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内科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0篇 |
综合类 | 11篇 |
预防医学 | 2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其与单侧乳腺癌(UBC)的预后。方法收集205例BPBC和1677例U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比较两者在病史背景、临床情况、组织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BPBC占同期全部乳腺癌患者的1.5%;BPBC患者较UBC患者:40岁之前及绝经前发病比例高,初潮年龄早,初产年龄晚,既往乳腺良性疾病史及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率高,肿瘤直径>5cm比例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后三者为BP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罹患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约1.6倍(OR=2.631);二者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BPBC远处转移率为20.0%,与UBC(23.1%)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322);UBC的5年、10年生存率为81.4%和72.3%,以第一癌为起点计算生存时间,BPBC5年生存率87.4%,10年生存率80.2%,与UBC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41);以第二癌为起点计算生存时间,BPBC5年生存率80.0%,10年生存率72.4%,与UBC相比亦无显著差异(P=0.437)。结论 BPBC与UBC的预后无显著差异。有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既往乳腺病史及40岁前发病的乳腺癌患者是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应格外重视术后对侧乳腺的监测。BPBC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可能成为预防BPBC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62.
63.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的合理选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的160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functional node dissection,FND)患者,按VI区阳性淋巴结数由少到多分为4组:组1(对照组),54例患者,淋巴结数0个;组2,52例患者,淋巴结数1~2个;组3,28例患者,淋巴结数3~4个;组4,26例患者,淋巴结数≥5个。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比较各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与II~IV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原发灶侵及范围和VI区阳性淋巴结数均与II~IV区淋巴结转移有关(χ2=8.025,P〈0.05;χ2=17.234,P〈0.05)。诸因素与V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无关(P均〉0.05)。另随VI区阳性淋巴结数增加,II~IV区淋巴结转移相对危险度依次增加,肿物范围侵出腺叶时患者II~IV区淋巴结转移是腺内II~IV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2.48倍。结论 PTC原发灶侵及范围及VI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对II~IV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并随VI区阳性淋巴结数增加,II~IV区淋巴结转移相对危险度依次增加。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可为临床合理选择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选择更适宜的术式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4.
65.
一、概况天津市是中国第三大城市,人口900万,98%为汉族。天津肿瘤登记处覆盖城市中心区,人口330万,面积160平方公里,位于北纬39度。天津肿瘤登记处始建于1978年,为天津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一部分。设立肿瘤登记的目的在于进行描述性研究,疾病监测,病因学研究和防治措施的评价等。天津肿瘤登记处在建立后2年-3年内开始走上正轨,并陆续有文章发表。当时的办法完全手工操作,工作量大、误差大、效复低。在1984年底,天津肿瘤登记处开始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接触,并按照国际标准组织整理数据,数据范围为1981年至195…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门诊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4月,除继续实施以前所采取的健康教育外,陆续开展多种专科患者的教育及护理门诊,同时加强对患者各就诊环节的健康教育,完善多发病、慢性病的系列讲座等。结果在门诊患者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明显改善,满意度逐年增高,综合满意度达96%。结论门诊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多、需求各异,只有采用个体与群体、特殊与一般、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多种健康教育形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达到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信誉度。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EB病毒感染与HLA—DQ抗原表达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NHL石蜡包埋组织的LMP-1阳性率和HLA—DQ抗原表达与p53蛋白表达率。结果:B细胞NHL(B-NHL)、T细胞NHL(T—NHL)的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28.9%(39/135)和16.0%(4/25)。HLA—DQ抗原表达的阳性率.B-NHL和T-NHL分别为25.2%(4/135)和28.0%(7/25)。EB病毒感染程度与HLA—DQ抗原表达阳性程度呈正相关。p53蛋白表达阳性率.R-NHL和T-NHL分别为48.9%(66/135)和32.0%(8/25)。结论:EB病毒潜伏感染在NHL发病中起一定作用。EB病毒、HLA—DQ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并相互影响,HLA—DQ抗原的表达可能会增强EB病毒进入机体的易感性。而NHL中p53表达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EB病毒感染与HLA DQ抗原表达和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6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NHL石蜡包埋组织的LMP 1阳性率和HLA DQ抗原表达与p5 3蛋白表达率。 结果 :B细胞NHL (B NHL)、T细胞NHL(T NHL)的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 2 8 9% ( 3 9/13 5 )和 16 0 % ( 4 /2 5 )。HLA DQ抗原表达的阳性率 ,B NHL和T NHL分别为 2 5 2 % ( 4 /13 5 )和 2 8 0 %( 7/2 5 )。EB病毒感染程度与HLA DQ抗原表达阳性程度呈正相关。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 ,B NHL和T NHL分别为 48 9% ( 66/13 5 )和 3 2 0 % ( 8/2 5 )。结论 :EB病毒潜伏感染在NHL发病中起一定作用。EB病毒、HLA DQ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并相互影响 ,HLA DQ抗原的表达可能会增强EB病毒进入机体的易感性。而NHL中p5 3表达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70.
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通路是DNA损伤修复的关键通路,通路中的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基因(human 8-oxoguanine glycosylase,hOGG1),人类X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MutY homolog(MUTYH)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BER通路中重要的酶和蛋白质的功能,导致修复障碍,最终引起癌症发生.DNA损伤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肺癌易感性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BER通路基因hOGG1Ser326Cys,XRCC1 Arg194Trp,XRCC1 Arg280His,XRCC1 Arg399Gln,XRCC1-77T>C和MUTYHHis324Gln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的研究进行汇总,并探讨了多项研究对BER基因多态性与不同肺癌亚型的关系以及与吸烟之间关系.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受多因素影响,其相关性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