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将流式细胞术测定酪氨酸磷酸化STAT3的方法用于外周血白细胞内酪氨酸磷酸化STAT3的检测,为JAK-STAT途径以及其他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的研究和临床检测提供新的实验手段.方法 建立酪氨酸磷酸化STAT3的流式细胞检测方法,收集正常人及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标本,经磷酸化STAT3和FITC标记后,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结果 在11例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标本中,检测出2例标本有STAT3的酪氨酸(Y705)磷酸化活化.结论 部分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有酪氨酸(Y705)磷酸化STAT3表达.FCM检测方法可用于外周血标本STAT3的检测.  相似文献   
82.
目的 以逆转录病毒 PL XSN为载体 ,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 C-末端缺陷的 JAK3[c- term defi-cient JAK3,JAK3(ΔC) ]载体 PL JAK3(Δ C) ,以 BAL B/ c3T3为靶细胞 ,转染 JAK3(ΔC) c DNA,检测 JAK3(Δ C)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为利用 JAK3(ΔC)对白血病进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打基础。方法 用限制性内切酶法从质粒 Pc DNA3- JAK3(Δ C)中分离目的基因片段 ,连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 PL XSN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PL JAK3(Δ C) ,通过转化感受态细菌扩增并检测 DNA序列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 ;用脂质体L IPOFECTAMINE介导法将 PL JAK3(Δ C)转染包装细胞 PA317细胞 ,并用 G4 18筛选抗性细胞克隆 ,收集病毒 ;用该病毒感染靶细胞 BAL B/ c3T3,G4 18筛选抗性克隆并测定病毒滴度 ;抗性细胞扩增培养 ,细胞溶解后经免疫沉淀 (IP)、Western blotting检测 BAL B/ c3T3细胞中 JAK3(Δ C)的表达情况。结果  1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PL -JAK3(Δ C)酶切和 DNA测序均表明含有 2 796 bp的 JAK3(ΔC)基因 ;2病毒滴度为 1.2× 10 4 CFU/ ml;3PL JAK3(Δ C)转染 BAL B/ C3T3细胞中表达出了 JAK3(Δ C)蛋白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0 7× 10 3。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 C-末端缺陷 JAK3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PL JAK3(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非甾体抗炎药苏林酸对大肠腺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人的散发性大肠腺瘤组织 ,分离培养腺瘤细胞 ,然后用苏林酸干预 ,通过 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活力 ,流式细胞仪分析 S期百分率 (SPF)和凋亡率。结果 用不同浓度苏林酸分别作用大肠腺瘤细胞 2 4、48和 72小时后 ,细胞生长活力明显降低 ,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作用 48小时后 ,SPF降低而细胞凋亡率则升高 ,除 0 .3mmol/ L 组外 ,其余各组的SPF和细胞凋亡率与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苏林酸可抑制大肠腺瘤细胞的生长活力 ,其机制可能与苏林酸抑制大肠腺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4.
阿霉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制备载阿霉索人血清白蛋白微球(ADR-HSA-MS),并研究其药剂学性质和体外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以阿霉索(ADR)、人血清白蛋白(HSA)为材料,采用乳化高温固化法制备ADR-HSA-MS;采用光镜、电镜技术观察ADR-HSA-MS的形态;采用胃蛋白酶消化法、动态透析法分别测定ADR-HSA-MS的载药量,体外释药性质;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ADR-HSA-MS对人肝癌株SMMC-7721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 ADR-HSA-MS圆球状,表面较光滑,平均粒径为1.2μm,外观为红色;ADR-HSA-MS表观载药量为2.73%,有效载药量为1.69%,释药呈持续缓慢状态,至5d时,其累积释药分数达50%,最大累积释药分数为65%;ADR-HSA-MS与SMMC-7721人肝癌细胞孵育4d后,对SMMC-7721细胞具明显杀伤作用,在0.3~2.5μg/ml ADR质量浓度范围内呈一定剂量依赖性,其杀伤曲线与游离ADR接近。结论 采用乳化高温固化法能制备出具缓释性质的载阿霉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HnRNP A2/B1表达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特异性HnRNP A2/B1检测6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nRNP A2/B1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6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49例HnRNP A2/B1mRNA表达阳性,HnRNP A2/B1mRNA半定量值0.657±0.326;对照组30例中3例阳性,半定量值0.159±0.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测外周血HnRNP A2/B1mRNA诊断肺癌的敏感性81%,特异性90%。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nRNP A2/B1表达增高,外周血检测HnRNP A2/B1在诊断肺癌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6.
