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喂饲用的胃或空肠造瘘长期使用 Foley 氏管虽被公认,但幽门梗阻、肠道梗阻及梗阻性黄疸等几个并发症已受到注意,这些问题可通过对管的适当固定使之不滑入痿口而得以防止。经复习外科文献查见对Foley 氏管均用缝线或橡皮乳头固定于皮肤;而主要护理教科书中也只论及缝线和胶布固定。根据经验我们感到,此类方法并不可靠。缝线成为感染的策源地,而且一般在几周内即脱掉;使用胶布或橡皮乳头往往又脏又乱。此外,那种专门设计的创口敷料(一 相似文献
42.
1973~1980年慶応大学医院已为53例病人做肝切除术,其中14例入院时有黄疸。分叉部癌11例,肝细胞瘤(hepatoma)伴肝硬化并有肿瘤移行于胆管1例,侵犯两侧肝管的胆管瘤1例,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1例。年龄31~60岁,男11、女3。入院时总胆红质5.6~42.4mg%,13例黄疸为梗阻型,有黄胆的胆管囊性扩张病人,提示为肝内郁胆,梗阻型黄疸病人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D)或行肝内胆管导管插入术以缓解黄疸作为手术准备,胆管囊性扩张者常有胆管炎伴黄疸发作,黄疸伴有SGOT、SGPT、硷磷酶水平升高和白胆汁,提示肝内郁胆,此例通过PTD导管进行灌洗、化疗和强地松治疗,减轻了黄疸,降低了SGOT和SGPT水平。 相似文献
43.
目前,在医务人员中,护士尤其面临一种挑战,就是要准确地告诉人们如何减少癌症危险。首先,护士必须知道自己对癌症发病率、预防、治疗和存活的态度如何,只有积极的态度才能使公众减少癌症危险,并断然改变生活方式。护士必须认识到,他(她)不仅是从事护理工作的保健人员,而且为自身健康也是保健对象。像致力于减少癌症危险的任何人一样,护士要模范地使用少害产品,并参与保健和普查计划的推行。个人卫生教育用以促进癌症预防。护士应能识别高危人群,对他们进行有关癌症危险的教育。专业护士都有机会促进癌症教育的推广,例如从事心血管保健的护士,在她们教育计划中往往含有癌症预防内容,因为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很多危险因素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44.
作者为梗阻性黄疸已做了42次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处置,随后有3例导管被病人拉出。其中2例为外引流导管;1例为内引流导管。导管一旦被拉出,如胆管树已减压,则导管再进入胆系就困难了。作者开展了一种固定导管于病人皮肤的方法以防意外脱出。常规使用Ring(Cook)胆道导管作内引流,Maeller(Cook)导管作外引流。导管置于胆管树内适当的位置以后,一条缝线(2-0丝线)穿经皮肤,线两端拉成等长,围绕近进皮处的导管结扎之。两段缝线向导管游离端彼此交叉环绕数次(约6cm),在此处围绕导管紧紧打一个三重结以防松脱滑动。两段缝线再反方向(回向皮肤)彼此交叉环绕数次,于近皮处将缝线系于导管,然后缝于皮肤再予结扎。这样,牵拉导管就使重迭的缝线绷紧,从而减少导管脱出机会。此法可用于固定为输注加压素和化疗用的动脉导管、Heimlch(Cook)经皮气胸引流导管、经皮脓肿引流导管、经皮肾造口导管和胆道引流导管,作者自用此法后,导管意外脱出的发生已然减少。 相似文献
45.
魏建东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1,(3)
近来,胆石性肠梗阻的死亡率虽有降低,但诊断的延误,错误的处理仍可导致死亡。本组仅18例术前确诊。腹部撮片有11例可供参考。上消化道造影发现梗阻的胆石、胆肠瘘或二者兼有者6例。纤维十二指肠镜检,嵌塞结石2例。98例采用手术治疗且以肠切开术为多。胆石来自胆肠瘘者70例,自乳头排入肠管者16例,余26例不详。梗阻部位以回肠居多,余散发于其它肠段。胆石体积有记载者76例直径2~9cm(平均4.5cm),重4~68g(平均23.6克)。总死亡率12%,保守组高于手术组。在日本,本病占机械性肠梗阻的0.05%,发病年龄平均66~73岁,男女间差别不大,这与胆石症的发病年龄一致。 相似文献
46.
目前,用于治疗甲亢的方法有三种—手术、抗甲状腺药和放射性碘疗法。由于甲亢病因尚未明确,这些方法可能都不是以病因为依据的,哪种方法最好,还有争议。为阐明影响手术治疗后甲亢的永久性缓解和影响到手术治疗临床价值的几种预后因素,作者对神户大学医院手术治疗甲亢的结果,做一术后调查。调查了1968~1977年在该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的447例甲亢病人.年龄<40岁者约占本组70%,绝大 相似文献
47.
甲状腺癌虽不罕见,但晚期患者肿块常较大且常浸润气管、神经及血管等.致手术切除困难.现将我们治疗此类患者的体会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男,56岁,发现颈前肿物3个月,伴呼吸困难半个月,1990年4月27日住院.查体:左叶甲状腺约9.0cm×5.0cm,右叶约8.0cm×4.0cm,峡部宽约5.0cm,均质硬,呈结节状,固定,作吞咽动作时稍可上下移动.面部水肿、胸腹壁静脉曲张.X线片显示颈部肿块阴影向胸廓内延伸,奇静脉影增宽,上纵隔增宽,有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甲状腺癌纵隔转移继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1990年5月25日手术时发现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硬,表面不光滑,将气管紧紧包裹并伸向上纵隔,遂通过肿瘤组织切除甲状腺峡部,术后呼吸困难减轻.病理论断为甲状腺滤泡样癌.放疗7次后自动出院,术后3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48.
虽然近年来推广使用深坑引流(Sump drain)和闭式吸引装置,但软胶乳(soft latex)引流(即Penrose氏引流)仍是外科医生最常用的方法。它比深坑引流管安全,不易损伤周围结构及造成瘘管,如垂位放置,则更获便于积液充分流出。晚近资料表明,被动引流较之深坑引流有更好的引流使用。Penrose氏引流通常要相继外提、弄短,而后拔除。使用此引流一大问题是沿引流道向内滑动,常于术时缝于附近皮肤以预防之,考虑到后来的外提和弄 相似文献
49.
本文旨在研究特殊创伤或多发创伤所致失血休克后死亡原因。50例创伤病人(不含空腔脏器穿孔)于入院后3小时内采血做培养。病人分3组:(1)入院血压<80;(2)血压>80~<110;(3)对照组,血压>110。结果血培养26%阳性。25例血压≥110者仅 相似文献
50.
脾囊肿少见。我院在500余例脾切除术中仅遇到1例,现报导如下。患者男,11岁,河北省人。因左上腹肿物1年于1981年4月20日入院。1年前偶然发现左上腹隆起,自己可摸到“鹅蛋”大肿物,无特殊不适。近数月肿物增大迅速,不疼,不烧,排尿正常。既往无腹部外伤史、急性腹痛史、肝炎史、心脏病史、出血疾病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