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30篇 |
综合类 | 77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4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观察高压冲洗在急诊污染创面清创术中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皮肤软组织挫裂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0.9%生理盐水高压冲洗创面,对照组采用0.9%生理盐水行普通冲洗创面清洗创面后两组均行常规消毒清创治疗;比较创面清洗的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创面感染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清洗的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细菌感染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高压冲洗能有效的清除污染创面中的微小颗粒,减少伤口的细菌,降低伤口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总结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1年收治的25例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手术处理等特点,讨论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的诊治。结果 25例患者经急诊手术修补或重建血管,其中动脉损伤18例,动、静脉联合伤7例;修复动脉缺损时5例使用大隐静脉,5例使用人造血管。24例痊愈(96%),l例术后40天血管闭塞并失去随访。结论 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行手术修补或重建血管,以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观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1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加入不同浓度AGEs培养48h,然后分别采用MTT法、Boyden小室测定来观察EPCs的增殖、迁移能力;以人纤维连接蛋白(hFN)检测EPCs的黏附能力;分别采用甲醛和Dnase Ⅰ诱导EPCs凋亡作为阳性对照组,用AnnexinV-FITC/PI和TUNEL法流式细胞仪检测AGEs对EPCs凋亡率的影响.结果 高浓度AGEs可减少EPCs贴壁细胞数量(P<0.01),明显减弱EPCs的黏附(P<0.01)、增殖(P<0.001)、迁移能力(P<0.05),提高EPCs的早期凋亡率(P<0.001).结论 AGEs可减少EPCs的数昔并使EPCs的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94.
一期静脉动脉化血运重建治疗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性缺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静脉动脉化血运重建对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性缺血的疗效。 方法 1 999年 5月~ 2 0 0 1年 8月 ,对有慢性缺血表现的 1 8条下肢和 6条上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为广泛性肢体动脉闭塞症。根据闭塞平面采用原位高位浅组静脉或低位深组静脉一期静脉动脉化重建血运手术对患肢进行治疗。 结果 术后住院期间除 1条下肢截肢外 ,1 7条下肢和 6条上肢获 3~ 2 6个月随访 ,其中 1条下肢出院 3个月后患肢趾缺血坏死再入院行低位截肢 ,其余 1 6条下肢和 6条上肢疗效满意 ,症状消失。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可见动脉血向缺血肢体灌注。 结论 根据闭塞平面采用高位浅组或低位深组一期静脉动脉化重建血运 ,治疗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简便易行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5.
96.
为探讨周围动脉闭合性损伤的诊治方法,笔者对26例周围动脉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26例中行自体大隐静脉间置重建13例,自体肱静脉间置重建1例,人工血管重建5例,破口直接修补1例,4例行动脉取栓,1例取栓24h后行动脉重建,1例行保守治疗。 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6例(23.1%)截肢,其余20例(76.9%)均获成功救治。截肢原因包括:缺血时间长、组织严重损伤及不适当的手术方式。提示周围动脉闭合性损伤具有较高截肢率,正确和及时的诊断与处理是降低截肢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肢体严重缺血症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引起,多发生于下肢。利用头静脉锁骨下动脉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严重上肢缺血症,国内外鲜有报道[1],作者近期实施2例,成功挽救了严重缺血的上肢。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1:男,37岁,因右上肢疼痛、皮温降低和食指末端青紫半年入院。入院前2年因外伤行右下肢高位截肢后,一直借助拐杖行走。入院检查见右上肢与左上肢等长但略细,汗毛较少,右上肢浅静脉无怒张,皮肤颜色无明显差异,皮温明显低于左上肢,变温带达肘关节水平,右手食指末端青紫,已有少…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急诊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49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均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急诊行消化道动脉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用聚乙烯醇颗粒、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
结果49例患者全部确定出血部位,其中47例栓塞出血动脉成功止血;1例因出血量大生命体征不平稳,无法行血管栓塞治疗采用急诊手术治疗;1例因高龄且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总有效率为95.92%(47/49),术后栓塞成功患者未出现再次出血及严重并发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5天,1例经手术治疗住院2个月。
结论急诊消化道血管造影检查定位率高,出血动脉栓塞治愈率高,从生理和心理上减轻了患者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肢体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应用外科手术方法治疗的43例GCT患者,年龄20~66岁(平均32岁);发病部位:股骨远端17例,胫骨近端16例,桡骨远端5例,腓骨近端2例,股骨近端2例,肱骨近端1例;治疗方法:病灶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并(或不并)内固定及并(或不并)植骨术,瘤段骨切除特制肿瘤关节置换术,瘤段骨切除腓骨小头移植术,瘤段骨切除关节融合术,瘤段骨切除稳定结构重建术。分析本组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术后恢复情况及复发率。结果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4个月,平均28个月。本组患者的总复发率为7.0%(3/43),其中采用扩大刮除术患者复发率为7.7%(2/26),瘤段切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5.9%(1/17),复发患者均经二次手术治疗。2例合并感染,发生率为4.7%。结论通过术前认真设计,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和重建方式,肢体GCT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