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检验N-亚硝基化合物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本研究以山东牟平县高陵镇经胃镜筛检查出的胃癌及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空腹胃液PH值、亚硝酸盐浓度及24小时尿液N-亚硝基脯氨酸(NPRO)排出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胃液PH值及亚硝酸盐浓度与胃粘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未见尿液N-亚硝基脯氨酸的排出量与胃粘膜病变有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2.
13.
单克隆抗体G 8511是以人胃低分化腺癌组织免疫BALB/C小鼠获得的一株IgG型单抗,组织学上胃癌阳性率65%,其中低分化腺癌阳性率87%。G8511单抗的对应抗原GAA主要分布于胃癌组织,并可脱落于胃液中。本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各种胃液的GAA水平,旨在探讨该单抗对胃癌胃液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用染色体特异的探针检测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原位杂交法。用生物素标记的PY3.4探针对12例男性胃癌标本进行原位杂交,检测Y染色体的丢失,我们发现:胃癌组织细胞的Y染色体丢失率很高,Y染色体丢失很可能是胃癌细胞的一个染色体标志,胃癌组织细胞的Y染色体丢失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肿瘤的转移有一定关系,这对胃癌的诊断和估计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用p53单克隆抗体,对117例胃癌和非癌组织的石蜡切片及5株胃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56例进展期胃癌阳性核染21例,4例早期胃癌无一例阳性,非癌组织均为阴性;5株胃癌细胞均显示阳性着色,通过FACS分析,5株胃癌细胞均为非二倍体。说明p53突变主要在胃癌进展中起作用,可能提示癌肿恶性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化学致癌剂的致癌机理和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80只Wistar大鼠饮用浓度为80mg·L-1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水溶液9个月,再观察3个月。结果:成功地诱发出胃腺癌、胃腺瘤、胃息肉、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病变。胃癌肝转移2例,淋巴结转移1例。对大鼠实验性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病理形态学研究。结论:胃腺癌组织学类型以分化型腺癌为主,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癌前病变,为研究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一个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17.
18.
前言及简单文献复习本症为原因不明,较为少见,予后一般不佳之临床病理症候群。临床特点为病人多以呼吸道的症状开始,继而有肾小球肾炎及泛发性血管炎的表现,多数终因尿毒症或呼吸衰竭死亡。病理解剖上的特点为有呼吸道之坏死性肉芽肿,全身性坏死性血管炎及灶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之所见。病的初发虽属徐缓,但病程多较短,每在发病后5~6个月内,多数在三个月内死亡。 相似文献
19.
抗原来自一男性胃癌病人,癌组织经超声破碎,多次离心,制得胃癌粗抗原,免疫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经HAT培养液选择培养,ELISA检测,4次克隆化培养,得到一株杂交瘤细胞系,再经扩大培养和小鼠腹腔接种,生产出大量单克隆抗体,定名为G8511。 相似文献
20.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是一种后天性病变,常出现于胃的各种良性及恶性病,尤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近廿年来,各国学者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同位素自显影等方法,对肠化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探讨肠化生的类型及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一、肠化生的来源早期的肠化生见于粘膜浅层。化生细胞来自腺颈部的未分化细胞。腺颈部是胃粘膜各型上皮的起源部,在生理性再生、修复以及各种粘膜病的增生中,新生的上皮细胞均来源于该部。在胚胎早期,内胚层发育成原始消化管,并进一步分化为消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