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研究冬凌草甲素(Oridonin,ORI)对膀胱癌T24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ORI对T2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光学显微镜和Hoechst 33258染色法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 3的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结果 ORI对T24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和浓度-效应关系.随着ORI作用时间延长,T24细胞凋亡增加,见凋亡小体出现.随着ORI作用时间的延长,T24细胞的Caspase 3活性逐渐增加,bcl-2的表达逐渐减弱,bax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ORI对膀胱癌T24细胞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机制可能是活化Caspase 3和下调bcl-2/bax.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腺相关病毒(rAAV)-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简称rAAV-TK)载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效应的初步鉴定.方法 用PCR扩增TK序列至pAAV-MCS载体,构建pAAV-TK;采用AAV-Helper Free System包装系统、"氯仿-PEG/NaCl沉淀-氯仿抽提"及冰乙醇沉淀法进行AAV的包装、纯化和浓缩,对病毒颗粒进行鉴定;用MB49-PSA细胞对rAAV-TK生物学效应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pAAV-TK载体,并经酶切、PCR及测序验证其准确性;rAAV病毒颗粒滴度达2×1010v.p/mL,浓缩后可达到2 × 1011~2×1012v.p/mL;rAAV-TK可以分泌TK基因,加入药物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和吉地他滨(Gemcitabine,GVC),该基因能有效诱导膀胱肿瘤细胞MB49-PSA凋亡.结论 成功构建rAAV-TK腺相关病毒,体外实验表明rAAV-TK/GVC/GCV系统能高效诱导膀胱肿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15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28~65岁,平均35岁。临床表现为排尿梗阻6例,排尿刺激症状5例,肉眼血尿3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1例。病程1个月~3年,平均11.5个月。15例B超检查发现膀胱内占位病变,CT检查发现肿物均有不同程度强化,IVU检查12例发现膀胱充盈缺损,膀胱镜检查11例提示黏膜下占位。15例术前病理活检2例报告为平滑肌瘤。15例分别采用肿瘤剜除、膀胱部分切除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13例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报告为平滑肌瘤。结果15例患者术后排尿通畅,排尿刺激症状明显缓解,血尿消失。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3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影像学结合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平滑肌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4.
C57BL/6小鼠原位膀胱肿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C57BL/6小鼠原位膀胱肿瘤模型。方法硝酸银膀胱黏膜处理、MB49膀胱灌注法建立C57BL/6小鼠原位膀胱肿瘤模型。结果三组小鼠中,7d组10只小鼠有9只成瘤,10d组和15d组20只小鼠全部成瘤。总成瘤率96.7%。结论硝酸银膀胱黏膜处理、MB49膀胱灌注法建立的CS7BL/6小鼠原位膀胱肿瘤模型操作简单,成瘤率高,是一种理想的、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小鼠原位膀胱肿瘤模型。  相似文献   
75.
自从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被发现后,其在前列腺癌的诊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在前列腺组织(包括前列腺癌)中表达以外,PSMS还在多种非前列腺组织及肿瘤组织中表达,尤其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研究引人注意.PSMA的绝对组织特异性受到了挑战,但同时它也为人们对其他泌尿系肿瘤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6.
后尿道损伤是泌尿外科较常见的损伤,实施尿道重建术与手术时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与疗效。自1994年-2002年收治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损伤患者42例,现将Ⅰ期与择期两种尿道重建术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7.
目的应用荟萃(Meta)分析探讨浅表膀胱癌不同灌注方法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式对1989年1月至2005年2月有关浅表膀胱癌不同灌注方法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43篇文献中,卡介苗(BCG)灌注与其他方法比较与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使用其他方法灌注与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BCG联合其他方法灌注与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合并OR值分别为0.55(95%CI值0.40—0.74)、n32(95%CI值0.06—1.64)和0.43(95%CI值0.33—0.57);漏斗图各点基本呈漏斗状排列,表明发表性偏倚对本研究影响较小,结论较可靠。结论BCG灌注或者联合其他灌注方法能有效降低浅表膀胱癌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及Fas/FasL系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5例膀胱良性病变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中Survivin、Fas、FasL的表达。结果:在93.8%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6.7%膀胱良性病变Survivin表达阳性,正常膀胱黏膜组织Survivin无表达.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urvivin的表达与膀胱癌的分级密切相关。Fas在3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80%和100%,FasL在3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0.6%、60%和16.7%。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上调,并与Fas/FasL的表达密切相关。结论:Survivin与膀胱癌的恶性度有关,其可能通过与Fas/FasL系统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9.
多沙唑嗪控释片和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沙唑嗪控释片和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方法:将124例BPH患者随机分为多沙唑嗪控释片组(A组)和坦索罗辛片组(B组),经2周清洗期,2周单盲安慰剂导入期和12周双盲药物治疗期。A组和B组起始剂量分别为4mg/d和0.4mg/d,4周后可分别加量到8mg/d和0.8mg/d。评价指标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最大尿流率(Qmax)变化值,以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IPSS均降低(P<0.01),且A组优于B组(P<0.001),2组Qmax均增加(P<0.001)。A组无因药物不良反应退出试验,头晕、恶心、体位性低血压等发生率比B组低(P<0.05)。结论:α1受体阻滞剂能有效缓解BPH症状,多沙唑嗪控释片作用全面,有效性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0.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给肿瘤的治疗带来困难,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转移抑制因子23(non-metastasis,NM23)基因是最早发现的抗肿瘤转移基因之一.现在已经发现NM23是一个基因家族,包括NM23-H1、NM23-H2等重要的基因家族成员.研究表明NM23基因表达与实体瘤转移抑制有关,在很多实体瘤中可以作为进展和预后的分子标记.随着对NM23基因调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已经发现了一些NM23肿瘤转移抑制通路上下游的相关调控分子,为进一步的信号通路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对NM23基因转移抑制通路研究的新近展,提出了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