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探讨生物钟CLOCK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 499例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和1 592例正常女性对照者CLOCK基因rs3805151位点的基因型,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CLOCK基因CC型、CT型和TT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2,P=0.008),与CC型相比,杂合型CT可以显著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OR=1.41,95% CI:1.07~1.87),携带T等位基因(CT/TT)的个体乳腺癌风险增加35%(OR=1.35,95% CI:1.04~1.76)。分层分析显示,携带T等位基因绝经后、无肿瘤家族史者、无乳腺良性病史的个体患乳腺癌风险增加。结论:CLOCK基因rs3805151 C>T可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这一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通过不同种族人群的关联研究以及功能学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42.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特征及6种免疫组化指标表达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 267例乳腺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石蜡标本进行ER、PR、C-erbB-2、P53、Ki-67、VEGF检测,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53.0%、36.6%;P53、Ki-67、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0%、91.6%、74.7%。肿瘤直径≤2 cm组中,ER和PR表达率最高(66.8%和58.8%),而C-erbB-2的表达率最低(32.9%)。在低年龄组(≤50岁)和临床I期的患者中,PR表达率均最高,为57.9%和58.5%。C-erbB-2在临床晚期(Ⅲ,Ⅳ期)表达率最高(45.9%)。P53、Ki-67的阳性表达均与E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而P53、Ki-67、VEGF的阳性表达与C-erbB-2的表达均呈正相关。淋巴结阳性组中P53、Ki-67与ER及P53与C-erbB-2的相关程度均较淋巴结阴性组大。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R、PR、C-erbB-2与P53、Ki-67和VEGF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该类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p53基因codon 72 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P53蛋白表达情况的相关性。方法:TaqMan探针方法检测277 例乳腺癌患者血液标本的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免疫组化SP法检测匹配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 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SPSS16.0 软件行统计学分析,p53基因多态性与病理学特征关系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ER、PR、c-erbB-2、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计算OR值及其95% 可信区间(95% CI)。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53基因codon 72基因型为CC/CG/GG,频率分别为22.0% 、51.3% 和26.7% ,携带CC、CG、GG基因型的患者发病年龄逐渐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与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与ER、PR、c-erbB-2 和P5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 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与ER、PR、c-erbB-2 蛋白表达密切相关(χ2=13.492,P=0.000;χ2=3.970,P=0.046;χ2=17.956,P=0.000)。 结论: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与P53蛋白表达及病理学特征无相关性,P53蛋白表达与ER、PR、c-erbB-2 蛋白表达关系密切。p53基因codon 72基因型与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4.
目的 了解中国人群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死亡情况及不同危险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方法 资料来源于GLOBOCAN 2020和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中的中国人群数据,应用Excel 2019和R 4.2.1软件,采用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年龄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及其变化率等指标,描述消化系统癌症归因于各类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2020年中国消化系统癌症的ASIR为83.00/10万,ASMR为63.80/10万,发病和死亡例数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各年龄组男性消化系统癌症发病及死亡例数均高于女性。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年龄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变化率分别为-45.26%、-46.87%、-65.63%),而胰腺癌、结直肠癌、胆囊胆管癌的年龄标化DALY率呈上升趋势(变化率分别为67.61%、30.52%、7.21%),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与DALY率一致。与归因于行为因素的年龄标化DALY率的比例相比,1990-2019年食管癌、肝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归因于代谢因素的年龄标化DALY率占该癌种总年龄标化DALY率的比例均逐年升高。1990-2019年中国胃癌、肝癌、胰腺癌、胆囊胆管癌不同归因的年龄标化DALY率排序无显著变化,但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年龄标化DALY率的部分归因因素排序有所提前(食管癌:高BMI;结直肠癌:低牛奶摄入、低全谷物摄入)。结论 2020年中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及死亡流行情况严重,1990-2019年中国消化系统癌症归因于代谢因素的疾病负担比例逐年上升,且部分消化系统癌症的疾病负担归因次序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观察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选取晚期胃癌患者45例,DCF方案为:多西他赛75mg /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75mg/m2分2-3d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5-Fu) 50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每21d为1周期,所有患者至少接受4个周期治疗.结果 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3例、进展14例,总有效率40.0%.临床获益31例(68.9%).疾病无进展时间为(4.28±0.31)个月,生存期为(9.03±0.55)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肝肾功能损害.结论 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常见,骨髓毒性较明显但可耐受.  相似文献   
46.
