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30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重视和规范我国感染性角膜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家祺  袁进 《眼科》2007,16(3):145-147
感染性角膜炎仍是世界性的常见致盲眼病,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许多农村地区,感染性角膜病的发病率仍较高。近年随着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角膜感染性病原体谱以及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与以往相比有显著变迁,同时随着基础研究和药物学的进展,许多新观点和新药物引入临床。在加强和规范我国感染性角膜病的诊治方面应注意:加强流行病学研究和回顾性研究;重视病原体实验室诊断;规范使用眼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的角结膜毒性。  相似文献   
372.
IL-1ra基因修饰角膜内皮细胞及其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构建真核细胞内表达的重组质粒PEGFPhIL1ra,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为构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receptorantagonist,IL1ra)基因化角膜内皮细胞移植膜奠定基础。方法以人cDNA文库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人IL1racDNA片断,插入PEGFPC2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hIL1ra。以阳离子聚合物为介导,对饲细胞培养下的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endothelialcells,CECs)进行体外转染。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示踪检测转染效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外源性IL1ra基因在角膜内皮细胞内表达强度。结果以cDNA文库为模板扩增出hIL1racDNA,通过酶切、DNA测序证实PEGFPhIL1ra构建正确。20%~25%的转染角膜内皮细胞中有绿色荧光。Westernblotting检测可见转染角膜内皮细胞内有相对分子量为44000的hIL1raGFP融合蛋白表达,3d时蛋白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并且持续至5d,7d时表达水平开始回落,9d时表达处于较低水平,对照组在观察期内均未见蛋白表达。结论阳离子聚合物介导下重组质粒PEGFPhIL1ra可对角膜内皮细胞实现有效转染并且持续表达IL1ra蛋白。  相似文献   
373.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术后结膜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探讨影响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变化的机制.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6例(26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4和30天采用印痕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膜上皮细胞中TGF-β1和NF-κB p65的表达,并行泪液分泌(Schirmer Ⅰ)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荧光素染色和泪河高度测量.结果术后14天,Schirmer Ⅰ试验和泪河高度已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但BUT明显缩短(P<0.01),荧光素染色明显增多(P<0.01),NF-κB和TGF-β1的表达也明显增强.术后30天各指标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但有6例泪膜未恢复的患者其NF-κB和TGF-β1的表达也未恢复到术前.NF-κB和TGF-β1的表达程度与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这与术后眼表面上皮的炎症和增生,尤其是炎症水平的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74.
共焦显微镜在角膜营养不良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  陈家祺  肖迎  邵妙荣 《眼科》2005,14(3):172-175
目的 探讨共焦显微镜在角膜营养不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设计 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 6例角膜营养不良,包括4例Reis-Bueckleas角膜营养不良、1例角膜斑点状营养不良、1例。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方法 患者双眼行裂隙灯显微镜及共焦显微镜检查,选择病变在不同角膜层次的共焦显微镜图像,对角膜沉淀进行形态学评价,并与裂隙灯检查比较。主要指标角膜病变的裂隙灯显微镜及共焦显微镜图像。结果 共焦显微镜显示Reis-Bficklers角膜营养不良病变主要累及前部基质,包括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及前弹力层;斑点状角膜营养不良病变仅累及基质层,而角膜上皮层及内皮层正常;在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中,可直接观察角膜小滴及角膜内皮情况。结论 共焦显微镜检查提供了一种评价角膜病变的方法,较裂隙灯显微镜的分辨率高。  相似文献   
375.
目的探讨新一代氮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VCZ)对眼部常见分离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CZ)作对比。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M38-A方案,共对3属43株眼部常见分离真菌进行研究,VCZ、AMB和FCZ体外单独用药时分别取100%、100%和≥80%的生长抑制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质控菌株采用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parapsilosis,ATCC22019)。结果VCZ对白色念珠菌的MIC90最低(0.016μg/mL),对镰刀菌菌属的MIC90值偏高(4μg/m),对曲霉菌属的MIC50、MIC90分别为0.125μ/mL和1斗g/mL,明显低于AMB(分别为0.5、2μg/mL)。除白色念珠菌外的其他眼部分离菌株对FCZ耐药(MIC90≥128μg/mL)。VCZ对镰刀菌和曲霉菌的体外抑制率均为100%,高于AMB的61.5%和46.7%。结论VCZ对眼部常见分离真菌均有显著的体外抗菌活性,其眼用剂型的开发对临床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6.
目的:探讨Ⅰ型角膜前弹力层营养不良(cornealdystrophyofBowmanlayer,CDBI)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取2家系中4例CDBI患者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病变角膜,部分标本HE及特殊染色后行光学显微镜观察,部分标本做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以2例正常角膜组织标本为对照。结果:CDBI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基底细胞间有小块高电子密度物质,基底细胞出现凋亡现象,前弹力层及前部基质中可见大量棒状高电子密度沉淀物。结论:CDBI患者角膜有特征性的结构改变,可能是造成其临床症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77.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0.05%FK506替代糖皮质激素在预防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以及真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经实验室确诊的154例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0.05%FK506滴眼液1年以上,2周内联合局部0.2%氟康唑滴眼液滴眼。记录术后定期复诊时的视力、植片的透明度及并发症。结果随访患者127例(127眼),平均随访时间(14.63±2.41)个月。共分离出15属127株真菌,居于前3位的主要致病菌属依次为镰孢菌属(38.58%)、曲霉菌属(31.50%)和弯孢霉属(16.54%)。127眼中121眼(95.28%)无复发,105眼(82.68%)最终保持植片透明,62眼(48.82%)视力在0.02以上;8眼(6.30%)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真菌复发6眼(4.72%);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8.66%(11眼)和2.36%(3眼)。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FK506,可以替代糖皮质激素有效地预防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抑制真菌复发,避免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78.
刘祖国  陈家祺 《眼科研究》1994,12(2):133-134
报告2例3眼Terrin's边缘部变性的角膜地形图改变。发现此病角膜地形图呈不对称蝴蝶结形及逆规性散光,此病早期特征为角膜病变处局部屈光度明显大于正常,治疗性表面角膜镜片术是此病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79.
【目的】确定静止期结膜眼表重建术后新鲜羊膜上皮在眼表的存活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探讨羊膜上皮在新鲜羊膜移植重建眼表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临床连续病例共29例。其中复发翼状胬肉8例8只眼,蚕蚀性角膜溃疡8例8只眼,轻中度睑球粘连13例13只眼。按常规方法行新鲜羊膜移植,移植后不同时间复诊时进行羊膜表面的印迹细胞学检查,手术前后进行泪液分泌量的测定。【结果】翼状胬肉和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3例陈旧性热烧伤患者泪液分泌试验正常,在这些病例的新鲜羊膜植片表面术后3个月印迹细胞学尚不能找到呈PAS阳性的杯状细胞,但术后4月可见。在陈旧性碱烧伤眼中,2/8眼泪液分泌功能正常,在术后2月时可见杯状细胞。另有6眼陈旧性碱烧伤和2眼Stevens-Jonhson综合征患者泪液分泌减少,在术后2周有6/8眼、1月时有2/8眼可在羊膜植片表面找到杯状细胞。同步的临床观察显示:新鲜羊膜植片术后荧光素染色一直呈阴性,但2周左右则部分少许染色,术后3周以后染色一直呈阴性。【结论】新鲜羊膜上皮细胞在泪液分泌功能不同和移植床微环境不同的静止期结膜眼表存活的时间不同。在泪液分泌功能正常和移植床微环境良好者可存活3个月左右,在干眼症和化学伤患者中存活时间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