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14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14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改良桃胶多糖的吸湿保湿性能和体外透皮吸收效果,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干燥器控制湿度的方法,以海藻酸钠和丙三醇为对照,分别在相对湿度(RH)为43%、60%和81%条件下测定改良桃胶多糖的吸湿率,同时在RH 34%和干硅胶环境下测定其保湿率。(2)以大鼠离体皮肤为微渗透屏障,采用Franz扩散池装置进行体外透皮实验,应用苯酚—硫酸法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接收池中改良桃胶多糖累积渗透量。【结果】(1)改良桃胶多糖在RH 43%、RH 60%和RH 81%条件下48 h的吸湿率分别为54.5%、67.3%、81.5%,比海藻酸钠高、丙三醇低;而在RH 34%和干硅胶环境中的保湿率为28.7%、26.5%,比海藻酸钠、丙三醇高。(2)改良桃胶多糖的10 g/L、50 g/L质量浓度胶液的稳态透皮速率(JS)分别为1.297、0.688μg·cm~(-2)·h~(-1),透过率分别为5.44%、0.59%,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良桃胶多糖具有良好的吸湿、保湿性能;同时具有较好的经皮渗透性能,且质量浓度越低,渗透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22.
白血病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其长期的临床缓解还依赖于同种异基因反应性记忆T细胞能否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效应细胞,以对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记忆T细胞根据归巢受体CD62L和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与否,分为中枢性(TCM)和效应性(TEM)记忆T细胞。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应用选择性心肌超声造影(MCE)及定量组织多普勒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病变心肌灌注及收缩功能变化进行研究。方法 20例行PCI的患者,于PCI前后经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SonoVue,应用MCE观察心肌显影效果、造影剂显影途径,定量分析心肌灌注情况;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测量病变心肌收缩功能变化。结果 注入造影剂后心肌清晰显影,患者术前MCE造影剂充盈情况与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病变区域一致,冠状动脉成功开通患者术后即刻MCE显示缺血节段充盈较术前显著改善;6例患者观察到少量造影剂经心肌直接漏入左室腔;定量组织多普勒提示冠状动脉成功开通的患者病变心肌运动位移、应变改善。结论 选择性MCE能满意显示心肌灌注状态,并能观察到缺血心肌局部微循环与心室腔直接相通;PCI即刻可以改善心肌局部微循环及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24.
目的应用选择性心肌超声造影(MCE)及心肌显色分级(MBG分级)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病变心肌灌注情况,并对两种评价方法做出比较。方法24例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的冠心病患者,于PCI前后分别采用MBG分级以及冠状动脉内MCE观察梗死相关血管供应节段心肌显影效果、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评估及分析心肌灌注情况,出院前采用二维超声和组织多普勒随访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及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结果①MBG提示66.7%的患者在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后灌注改善;②冠脉内MCE显示注入造影剂即刻能够获得清晰心肌显影,患者均获得较满意左心室及心肌显影效果,MCE显示约70%节段开通冠状动脉后灌注好转,局部心肌灌注量提高;③“罪犯”血管对应心脏节段PCI术后收缩期峰值速度较术前提高,术后5天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术前增加;④相关性分析提示PCI术后MCE灌注量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密切相关,并能预测心肌局部收缩功能改善。结论PCI即刻多数心肌灌注得到改善,MBG分级及选择性MCE均能显示心肌灌注状态,而选择性MCE能量化局部心肌灌注状态,并能预测PCI术后近期随访心脏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因此选择性MCE优于MBG。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临床特点及病变形态学的性别差异.方法 连续入选北京4家三级教学医院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具有临界病变(狭窄>20%且<70%)患者1 920例,分为男性组1 281例,女性组639例,入选临界病变2 215处,其中男性组1 475处,女性组740处,进行QCA分析.结果 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年龄较大(65.47±8.60岁比60.30±10.38岁,P<0.001),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高(分别为74.34%比60.50%,P<0.01;26.45%比22.25%,P<0.05),吸烟、既往心肌梗死史及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比例低(分别为6.42%比48.95%、4.39%比12.1%及12.21%比18.58%,P<0.01),女性组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比例高(40.69%比28.81%,P<0.01),而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比例低(40.54%比50.67%,P<0.01),女性组钙化病变比例高(6.36%比4.14%,P<0.05),斑块面积小(7.62±3.22 mm2比9.18±4.29 mm2,P<0.01),其余病变特征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年龄大,合并危险因素多,冠状动脉病变较男性轻,钙化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6.
