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心脏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先形成的器官。导致心脏形成和发育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转录因子以组织特异性和定量的方式调节其它器官形成和发育 ,从而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主要的调节作用。转录因子在心脏发育过程中可以调节心肌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 MSCs通过细胞传代培养,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MSCs经过5-杂氮胞苷诱导后,通过RT-PCR、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ting和透射电镜检测诱导后的MSCs。结果 培养的MSCs为形态均一的梭形细胞,有时可见细胞融合。流式细胞仪显示诱导后的MSCsCD29、CD44表达阳性,而CD34、CD45表达阴性。经过5-杂氮胞苷诱导后的MSCs表达Nkx2-5/Csx、GATA4、β-MHC基因和α-sarcomericactin和desmin蛋白,透射电镜显示诱导后的MSCs有肌丝形成。诱导后的MSCsDNA甲基化转移酶表达降低。结论 小鼠MSCs能够向前体心肌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制新型人造心脏瓣膜。方法 :在沉积炉流化床中试制无基体全热解碳材料并检测其品质。设计双叶式人造心脏瓣膜结构图形。将材料加工成元件并组装成瓣膜。对材料和瓣膜作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测试。作二尖瓣置换术动物实验 ,分别用双导管法和超声法在静息状态和多巴酚丁胺负荷模拟运动状况下测定瓣膜血流动力学性能。作人造瓣膜替换术 ,术后患者接受华法令低强度抗凝。用双导管法和超声法测定瓣膜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术后全部患者作长期随访检查和记录。结果 :研制材料符合无基体全热解碳品质。双叶瓣设计获国家专利。瓣膜孔口直径大于其他常用双叶瓣和单叶瓣。流体动力学测试与CarboMedics双叶瓣、国产C L单叶瓣相比 ,研制瓣跨瓣压差最低 ,有效瓣口面积最大。瓣膜疲劳试验在不小于 10kPa压力下 ,经过 380× 10 6次的循环 ,开启关闭正常 ,无飞片、碎裂、分层、剥离。关闭分数和泄漏分数均在 10 %以内。细胞毒性、致敏、全身毒性、血液相容性、皮内植入反应试验等生物学试验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动物试验羊长期存活 ,其中临床及尸检均表明未发生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 ,两只羊在术后 30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人造瓣返流量小 ,测定M 2 1的跨瓣压差低 ,为 0 .91± 0 .0 5kPa。临床 6 2例换瓣包括MVR39例 ,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建立兔自体骨髓移植模型,验证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移植到缺血心肌后是否在心肌的微环境中可以向心肌细胞分化,探讨其对缺血心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7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于心肌梗死前后缘上、中、下各3点分别注射被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的自体MSCs(3×106cells/30μl);对照组注射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移植4周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验证移植后的MSCs是否向心肌细胞分化,并用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和多导生理记录仪测定缺血心肌的心功能。结果移植4周后,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表达出α-肌小节肌动蛋白(-αsarcomeric actin)和存在于闰盘中的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自体MSCs能够增加局部心肌组织中血管数量。实验组心肌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比对照组增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1±0.07 vs.0.43±0.06,左心室侧壁运动幅度(LVLWMD):1.75±0.42mm vs.1.09±0.28mm,左心室收缩期室壁增厚率(LVΔT):0.19%±0.05%vs.0.11%±0.04%,左心室收缩压(LVSP):113.1±6.3 mmHg vs.99.5±5.1 mmHg,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11.5±2.1 mmHg vs.14.3±3.1mmHg,左心室压力增高最大速率(+dp/dtmax):4 618.3±365.2mmHg/s vs.3 268.1±436.9 mmHg/s,左心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3 008.8±346.7mmHg/s vs.2 536.9±380.4 mmHg/s,P<0.05]。结论自体MSCs移植到兔缺血心肌后可以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缺血心肌的心功能,对治疗心肌缺血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5.
