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43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69篇
预防医学   82篇
药学   70篇
  3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了解泰州市姜堰区基层疾控人员科研能力及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科研能力提升策略。方法:通过“问卷星”APP对该区153名基层疾控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2.75%的调查对象开展科研活动的意愿为“一般”,63.40%的调查对象认为单位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一般”。0.65%的调查对象近5年申报过科研课题,9.15%的调查对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论文,近5年年人均发表论文0.03篇。综合科研能力平均得分37.93分/60分,科研专题培训需求平均得分2.71分/4分,69.28%的调查对象对科研培训的需求为“需要”或“非常需要”。结论:姜堰区基层疾控人员需要实施有特性的科研激励政策;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培养科研技术骨干,定期组织开展科研专题培训;要建立健全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提高疾控机构管理者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科研工作投入,鼓励基层疾控人员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转化科研成果等;要加强技术协作,组建科研工作合作团队,建立数据资料、设备和人员等资源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92.
93.
94.
目的 了解胸腹矛盾呼吸在儿童夜间睡眠呼吸中的出现情况,探讨胸腹矛盾呼吸在儿童睡眠呼吸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有睡眠呼吸障碍主诉的儿童38例为实验组;同期收集无睡眠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无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的儿童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儿童均进行整夜多道睡眠图(PSG)监测.根据记录数据判断矛盾呼吸,比较胸腹矛盾呼吸在两组儿童中出现的情况.结果 睡眠过程中胸腹矛盾呼吸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有发生,矛盾呼吸总时间((-x)±s,以下同)实验组为:(70.1±40.4)min,对照组为(28.2±25.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0,P<0.05);矛盾呼吸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时间构成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7.9%±11.0%和7.3%±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7,P<0.05).依据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标准,把有睡眠呼吸障碍症状主诉的儿童,进一步分为实验组的正常-轻度组(18例)和中-重度组(20例).正常-轻度组儿童的矛盾呼吸表现比中-重度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更为明显,正常-轻度组、中-重度组和对照组儿童矛盾呼吸时间分别为(85.9±31.7)min、(55.8±42.7)min和(28.2±25.7)min,3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97,P<0.05);3组矛盾呼吸时间构成比分别为22.0%±10.2%、14.1%±10.5%和7.3%±6.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4.167,P<0.05).结论 睡眠过程中过多胸腹矛盾呼吸的出现是一种异常的呼吸形式,矛盾呼吸可能是向低通气及呼吸暂停过度的异常呼吸形式,是气道阻力增加的表现,对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断可能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重症脑血管疾病低蛋白血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应用rhGH,共10d。使用前、使用后第7天、第14天分别检测丽组患者血清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氮平衡等。结果治疗组使用rhGH后血清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均明显上升,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rhGH能有效地纠正重症脑血管疾病低蛋白血症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增加免疫功能,改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6.
长久以来,中医英语术语的英译一直存在着争议。随着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出台,中医英语术语的英译备受各界关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的经验,由“藏象学说”的英译入手,探讨中医英语术语英译规范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
目的从代谢角度评估重症脑血管病低蛋白血症患者联合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与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08年10月45例重症脑血管病低蛋白血症患者,根据血糖水平采取不同的降糖治疗措施。其中常规胰岛素加rhGH治疗组(常规组)24例,胰岛素强化治疗和rhGH联合应用治疗组(强化组)21例。两组患者连续10 d每晚皮下注射rhGH(0.3 U/kg),常规组在静脉葡萄糖注射液中按常规比例加入普通胰岛素,强化组同时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动态观察患者血糖、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K+及尿中3-三甲基组氨酸(3-MH)水平。结果强化组治疗10 d后血糖、血钾、及尿3-MH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而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重症脑血管病低蛋白血症患者联合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和rhGH可显著促进蛋白合成,有效控制急性期的高血糖反应,消除单独应用rhGH后血糖波动的副作用,有益于脑损伤后高代谢的调节。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53和caspase-3表达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并探讨依达拉奉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某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依达拉奉)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40例.用ELISA法测定其治疗前(发病48 h内)、治疗第7天血浆p53和caspase-3水平,并在治疗前 、治疗第7天 、治疗第14天对其进行NIHSS评分.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血浆p53和caspase-3水平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p53和caspase-3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p53和caspase-3水平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p53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提示依达拉奉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9.
高娟  邢燕  张利军 《西部医学》2022,34(7):1089-109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水平与相关机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收治的112例SLE患者(SLE组),按SLEDAI评分分为非活动期72例,活动期4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自愿者50例(健康组)。采集受试者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D3+CD56+NK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分析各指标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计数及占比均较健康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期组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计数及占比、IFN-γ、IFN-γ/IL-4明显低于非活动期组,SLEDAI评分、24 h UPQ、IL-4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3+CD56+NKT细胞与SLE患者SLEDAI评分、24 hUPQ及IL-4呈负相关(r=-0.573、-0.682、-0.374,P<0.05),而与IFN-γ无显著相关性(r=0.016,P>0.05)。结论 CD3+CD56+NKT细胞参与了SLE免疫调节过程,其表达水平与患者SLEDA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CD3+CD56+NKT细胞可能通过分泌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发挥SLE免疫调节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评价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1.5T DTI和DTT检查,此检查均在发病72 h内进行。测量梗死灶区与对侧镜像区、梗死灶边缘区、双侧大脑脚的FA值及ADC值。据CST受损程度分为3级。对20例患者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及简式Fug-Meye运动功能评分(FMS)。将CST分级与发病3个月时NIHSS及FM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CST损伤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灶FA值及ADC值较健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急性期缺血缺氧已造成病灶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CST受损程度与运动功能障碍分级成高度负相关性(r=-0.843,P<0.001),即CST受损越严重,运动功能分级越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越重,预后越差。CST受损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成高度正相关性(r=0.819,P<0.001),即CST受损越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越低,神经功能预后越差。结论 DTI及DTT为定量分析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灶组织及CST损伤程度提供了途径,为早期准确判断临床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