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行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对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影响。 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对127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据肿瘤的位置、外侵程度、术前颈部超声检查结果,进行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全组共127例患者,其中上段49例;中段67例;下段11例;Ⅰ期2例,Ⅱ期26例,Ⅲ期99例。 结果127例患者共清扫淋巴结4963枚,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39.3枚;手术时间(325.6±9.3)min,出血量(316.0±18.7)ml。术后7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9.8%(76/127)病死率为1.6%(2/127)。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40.2%(51/127);颈部淋巴结转移率55.9%(71/127),其中,胸中下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喉返神经转移显著相关(χ2=0.005,P=0.006)。全组中位生存时间(35.0±1.9)个月,3年生存率51.8%。其中Ⅱ期中位生存时间(42.1±3.4)个月,3年生存率74.5%;Ⅲ期生存时间(32.3±2.0)个月,3年生存率44.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0,P=0.047)。颈部淋巴结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6.2±2.1)个月,3年生存率34.9%;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1.5±2.3)个月,3年生存率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83,P<0.001)。 结论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可提高颈部淋巴结清扫率,同时又能筛选出潜在获益患者、延长生存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路径式营养管理在食管癌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78)和对照组(n=78),干预组采用路径式营养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7d血红蛋白、前白蛋白、体质指数(BMI)、预后营养指数(PNI)等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7d血红蛋白(126.09±16.69)g/L、前白蛋白(208.74±38.51)mg/L、BMI(22.28±2.05)kg/m2、PNI(46.62±4.03)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4);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3)。结论 路径式营养管理能有效改善食管癌围术期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电视纵隔镜和CT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28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颈部纵隔镜检查术23例,胸骨旁纵隔镜检查术5例。肺癌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对测纵隔淋巴结转移N3行放化疗;阴性者剖胸探查。结果 术前怀疑或已确诊的肺癌共28例中,纵隔镜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20例(鳞癌11例,腺癌9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阳性中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16例)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M(4例)行放化疗;阴性者剖胸探查,术后病理证实肺腺癌3例、肺鳞癌1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与纵隔镜检查结果相符),肺炎性假瘤2例,肺结核瘤2例。28例肺癌纵隔淋巴结经CT和纵隔镜检查,分别与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对照,CT(诊断标准按淋巴结≥1.0cm为阳性)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其中7例证实为转移癌,5例为淋巴结炎性反应,CT诊断纵隔淋巴结阴性16例,其中病理证实4例均为转移癌,12例为淋巴结炎性反应;纵隔镜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20例,术后病理证实20例均为转移癌;诊断8例为淋巴结炎性反应,术后病理证实其中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CT灵敏度63.6%,特异度70.6%,阳性预测值58.3%,阴性预测值75%;电视纵隔镜灵敏度95.2%.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7.5%。结论 电视纵隔镜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都大大高于CT,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有手术适应症的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外科治疗的疗效,寻找提高疗效的策略.方法:1988年至1997年96例Ⅲb期NSCLC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分为单纯手术组(47例)和术前新辅助化疗组(49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性质及治疗结果.结果:术前新辅助化疗组的肉眼下手术完全切除率(46.9%)和1、3、5年生存率(42.5%、弘.7%、24.5%)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23.4%和36.2%、21.3%、12.8%,P<0.05).结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b期患者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较单纯手术可提高外科治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胸腺肿瘤是胸部实体肿瘤中相对罕见的一个类型,却是成人最常见的纵隔肿瘤~([1])。