利用猫体外循环模型观察含甘露醇的温血停搏液控制性再灌注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缺血心肌再灌注后其线粒体功能在缺血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线粒体膜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用含甘露醇的温血停搏液控制性再灌注可保护缺血后再灌注心肌的线粒体功能,降低线粒体膜丙二醛含量保护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明含甘露醇的温血停搏液控制性再灌注,可提高心肌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减轻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有利于再灌注线粒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二尖瓣复合装置的研究进展;(1)瓣膜(面积、厚度、结构、神经和淋巴等);(2)腱索(分类、结构与瓣膜的关系);(3)乳头肌;(4)纤维环,还提出有关二关瓣复合装置的一些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7.
国产久灵全热解碳双叶型人造心脏瓣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 1月~ 1999年 4月 ,我们用国产久灵全热解碳双叶瓣作心脏瓣膜替换术 30例 ,并对该瓣进行了临床评价。现将其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结果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 对象 :30例病人中 ,男 13例 ,女 17例。根据病因和病理可分为三类 :(1)风湿性心脏病 2 7例 ,年龄 2 9~ 5 9岁 ,平均41 5岁。病史 3~ 2 6年 ,平均 8 78年。二尖瓣狭窄 (MS)伴关闭不全 (MI) 15例 ,主动脉瓣狭窄 (AS)伴关闭不全 (AI) 6例。MS MI合并AS AI 6例。伴有慢性房颤者 9例 ,偏瘫2例 ,左心房血栓 4例。心功能Ⅲ~Ⅳ级。超声测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为了较直观地了解滚压泵长时间转流对红细胞的损伤。方法:对10 例样本用滚压泵作16 h 转流。用库存1天ACD血400 m l预充一密闭循环管路,流量4 000 m l/m in。电镜样本抽取:转流前、转流每隔4 h 抽血样本1 次。游离血红蛋白样本:转流前、转流中4 h 后每隔2 h 抽血样本1次。结果:转流中电镜标本可见多量变形红细胞,计数每100个红细胞中的棘球红细胞数,转流前、转流中4、8、12、16h 分别为1.87±0.83、6.32±1.12、9.68±1.07、13.46±1.32、16.53±1.24。游离血红蛋白溶血指数为0.00315 g/L/h,随转流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滚压泵长时间转流可致红细胞直接损伤和破损,并成为进一步溶血的基础。  相似文献   
39.
目前 ,晚期扩张性心肌病 (DCM)十分普遍 ,且在持续上升。药物治疗最终不能阻止心衰及病情进行性发展而改变预后。已证实心脏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因供体短缺 ,费用昂贵 ,手术选择标准以及死亡率仍较高等问题而受到严重限制[1 3 ] 。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可改善心衰 ,因骨骼肌瓣的特性和病人的猝死等也限制了应用[4 7] 。 1996年巴西医师巴蒂斯塔 (Batista)等[8,9] ,提出了一种治疗晚期DCM的手术—左室减容术 (partialleftven triculectomy,PLV)。现就手术原理、指征、方式、结果 ,以及对其评价…  相似文献   
40.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郦志军  陈如坤 《临床荟萃》1999,14(3):135-136
1964年Garrett等利用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以来,证明该手术能缓解心绞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被临床上广泛采用。远期结果表明,胸廓内动脉作冠脉搭桥术10年通畅率达90%以上。而大隐静脉搭桥术10年通畅率仅50%。这种因组织结构差异影响“桥”的远期通畅率,导致人们探索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即用作冠状动脉搭桥的“桥”为动脉而非静脉。目前通常用作搭桥的动脉及各自的特点如下。 1 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1968年Green等将胸廓内动脉成功应用于临床,后由于其良好的通畅率和同一切口可以取材,而被众多外科医生所采用。这是因为胸廓内动脉具有相对致密的内弹力层。组织学上达6~7层,对血流动力学的冲击有一定缓冲作用,可以限止弹力层中网状结构的大小,有效阻止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的移行。其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