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8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32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47篇 |
内科学 | 16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0篇 |
综合类 | 76篇 |
预防医学 | 33篇 |
药学 | 2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建立符合甲氨蝶呤延迟消除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以定量探寻导致延迟消除的危险因素,取得模型群体特征。方法 纳入147例甲氨蝶呤延迟消除的患儿,收集不同时间共606个稀疏血药浓度数据和临床资料,随机分成模型组和验证组。采用NLME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和群体参数的计算,考察协变量对甲氨蝶呤药动学相关参数的影响。采用拟合优度、Bootstrap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对最终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最终模型采用二房室模型拟合,患儿是否呕吐以及合并使用肾毒性药物显著影响外周室表观分布容积,而碱化量显著影响中央室清除率,水化量显著影响外周室清除率。中央室和外周室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51.16 L·m-2(RSE=3.87%)和18.63 L·m-2(RSE=5.73%),中央室和外周室清除率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9.62 L·m-2·h-1(RSE=3.38%)和0.75 L·m-2·h-1(RSE=2.54%)。结论 所建立的甲氨蝶呤延迟消除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可以较好地体现该特殊群体的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22.
目的调查浙江省男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亚型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为男性HPV感染早期筛查、预防、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汇总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浙江省17~74岁的4620名男性尖锐湿疣皮损拭子或组织标本;4620例样本中,其中120份因细胞量不足判定采样失败,剩余4500例样本按不同年龄分为6组(17~20岁组268名、21~30岁组1958名、31~40岁组1156名、41~50岁组667名、51~60岁组355名、>60岁组96名)。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反向点杂交法测定23种HPV基因型,并分析其HPV阳性率分布、HPV阳性率差异和高低危型HPV感染特征。 结果4500例样本中有2799例HPV阳性,总阳性率为62.2%,其中:以6型和11型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5.58%(436/2799例)和10.00%(280/2799例)。高危型阳性率最高的为52型,占4.72% (132/2799例)。在2799例HPV DNA阳性者中,有1266例为单一感染;混合感染1533例,占44.26%,单纯低危型最高为三重感染,单纯高危型最高为四重感染,而高低危混合感染达七重,其中七重感染占2.25%(63/2799例)。高低危混合感染数高于单纯高危型和单纯低危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分别为28.1、82.8,P均<0.05)。HPV阳性结果以21~40岁青壮年为主,占总人数的69.2% (3114/4500)。而HPV阳性率以17~20岁组(75.0%)和51~60岁组(79.7%)最高,与其他年龄段[21~30岁(60.7%)、31~40岁(59.1%)、41~50岁(59.6%)和>60岁(46.4%)组]相比χ2分别为20.48、22.51、18.86、26.02和46.03、48.89、40.99、41.84,P均<0.05。 结论浙江地区男性HPV感染者主要以6、11型为主,高发于青壮年,HPV混合感染比例较高,高低危混合感染较常见。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2010—2013年潍坊市医院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微生物污染状况,为保障血液透析安全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透析机反渗水输水管末端透析用水与透析器出口透析液为样本,对潍坊市2010年15家、2011年20家、2012年22家、2013年24家医疗机构展开每年一次的定期监测。对样本采用鲎试剂检测法测定内毒素含量,采用营养琼脂倾注平板法测定菌落总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0—2013年共检测透析用水81份,总合格率为91.4%,逐年合格率分别为100.0%、95.0%、77.3%、95.8%。其中2012年合格率最低,各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测透析液81份,总合格率为93.8%,逐年合格率分别为100.0%、95.0%、81.8%、100.0%。其中2012年合格率最低,各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3共检测全市5家市级医院、19家县级医院透析用水和透析液162份,其中市级医院合格率为100.0%,县级医院总合格率为88.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7,P0.05)。结论 2010—2013年潍坊市部分医院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微生物指标存在不合格现象,县级医院问题突出,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保障血液透析安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观察地西他滨3 d和5 d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所有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比较两组方案各完成2个疗程治疗的MDS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其中3 d方案患者20例,地西他滨每天45 mg·m-2,QD,静脉滴注,连用3 d,28 d为一个疗程。5 d方案患者28例,地西他滨每天20 mg·m-2,QD,静脉滴注,连用5 d,28 d为一个疗程。结果 48例患者中20例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占所有患者的41.67%,其中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型及2型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较高。据IPSS-R积分系统分组,危险分层越高,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越高(P<0.05),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概率越高。3 d方案组总反应率为30%,5 d方案组总反应率为4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感染、出血,其中3 d方案组和5 d方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均高于后者。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MD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5 d方案较3 d方案治疗MDS具有相似的有效率,但其具有明显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 d方案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5.
第一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s)伊马替尼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慢性期的一线标准治疗。伊马替尼通过直接靶向作用于BCR-ABL激酶,极大的改善了CML病程。现在,第二代TKIs药物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已被美国FDA批准为CML的一线治疗。2013年NCCN指南及ELN指南关于CML-CP治疗的疗效问题作了新的调整。该文主要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一线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6.
糖尿病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已成为第三位严重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人称之为“第三位杀手”。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1980年30万人口普查糖尿病患病率仅为0.67%,到1995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2~3倍,上升为2%,有的地区甚至达4%,我国目前大约有 相似文献
27.
恶性肿瘤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临床上绝大多数肿瘤患者的致死因素。肿瘤转移包括原发肿瘤扩展浸润,肿瘤细胞脱离、转送和继发性生长等环节,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过程。肿瘤微转移是指用常规检查方法,如影像学、常规病理学方法不能检出的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微小转移灶。1993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指出,肿瘤转移灶生长至1mm~2mm时,称为微转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8.
洋葱传统上用于治疗哮喘、血栓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肿瘤等。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暴露于洋葱气味中易诱发哮喘。作者研究了口服和腹腔注射洋葱水提取物对大鼠肝和肺的毒性。制备的洋葱水提取物浓度为500 mg/mL。雌性 SD 大鼠(200 g~250 g)随机分成6 相似文献
29.
四氢生物喋呤(BH4)是一氧化氮合酶(NOS)的重要辅助因子[1],细胞内BH4的水平与一氧化氮(NO)的合成密切相关,而NO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内源性NO可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0.
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分布与耐药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与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ATB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细菌菌株,K-B法作体外药敏试验、纸片确证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用WHONET5.3软件对细菌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菌株主要分布于ICU、神经科、呼吸科、肿瘤科及血液科,占91.6%,在各种标本中,痰液占74.4%;分离菌株ESBLs阳性率39.8%;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除美罗培南外,对其余13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7.6%~66.7%),比较敏感的有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产ESBLs菌株对抗菌药物(除碳青酶烯外)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2周内头孢三代抗菌素使用者与未使用者,分离株对头孢他定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及ESBLs携带率高,产ESBLs株多重耐药现象突出;需加强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