Abstract:Objective To identify snoRNA,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pro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Methods Ninety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ho diagnosed at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were randomly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followed up. A total of 405 snoRNA expression profiles were analyzed in 90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s "low expression" group or "high express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median expression of each snoRNA expression, which was calculat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survival analysis. We also screened out the snoRNAs, in which patients were survived differently.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s high, middle, or low risk groups based on the snoRNA risk score. Values of age, gender, smoking, drinking,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well, moderately-differentiated and poorly differentiated), clinical stage (Ⅰ+Ⅱstage and Ⅲ+Ⅳstage), tumor size (<5 cm and ≥5 cm), tumor location (upper 1/3 and others) and snoRNA isk score (high, middle, and low risk group) were assessed by multivariate Cox analysi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verall survival and (o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es in 19 patients with high and low snoRNAs expressions (P < 0.05).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Cox analysis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high expression of ACA61, ACA27 and U36A showed a higher overall survival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es, while patients with high expression of ENSG00000206898 showed a lower overall survival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survival rates (P < 0.01). SnoRNA risk score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Compared with low risk group, patients in middle risk group and in high risk group showed a shorter overall survival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es (P < 0.001).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s of ACA61, ACA27, U36A and ENSG00000206898 a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of gastric cancer. Low expressions of the first three indexes and high expressions of the last one predict a ba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47.
赵志华  陈可欣 《天津医药》2016,44(9):1120-1123
目的 研究胃癌中 Vav1 的表达情况, 分析 Vav1 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实时定量 PCR 检测并比较胃癌细胞株(HGC-27、SGC7901、MGC803)及正常胃黏膜细胞株(GES-1)中 Vav1 mRNA 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 105 例胃癌病理组织石蜡标本中 Vav1 蛋白的表达情况, 分析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与 Vav1 蛋白阳性表达间的关系, Kaplan-Meier 法及 Cox 回归分析影响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Vav1 mRNA 的表达在胃癌细胞株(HGC-27、SGC7901、MGC803)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细胞株(GES-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胃癌组织标本中, Vav1 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 预后生存分析中,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 Vav1 表达与胃癌预后有关(P < 0.05)。 Cox 回归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深(HR=2.764, 95%CI 1.316~ 5.817, P=0.007), 淋巴结转移分级高(HR=1.298, 95%CI 1.098~ 1.534, P=0.002)和 Vav1 阳性表达(HR= 2.577, 95%CI 1.066~ 3.946, P=0.006)是影响本组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 Vav1 在胃癌的侵袭和迁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且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8.
49.
009 昼夜节律紊乱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的许多生命现象多有其固有的周期,呈现出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年节律性。昼夜节律是人类活动中最普遍的节律形式,但现代的许多生活方式可能会破坏这种节律周期。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的紊乱与乳腺癌的发病危险相关,但其机制尚未确定。现研究较多的是昼夜节律紊乱致使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及多种生物钟基因的自主调节的负反馈循环障碍。本文就昼夜节律紊乱与乳腺癌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试图探讨二者相关关系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0.
背景与目的:隐花色素-1(cryptochrome-1,CRY1)基因属于生物钟基因家族,它最早在植物体内发现,是生物钟基因负反馈环的主要部分.近年来生物钟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探讨生物钟基因CRY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TaqMan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检测1 523例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和1 599名正常女性对照者CRY1基因rs1056560位点的基因型,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CRY1基因rs1056560位点三种基因型(TT/GT/GG)在乳腺癌患者和对照间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x2=6.394,P=0.041),与TT基因型相比,GT基因型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OR=0.743,95%CI:0.580~0.951),携带至少一个G等位基因(GT/GG)的个体乳腺癌风险降低23.2%(OR=0.768,95%CI:0.606~0.971).分层分析后发现,rs1056560 T>G保护作用在绝经后妇女、初潮≥13岁、初孕≥25岁、无肿瘤家族史者、无乳腺良性病史及流产0~1次妇女中尤为显著.结论:CRY1基因rs1056560 T>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关,这一结论有待于不同种族人群的关联研究以及功能学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