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其与单侧乳腺癌(UBC)的预后。方法收集205例BPBC和1677例U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比较两者在病史背景、临床情况、组织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BPBC占同期全部乳腺癌患者的1.5%;BPBC患者较UBC患者:40岁之前及绝经前发病比例高,初潮年龄早,初产年龄晚,既往乳腺良性疾病史及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率高,肿瘤直径>5cm比例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后三者为BP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罹患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约1.6倍(OR=2.631);二者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BPBC远处转移率为20.0%,与UBC(23.1%)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322);UBC的5年、10年生存率为81.4%和72.3%,以第一癌为起点计算生存时间,BPBC5年生存率87.4%,10年生存率80.2%,与UBC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41);以第二癌为起点计算生存时间,BPBC5年生存率80.0%,10年生存率72.4%,与UBC相比亦无显著差异(P=0.437)。结论 BPBC与UBC的预后无显著差异。有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既往乳腺病史及40岁前发病的乳腺癌患者是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应格外重视术后对侧乳腺的监测。BPBC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可能成为预防BPBC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62.
综述了近年来淫羊藿苷的提取分离方法和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目前报道的提取方法有醇提法、超声法、微波法、高压法,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聚酰胺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法)、聚酰胺色谱联用醋酸乙酯萃取法等。淫羊藿苷及其衍生物对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白血病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主要作用机制为淫羊藿苷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周期,下调与肿瘤细胞有关的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转移,最终使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3.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的合理选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的160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functional node dissection,FND)患者,按VI区阳性淋巴结数由少到多分为4组:组1(对照组),54例患者,淋巴结数0个;组2,52例患者,淋巴结数1~2个;组3,28例患者,淋巴结数3~4个;组4,26例患者,淋巴结数≥5个。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比较各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与II~IV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原发灶侵及范围和VI区阳性淋巴结数均与II~IV区淋巴结转移有关(χ2=8.025,P〈0.05;χ2=17.234,P〈0.05)。诸因素与V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无关(P均〉0.05)。另随VI区阳性淋巴结数增加,II~IV区淋巴结转移相对危险度依次增加,肿物范围侵出腺叶时患者II~IV区淋巴结转移是腺内II~IV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2.48倍。结论 PTC原发灶侵及范围及VI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对II~IV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并随VI区阳性淋巴结数增加,II~IV区淋巴结转移相对危险度依次增加。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可为临床合理选择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选择更适宜的术式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4.
65.
一、概况天津市是中国第三大城市,人口900万,98%为汉族。天津肿瘤登记处覆盖城市中心区,人口330万,面积160平方公里,位于北纬39度。天津肿瘤登记处始建于1978年,为天津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一部分。设立肿瘤登记的目的在于进行描述性研究,疾病监测,病因学研究和防治措施的评价等。天津肿瘤登记处在建立后2年-3年内开始走上正轨,并陆续有文章发表。当时的办法完全手工操作,工作量大、误差大、效复低。在1984年底,天津肿瘤登记处开始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接触,并按照国际标准组织整理数据,数据范围为1981年至195…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门诊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4月,除继续实施以前所采取的健康教育外,陆续开展多种专科患者的教育及护理门诊,同时加强对患者各就诊环节的健康教育,完善多发病、慢性病的系列讲座等。结果在门诊患者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明显改善,满意度逐年增高,综合满意度达96%。结论门诊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多、需求各异,只有采用个体与群体、特殊与一般、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多种健康教育形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达到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信誉度。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EB病毒感染与HLA—DQ抗原表达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NHL石蜡包埋组织的LMP-1阳性率和HLA—DQ抗原表达与p53蛋白表达率。结果:B细胞NHL(B-NHL)、T细胞NHL(T—NHL)的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28.9%(39/135)和16.0%(4/25)。HLA—DQ抗原表达的阳性率.B-NHL和T-NHL分别为25.2%(4/135)和28.0%(7/25)。EB病毒感染程度与HLA—DQ抗原表达阳性程度呈正相关。p53蛋白表达阳性率.R-NHL和T-NHL分别为48.9%(66/135)和32.0%(8/25)。结论:EB病毒潜伏感染在NHL发病中起一定作用。EB病毒、HLA—DQ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并相互影响,HLA—DQ抗原的表达可能会增强EB病毒进入机体的易感性。而NHL中p53表达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胃肠超声造影应用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接收的8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学检查.将胃肠超声造影与胃镜检查确诊结果以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估胃肠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结果 胃镜检查确诊70例,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符合67例,诊断...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EB病毒感染与HLA DQ抗原表达和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6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NHL石蜡包埋组织的LMP 1阳性率和HLA DQ抗原表达与p5 3蛋白表达率。 结果 :B细胞NHL (B NHL)、T细胞NHL(T NHL)的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 2 8 9% ( 3 9/13 5 )和 16 0 % ( 4 /2 5 )。HLA DQ抗原表达的阳性率 ,B NHL和T NHL分别为 2 5 2 % ( 4 /13 5 )和 2 8 0 %( 7/2 5 )。EB病毒感染程度与HLA DQ抗原表达阳性程度呈正相关。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 ,B NHL和T NHL分别为 48 9% ( 66/13 5 )和 3 2 0 % ( 8/2 5 )。结论 :EB病毒潜伏感染在NHL发病中起一定作用。EB病毒、HLA DQ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并相互影响 ,HLA DQ抗原的表达可能会增强EB病毒进入机体的易感性。而NHL中p5 3表达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70.
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通路是DNA损伤修复的关键通路,通路中的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基因(human 8-oxoguanine glycosylase,hOGG1),人类X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MutY homolog(MUTYH)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BER通路中重要的酶和蛋白质的功能,导致修复障碍,最终引起癌症发生.DNA损伤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肺癌易感性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BER通路基因hOGG1Ser326Cys,XRCC1 Arg194Trp,XRCC1 Arg280His,XRCC1 Arg399Gln,XRCC1-77T>C和MUTYHHis324Gln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的研究进行汇总,并探讨了多项研究对BER基因多态性与不同肺癌亚型的关系以及与吸烟之间关系.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受多因素影响,其相关性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