多排CT评价冠状动脉斑块变化与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无创多排螺旋CT观察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冠脉CT患者46例,平均年龄(56.1±1.7)岁,平均随访时间(251.8±13.1)d,同时检查空腹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取前后两次CT检查同一部位血管断面图测非钙化斑块面积,血管狭窄程度和CT值,CTHU值(-10)~158定义为斑块,〉159为管腔。按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和减轻分为恶化组和改善/稳定组,比较两组血脂控制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总体血脂控制情况一般,TC和LDL-C有轻度增加,狭窄程度也有增加趋势,斑块CT值下降。稳定组TC控制情况明显好于恶化组(3.86±0.83vs4.53±1.32,P=0.0240),LDL-C控制情况也明显好于恶化组(2.11±0.56vs2.57±0.99,P=0.0301)。回归分析表明狭窄减轻和LDL-C呈显著负相关(r=0.3099,P=0.0361),病变无进展的LDL-C界值为1.94mmol/L。结论控脂可以减缓冠脉斑块进展,冠脉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变化可用无创多排CT监测。  相似文献   
27.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erclose缝合装置对老年病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科2006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587例应用外周血管缝合器病人,比较老年病人和非老年病人的缝合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老年病人376例,成功364例,发生并发症12例;非老年病人211例,成功202例,发生并发症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外周血管缝合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应用国产自膨式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R)后严重传导损伤的相关因素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应用国产自膨式主动脉瓣膜行TAVR患者84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严重传导损伤分为正常组和传导损伤组,比较两组因素差异。分析并纳入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计算预测效能并评估效能差异。结果 左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面积(正常组vs.传导损伤组:478.70±139.84mm2 vs. 368.97±134.97 mm2, P=0.002)、LVOT面积/瓣环面积(104.41±15.99% vs. 87.05±13.59%, P<0.001)、室间隔膜部长度(8.27±2.74mm vs. 6.45±2.92mm, P=0.005)、室间隔膜部长度和植入深度的差值(membranous septum minus implantation depth, ΔMSID)(3.53±3.73 vs. 0.83±3.45mm, P=0.003)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OT面积/瓣环面积(OR值:0.917[0.975-0.960]每增加1%, P=0.004)、ΔMSID(OR值:0.660[0.515-0.846] 每增加1mm, P=0.001)是TAVR术后严重传导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示LVOT面积/瓣环面积、ΔMSI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92[0.690-0.873]、0.768[0.663-0.853],联合两因素的曲线下面积为0.908[0.825-0.920]。DeLong检验显示单因素与联合指标的预测存在统计学差异(vs. LVOT面积/瓣环面积 P=0.045;vs. ΔMSID P=0.006)。结论 LVOT面积/瓣环面积、ΔMSID是TAVR术后出现严重传导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预测术后新发传导损伤的发生,联合指标较单因素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30.
李艳华  陈韵 《河北医学》2000,6(1):95-96
我院自1986年8月开展深、浅颈丛阻滞麻醉481例,麻醉后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抑制及喉返神经阻滞较常见,但颈深筋膜下加浅颈丛阻滞麻醉后并发喉痉挛少见,现将病例报告如下:1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61岁,因患左侧甲状腺复发性囊腺瘤行腺瘤摘除术。术前BP110/90mmHg,P76次/min,R16次/min,心肺(一)。入室后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垂直皮肤进针,达颈深筋膜回抽无血后注入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1:1混合液5ml,退至皮下沿切口方向至中点于皮下注射5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