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MicroRNA与癌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Lee等[1]首先在线虫(C.elegans)的胚胎发育期发现一种长度约为22个核糖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能调节线虫细胞发育时序,将其命名为lin-4.随后几年,相关研究人员又在多种动植物中发现数百种类似表达形式的小RNA,推测其对发育和生理过程等可能具有调控作用,并将它们命名为microRNA[2],即miRNA.根据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人类基因组中可能包含了200~255个miRNA基因,约为编码基因的1%[3].数据库中已有319个人类miRNA基因,其中234个已得到验证(http://micmma.sanger.ac.uk/).在哺乳动物中,miRNA可能参与调控20%~25%的基因表达[4].RNA干扰作为近年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如今对于这种起抑制蛋白合成作用小分子RNA的研究已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热门.从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来阻滞癌症等疾病开始,越来越多的线索表明miRNA与癌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就miRNA功能及其与癌症的关系和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32.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瑞发  马腾骧 《当代医学》2001,7(10):39-42,29
本文着重复习了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卡介苗(BCG)维持膀胱灌注对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式对有关BCG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并进一步采用分层分析判定不同BCG菌株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具体关系. 结果纳入Meta分析15篇文献1648例患者,其中采用BCG灌注治疗915例,未采用BCG灌注治疗733例.术后腔内维持灌注BCG者膀胱癌复发率为41.0%(375/915),未灌注组为45.3%(332/733).BCG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合并OR值为0.58(95%可信区间0.41~0.83,P=0.003),不同BCG菌株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合并OR值分别为0.50(95%可信区间0.26~0.95,P=0.04)和0.63(95%可信区间0.40~0.99,P=0.04).结论 BCG维持灌注可有效降低T1G3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钾离子敏感试验(PST)与间质性膀胱炎(IC)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PUF)评分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IC患者14例.女13例,男1例.平均年龄4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膀胱克盈后耻骨上及会阴区疼痛.14例均依据美国糖尿病、消化及肾病协会(NIDDK)IC诊断标准确诊.采用膀胱水囊扩张后碳酸氢钠、利多卡因及肝素钠灌注治疗.治疗前后均行PST评分和PUF评分,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4例患者治疗前后PST评分中位数分别为4.0、1.0,PUF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7.5、13.5,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ST评分与PUF评分呈正相关(治疗前rs=0.868,t=4.418,P=0.001;治疗后rs=0.779,t=4.300,P=0.001).结论 PST和PUF评分在IC中表现出一致性,可单独作为IC诊断、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判定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6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无临床表现,经B超体检偶然发现“肾脏占位”;1例腰痛、腰部不适、触及腹部包块。CT、IVU等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行肾脏部分切除术2例,根治性肾脏切除术4例。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确诊。结果:6例术后均痊愈。随访13~96个月,平均78.6个月,2例随访时间未满5年,4例已超过5年(6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多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对确定术式有帮助。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机制. 方法 建立ERα过表达的膀胱癌细胞T24ERα模型,对照组为膀胱癌细胞株T24V空质粒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Rα调节膀胱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信号通路. 结果 与空质粒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96 h和144 h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8.85%、37.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18.93±1.41)%,对照组为(9.91±1.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穿越基质胶的细胞比例为(10.00±2.00)%,显著低于对照组(26.00±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24ERα细胞内整合素β1、磷酸化FAK、磷酸化Src和Src蛋白表达明显减低. 结论 ERα通过下调整合素β1-FAK/Src信号通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同时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37.
目的:提高对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报告确诊前列腺副神经节瘤1例,肿瘤组织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A、突触素(Syn)、S-100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病理和治疗情况。结果:这1例前列腺副神经节瘤以血精就诊。行前列腺根治切除术,病理检查符合副神经节瘤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NSE、嗜铬A、Syn、S-100阳性,PSA阴性。随访42个月,排尿和排便通畅,疗效满意,无转移和复发。结论:前列腺是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极少见的位置,临床非常罕见。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具有特殊性,需病理确诊,治疗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8.
肾上腺囊肿合并同侧肾输尿管重复畸形临床少见,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62岁.主诉左季肋区不适3个月,彩超发现左侧肾上腺区肿物20余天于2006年1月4日入院.查体:双肾区无饱满感,未触及包块,无明显叩?档 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  相似文献   
39.
Ki67基因短发夹状RNA表达载体对肾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研究针对Ki67基因的短发夹状RNA(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Ki67对人肾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pSilencer-Ki67转染人肾癌786-0细胞,24、48、72、120、144 h后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Ki67 mRNA、蛋白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pSilencer-Ki67转染后48 h 786-0细胞Ki67mRNA表达(34.1±1.7)%、蛋白表达(42.6±1.7)%降低最明显,与空质粒对照组[(97.7±0.9)%、(97.3±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Silencer-Ki67处理后48 h细胞增殖抑制率(76.7±3.2)%最高,72 h凋亡细胞阳性率(74.3±5.9)%最高,与空质粒对照组[(7.0±0.5)%、(8.4±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ilencer-Ki67的这些作用可持续144 h。结论pSilencer-Ki67能有效、持续抑制人肾癌786-0细胞生长,有望成为肾癌基因治疗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0.
phIFN-α-2 B穿梭质粒在卡介苗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具有分泌hIFN-α-2B功能的卡介苗(BCG),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更合理的方法。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出穿梭质粒phIFN-α-2B,转导至BCG内形成重组hIFN-α-2B-BCG,采用PCR、测序方法进行鉴定,ELISA方法对其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穿梭质粒phIFN-α-2B所插入的序列完全正确,可以转导入BCG内形成重组hIFN-α-2B-BCG。细菌外hIFN-α-2B浓度可达997.2pg/ml。结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phIFN-α-2B穿梭质粒并转导入BCG内,构建出rBCG-hIFN-α-2B。重组BCG可将hIFN-α-2B分泌性表达到细菌外,为其应用于膀胱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