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本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例膀胱癌组织 ras 基因表达进行了检测,试图探讨ras 基因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及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表示:32例膀胱癌组织 ras 基因阳性表达率的37.5%。G_1期的20%,G_2期的33.3%,G_3期的53.8%。20例初发膀胱癌 ras 基因阳性表达率的35%。化疗后复化的膀胱癌组织为41.6%。实验结果提示 ras 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组织的病理分级及肿瘤的复发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前列腺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疗法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方珐收集国内外1979年1月至2007年7月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局限性前列腺癌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和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疗效比较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对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同质性检验,采用四格表数据的Meta分析方法(Peto法)计算比值比(0R)和95%可信区间(CI)。站秉符合要求入选的研究文献共有4项,共2305例病例,其中根治性前列腺切除1244例,前列腺粒子植入1061例;两种治疗方法术后5年无瘤存活率合并比值比(0R)是EOR0.68,95%CI(O.44,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站论根据现有研究资料可知两种治疗方式对于局限性前列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别,两种方法均可作为局限性前列腺癌有效和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rAAV-TK基因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1)通过rAAV-EG-FP转染膀胱肿瘤T24细胞,来确定重组腺相关病毒对该细胞的转染情况及转染效率;(2)通过rAAV-TK体外转染T24膀胱肿瘤细胞,MTT、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来检测对T24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3)构建裸鼠膀肮肿瘤模型,分析rAAV-TK基因治疗膀胱痛的体内效果.结果 (1)在T24细胞中可以表达携带的外源基因EGFP;(2)rAAV-TK可以稳定感染T24细胞;(3)rAAV-TK转染124细胞72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是34.12%,明显高于空病毒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4)瘤内注射rAAV-TK大约9 d后,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治疗结束后:各组肿瘤的体积分别是:rAAV-TK组(0.71±0.11)cm3、rAAV-MCS组(1.27±0.13)cm3和空白对照组(1.24±0.17)cm3(P<0.05).结论 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rAAV-TKⅨ可有效抑制膀胱肿瘤的生长,能够有效基因治疗膀胱肿瘤.  相似文献   
24.
去甲斑蝥素抑制人膀胱肿瘤T24细胞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对人膀胱肿瘤T24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含不同浓度去甲斑蝥素的RMPI-1640与T24细胞一起培养,分别在12h、24h、36h、48h、60h收集细胞进行MTT实验,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并筛选最佳药物浓度;用最佳浓度的药物与细胞共同培养,免疫印迹法检测作用不同时间后bcl-2和Bax表达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8、-9活性变化。结果:去甲斑蝥素在体外对T24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最佳浓度为60μmol/L;去甲斑蝥素(60μmol/L)与T24共同培养,随着作用时间延长Bax表达逐渐增强,bcl-2表达逐渐减弱;并且Caspase-3、-8、-9的活性均增加。结论:去甲斑蝥素在体外对T24细胞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激活Caspase-3、-8、-9活性,增强Bax和减弱bcl-2表达而诱导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5.
TLRs(钟样蛋白受体家族)是近十年来科学界的重大发现。它是天然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机体受到病原体人侵时,天然免疫是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跨膜的钟样蛋白受体识别结合相应配体,激活天然免疫,同时刺激获得性免疫活化,共同对抗病原体的人侵。这个家族的发现丰富了人类免疫系统,提出了新的天然免疫理论,为研究BCG抗肿瘤作用机制、移植免疫以及感染与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6.
随着医学材料学与导管制造工艺的迅速发展,导管在泌尿外科领域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在材料选择与工艺指标方面,已从传统的乳胶制品发展成由硅橡胶、聚硅氧烷、硅化聚氯乙烯、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和钛镍记忆合金等新型材料制成的各种导管.其表面的光滑性、管壁的均匀性、导管的硬直度、弹性、可曲性、不透X线性、无毒、无抗原性、生物相容性以及长期在尿液环境中的化学稳定性,均已达到较为理想的指标.特别是近十余年来,腔内泌尿外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导管进入肾脏的通道从以往经尿道、膀胱、输尿管一条进路,又增加了经皮穿刺肾造瘘的捷径,从而扩大了导管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7.
任海林  韩瑞发 《山东医药》2010,50(52):53-54
目的比较青年和高龄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组肾癌患者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63例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选取其中≤45岁(青年组)121例,男80例、女41例;≥71岁(高龄组)97例,男84例、女13例。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青年组女性病例构成多于高龄组(P〈0.01),血尿发生率高于高龄组(P〈0.01)。高龄组术前合并疾病高于青年组(P〈0.01),无症状肾癌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1),T3和T4期肿瘤的构成高于年青组(P〈0.01),肿瘤体积小于青年组(P〈0.01)。结论青年肾癌女性病例所占比例较高龄组多,临床表现以无痛肉眼血尿为主,肿瘤体积也较高龄患者大。高龄组肾癌的临床分期高于青年组。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浓度在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及正常对照3组中的差异程度。【方法】检索PubMed、CNKI等多个中英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摘录所需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差(meandifference,MD)表示。研究对象分为3组,前列腺癌组(prostate cancer,Pca)、前列腺增生组(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和正常男性组(normal),并行两两比较。【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对比,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622例前列腺癌患者、810例前列腺增生对照;前列腺癌组与正常男性对照组比,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前列腺癌437例和正常男性170例。前列腺癌组MIF浓度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和正常男性对照组,其合并标准化均数差(MD)值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5.69(2.54,8.84)和7.02(1.52,12.51);前列腺增生组和正常男性对照组MIF浓度无差异,合并标准化均数差(MD)值及其95%置信区间为0.74(-0.29,1.78)。【结论】前列腺癌患者的血MIF浓度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及正常男性对照组,检测血清MIF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9.
近年有关间质性膀胱炎的患病率结合了验证有效的症状量表的结果评价患者的症状,发现间质性膀胱炎实际患病率远高于以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0.
MicroRNA与癌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Lee等[1]首先在线虫(C.elegans)的胚胎发育期发现一种长度约为22个核糖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能调节线虫细胞发育时序,将其命名为lin-4.随后几年,相关研究人员又在多种动植物中发现数百种类似表达形式的小RNA,推测其对发育和生理过程等可能具有调控作用,并将它们命名为microRNA[2],即miRNA.根据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人类基因组中可能包含了200~255个miRNA基因,约为编码基因的1%[3].数据库中已有319个人类miRNA基因,其中234个已得到验证(http://micmma.sanger.ac.uk/).在哺乳动物中,miRNA可能参与调控20%~25%的基因表达[4].RNA干扰作为近年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如今对于这种起抑制蛋白合成作用小分子RNA的研究已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热门.从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来阻滞癌症等疾病开始,越来越多的线索表明miRNA与癌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就miRNA功能及其与癌症的关系和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