植后2周后直视下进行治疗,A组仅模拟穿刺,B、C、D三组按肿瘤体积2倍量不同浓度的O3多点穿刺直接注入瘤体内,术前均行CT灌注扫描,术后第4、8天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生长率,并于第8天CT灌注后后全部处死取肿瘤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A、B、C、D4组肿瘤生长率V4/V0分别为:2.06±1.10,1.43±0.80,1.54±0.82,1.62±0.92;V8/V4分别为:2.34±1.93,1.80±0.72,1.98 ±1.28,1.56 ±0.86;V8/V0分别为:4.58 ±3.14,2.64±1.59,2.93±1.56,2.27±1.34.V4/V0结果显示A、B两组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V8/V4各组间比较P>0.05;V8/V0结果显示A、B两组P =0.008,A、C两组P=0.029,A、D两组P=0.001,B、C、D各组比较P>0.05.结论 经皮穿刺瘤内直接注射20 μg/ml、40 μg/ml及60 μg/ml浓度的臭氧均可效抑制兔VX-2肿瘤生长.20 μg/ml、40 μg/ml及60 μg/ml不同浓度的臭氧对兔VX-2瘤的抑瘤效果虽无显著性差异,但60 μg/ml的臭氧作用持续时间更长,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
膀胱腺癌的诊治(附2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膀胱腺癌的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膀胱腺癌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膀胱腺癌19例,脐尿管癌3例。结果:22例有8例次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4例行次膀胱全切术,2例次行扩大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次行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1-5年,其2年生存率为55.5%,5年生存率为33.3%。结论: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术是脐尿管癌的主要手术方式,原发性膀胱腺癌多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总体疗效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