比较两种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两种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直接注射法和瘤块肝包膜下嵌入法制作裸露人肝癌转移实验动物模型 ,观察接种阳性率、肿块大小、生长速度、肝邻近脏器浸润转移情况。结果 接种后 2周直接注射法和瘤块嵌插法接种阳性率分别为 85 %、90 % (P >0 . 0 5 ) ,肿块大小分别为 (2 . 0 0± 1 90 )mm、(8 .11± 2 . 70 )mm(P <0 . 0 5 ) ,肺转移率 10 .0 % ,前者生长速度慢于后者。结论 两种裸鼠肝癌模型制作方法均为理想 ,直接注射法简便、易行 ,但瘤块嵌插法肿瘤生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87.
人肝癌细胞膜上HSP70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流式细胞仪和Cell-ELISA检测了 4株人肝癌细胞膜上HSP70的表达。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人肝癌细胞膜上HSP70的表达较低 ,经热处理后表达增加 (P <0 0 1)并显示出细胞之间的差异 (P <0 0 1)。推测其低表达可能与肝癌细胞逃逸机体免疫监视有关 ,对制定肝癌的防治对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载^131I和阿霉素“双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的抗肿瘤效应及其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方法 采用氯胺T法,将核素^131I结合到抗人肝癌HAb18抗体的F(ab’)2片段靶向的载阿霉素毫微粒上,构建“双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采用花环形成实验、MIT比色分析法等分别研究该免疫毫微粒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特异性结合及体外细胞毒作用;应用皮下荷人肝癌裸鼠模型,评价该免疫毫微粒的体内分布及其抗肝癌作用。结果“双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能特异性结合于SMMC-7721细胞周围形成花环,其IC50明显低于“单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该免疫毫微粒经尾静脉给药后,主要分布于肝、脾等处,而经瘤体注射主要滞留于瘤体内,其抑瘤率显著高于对照“单弹头”毫微粒。结论 载^131I和阿霉素“双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具有较“单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更佳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89.
作者用受体放射分析法在7例正常成人肝细胞上检测到人多聚血清白蛋白(PHSA)受体的存在,受体的亲和常数(Kds)及结合容量(C)存在个体差异,其均值分别为:Kd_1=9.6769±5.2767fm ̄(-2),C_1=86.1468±46.4129fm/μg;Kd_2=103.1810±56.4770fm ̄(-2),C_2=261.5302±175.9094fm/μg。Scatchard作图为一曲线,提示肝细胞上的PHSA受体由两种不同亲和力及结合容量的结合位点组成。本文还对该受体在HBV嗜肝机理中可能的作用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比较正常尿道组织和尿道瘢痕组织中胶原酶活性以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 1(TIMP- 1)的表达 ,探讨其对尿道瘢痕组织降解的影响。 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尿道狭窄段瘢痕组织和脑死亡患者的正常尿道组织各10例 ,采用 EL ISA法检测组织中胶原酶活性及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TIMP- 1m RNA的表达。 结果 尿道瘢痕组织中胶原酶的活性为 (15 .32± 2 .2 9) U,正常尿道组织的胶原酶活性为 (2 4 .6 7± 6 .78) U,瘢痕组织的胶原酶活性低于正常尿道组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与正常尿道组织比较 ,尿道瘢痕组织的 TIMP- 1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TIMP- 1表达升高、胶原酶活性降低影响了尿道瘢痕组织的降解 ,可能是尿道瘢痕增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