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篇
  1篇
肿瘤学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陈岗  陈文虎 《实用癌症杂志》2000,15(6):573-574,601
目的:研究胸腺瘤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增殖指数,PI)与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51例胸腺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表达,并与Masaoka’s临床分期及M-M病理组织学分型结果作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非侵袭性胸腺瘤)23例;B组(侵袭性胸腺病)21例;C组(胸腺癌)7例,PCNA表达阳性大多为上皮样分化的瘤细胞。临床I期25例:Ⅱ期10例;Ⅲ期9例;Ⅳ期7例。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口服普罗帕酮预防肺切除术后发生房颤的效果。方法:将499例肺切除术患者按有无肺切除术后房颤的高危因素(年龄≥60岁、≥2个肺叶切除)以及是否口服普罗帕酮预防分为给予普罗帕酮干预的高危研究组(n=139)、未予普罗帕酮干预的高危对照组(n=223)和低危研究组(n=137)。比较3组间房颤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高危研究组房颤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危对照组(5.15%比12.56%,P=0.047),而高危研究组和低危研究组的房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5.15%比2.22%,P=0.291)。结论:肺切除术后房颤高危患者预防性口服普罗帕酮可以降低其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3.
樊璠  丁禹  陈文虎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1343-1345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变化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其与肿瘤分期和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技术(CBA)检测145例肺癌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癌组患者Th1型细胞因子IFN-、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而Th2型细胞因子IL-4、IL-6及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均<0.05)。3种病理类型肺癌组血清IFN-、IL-2的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L-4、IL-6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0.05)。血清IFN-、IL-2及IL-10的水平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0.05),而Ⅲ+Ⅳ期与Ⅰ+Ⅱ期间IL-4、IL-6、TN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检测肺癌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对判断病情、了解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肺癌患者存在Th2漂移现象,可能是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由此避免免疫监视,而引起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消化道气管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5月1603例行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消化道气管瘘者共14例,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603例食管癌手术中,消化道气管瘘14例(0.87%),病死6例(42.86%),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是病死直接原因.消化道气管瘘分吻合口瘘和胃坏死穿孔两型,其中吻合口瘘型发生在术后6~33(平均19)d,胃坏死穿孔型发生在术后6~61(平均13)d.结合临床症状、消化道造影、食管镜和气管镜、手术探查等手段进行诊断.治疗手段包括手术修补3例,支架及手术联合支架植入8例,保守治疗3例.结论:消化道气管瘘是食管癌术后少见却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一旦发现,需即刻治疗,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早期发现隐匿性消化道瘘并及时干预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肺单纯性磨玻璃样病灶(pGGO)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收集34例pGGO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性别构成、吸烟状况、手术方式、病灶大小、肿瘤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本组女性和不吸烟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和吸烟患者(P<0.05,P<0.01)。34例患者中,接受局部切除(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19例(电视胸腔镜下手术18例),肺叶切除15例。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13例,肺泡细胞癌21例;均无淋巴结转移。肺泡细胞癌病灶直径明显大于非典型腺瘤样增生病灶(P<0.05);局部切除与肺叶切除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3个月~5年,患者均存活,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pGGO多发于不吸烟女性。pGGO中多数肺泡细胞癌病灶直径大于非典型腺瘤样增生病灶。电视胸腔镜下局部切除对pGGO的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6.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5年前因吞咽不适在外院经食管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糜烂,多次活组织检查未找到癌细胞.5年内多次行食管镜检查,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入院2周前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癌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与肺切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7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肺切除术的399例患者的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对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有32例(8.02%)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合并除冠心病外的心脏疾病、手术方式(≥2个肺叶切除术)和病理诊断为非肿瘤病变(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60岁)和手术方式(≥2个肺叶切除术)(P〈0.01,P〈0.05)。结论对于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术中应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术后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应尽可能处理好相关的呼吸道问题,减轻组织缺氧状况。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间的差异,为规范化开展肺癌淋巴结清扫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在202例Ⅰa-Ⅲa期肺癌中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比较常规清扫(RMLD)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SCLD)两种术式,分析手术经过和术后病理分期情况.结果 RMLD 107例,SCLD 95例.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分期及肺切除方式无明显差异,SCLD组平均扫除淋巴结组数显著高于RMLD组(8.9组对6.2组,P<0.001),术后总体并发症(14.7%对14.0%,P=0.884)和病死率(2.1%对1.9%,P=0.904)无差异,但SCLD组分别有3例(3.2%)右侧乳糜胸和左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术后病理证实两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无明显差异,RNLD和SCLD组pN2分别占27.1%和24.2%(P=0.888),跳跃性纵隔转移率(RMLD 9.3%对SCLD 7.4%,P=0.613)以及纵隔多组转移率(RMLD 15.0%对SCLD 16.8%,P=0.714)亦无明显差异.分析纵隔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发现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率<5%,而中、下叶肺癌上、下纵隔转移率均>10%;cT1病例以及低度恶性肿瘤无一发生纵隔转移.结论 对非小细胞肺癌行常规纵隔清扫可达到与全纵隔骨骼化清扫同样的分期效果,后者手术风险并不高于常规清扫,但应避免右侧乳糜胸和左侧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上叶肺癌仅需扫除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需常规清扫下纵隔;早早期肺癌以及低度恶性肿瘤没有必要进行常规纵隔清扫.  相似文献   
109.
手术对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春宇  杨异  赵珩  陈文虎 《上海医学》2004,27(10):763-764
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由极其复杂精细的免疫调节网络所控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会影响到机体的正常免疫防御功能。肿瘤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其中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即T淋巴细胞为重要的一环。本研究通过测定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一段时期内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探讨手术对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19例贲门癌术后食管腔内24小时pH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解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对19例贲门癌作部分食管胃切除左胸弓下食管胃常规端侧吻合术后病人,作食管腔内24小时pH监测,资料由计算机软件处理。在监测期间病人能正常活动、休息、进食。结果:19例监测时间平均22小时42分。以DeMester的评分标准17.96分为正常值,本组10例(占52.6%)属正常,无异常反流存在。9例有异常反流中8例>50分,属混合性反流。监测结果提示,常规手术方法术后反流发生率高且严重,在可能情况下应加作抗反流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