其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3. 93/100万人,明显高于基于美国医疗保险监督、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所统计的2. 14/100万人(北美地区);同样在该数据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亚裔人群的发病率(3. 74/100万人)显著高于白种人(1. 89/100万人),与中国的发病率接近~([2])。胸腺肿瘤的总体发病率低,大致为肺癌发病率的1/100、食管癌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胸腺肿瘤术后放疗尚存在争议,此研究目的为评价术后放疗在I期-III期胸腺肿瘤中的作用。方法搜索中国胸腺瘤研究协作组(Chinese Alliance of Research for hTymomas, ChART)数据库中1994年至2012年接受手术切除未行新辅助治疗的I期-III期胸腺肿瘤患者的资料。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决定死亡风险比。结果 ChART数据库中I期-III期胸腺肿瘤共1,546例。其中649例(41.98%)接受术后放疗。术后放疗与性别、组织学类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胸腺切除程度、是否完全切除、Masaoka-Koga分期及辅助化疗相关。手术后辅助放疗患者5年、10年总生存和无瘤生存分别为90%和80%、81%和63%,而单纯手术者5年、10年总生存和无瘤生存分别为96%和95%、92%和90%,两组生存有统计学差异(P=0.001, P<0.001)。单因素表明年龄、组织学分类(WHO)、Masaoka-Koga分期、是否完全切除和术后放疗与总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组织学分类(WHO)(P=0.001)、Masaoka-Koga分期(P=0.029)和是否完全切除(P=0.003)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重症肌无力、组织学分类、Masaoka-Koga分期、手术方式、术后放疗和是否完全切除与无瘤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组织学类型(P<0.001)、Masaoka-Koga分期(P=0.005)和是否完全切除(P=0.006)是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亚组分析表明不完全切除患者接受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总生存和无瘤生存(P=0.010, P=0.017)。然而,完全切除者接受术后放疗则会降低总生存和无瘤生存(P<0.001, P<0.001)。结论此回顾性研究表明不完全切除I期-III期胸腺肿瘤患者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总生存和无瘤生存。但是,对于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放疗总体上并未显示出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高凝状态的实验室指标特征及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143例围手术期患者均接受双下肢深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指标检测。对DVT(+)与(-)组围手术期水平变化有明显差异的实验室指标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AUC)及找出诊断界值。结果 术后第3~7天下肢DVT者33例。全组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脑钠肽和C反应蛋白水平在术后第1~7天均明显升高(P<0.05)。DVT(+)与DVT(-)组围手术期FDP和D-Dimer水平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D1(术后第1天)-FDP、POD3-FDP和POD3-D-Dimer的AUC和诊断界值分别为(0.726、4.65 μg/ml)、(0.811、4.85 μg/ml)和(0.772、1.55 μg/ml),其联合诊断的串联试验敏感度为46.5%,特异度为94.9%。结论 术后第1天及第3天FDP和术后第3天D-Dimmer水平增高对DVT的诊断价值中等,串联试验联合诊断可明显提高特异度。  相似文献   
18.
19.
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置入金属支架,结合其它治疗方式综合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的价值。方法采用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187例,继而80例实施放化疗。结果疗效满意,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置入支架后生存时间为3~34月。结论置入支架结合综合治疗措施安全有效,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管胃和全胃重建食管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胃和全胃在食管癌切除术后重建食管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10月选取四川省肿瘤医院随机分组采用管胃和全胃各120例重建食管行食管癌切除术,胸中段和胸下段癌经上腹右胸后外切口径路(Ivor Lewis),胸上段癌经右胸上腹左颈三切口径路.从胃底沿胃小弯至胃窦部距大弯侧4~5cm用切割缝合器缝合切除贲门和胃小弯后制作成管胃,术中测量全胃和管胃的长度.,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胃液引流量、胸液引流量;观察肺炎、吻合口狭窄、胃痿、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观察进食后的饱胀感和每天的食量,多普勒超声测定胃排空时间.结果:管胃组胃平均延长5~7cm,手术时间、出血和输血未增加,吻合口瘘无明显增加,胃排空障碍、反流性食管炎比全胃组明显减少,彩色多普勒测定的结果表明管胃比全胃通过率快,未出现胃潴留的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的食量,管胃组0.8kg,全胃组0.6kg,进食后早期管胃组消化道舒适,全胃组气紧.结论:管胃重建食管癌切除术符合生理解剖要求,未增加吻合口瘘,管胃比全胃通过率快,每天的进食量增加,减少了胸胃综合征和反流,进食后早期管胃组消化道舒适.无胸闷气紧;可以切除胃小弯淋巴组织,减少肿瘤残留和复发,管胃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全胃组少,特别是胃排空障碍和反流发生率比全胃移植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