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 分析Src蛋白在伊马替尼继发性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GIST中除c-kit基因二次突变外伊马替尼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手术切除留存标本,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过程中出现继发性耐药,但因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接受二次手术的GIST患者19例,继发性耐药GIST二次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行kit基因常见突变位点检测,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Src及p-Src蛋白的表达,以20例术前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的GIST及25例未治疗直接手术GIST分别设为阳性及阴性对照,并分析其基因与蛋白差异.结果 耐药组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者17例,(其中4例同时合并外显子13突变,1例外显子17突变,2例外显子14突变,2例外显子18突变,此9例患者第一次手术标本均为单独的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外显子9突变2例.阳性对照组中c-kit基因原发突变者20例,其中17例外显子11,3例外显子9突变.阴性对照组中c-kit基因原发突变者25例,其中18例外显子11突变,7例外显子9突变.Western blot发现Src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耐药组中分别为0.50±0.05、0.54±0.04及0.5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rc蛋白的表达在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耐药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23±0.02,0.31±0.01及0.61±0.02,耐药组中p-Src蛋白表达较阳性及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与此同时阳性对照组p-Src的表达较阴性对照组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rc蛋白表达的平均A值在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耐药组分别为0.45±0.03、0.71±0.02及0.73±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rc蛋白表达的平均A值在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耐药组分别为0.21±0.01、0.40+0.02及0.72±0.01,耐药组中p-Src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亚组分析显示无基因二次突变的患者Src蛋白和p-Src表达与二次突变组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区别.结论 Src蛋白磷酸化可能在c-kit基因二次突变以外的GIST耐药机制中发挥作用,p-Src蛋白检测能为GIST的继发性耐药提供新的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明确诊断39例(48.75%),误诊41例(51.25%)。全组均行手术治疗,54例行小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术,26例行姑息性手术或改道术;20例患者行术后化疗。结果1例患者术后因肠瘘、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无其他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84%(44/63)、41.27%(26/63)、22.22%(14/63)。结论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尽可能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索弧形切割缝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距肛缘4~7cm)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TME治疗原则行保肛手术,术中应用弧形切割缝合器行直肠-肛管间切割、闭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及局部复发率。结果本组无手术中死亡,术后病理学检查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狭窄4例,局部复发1例,腹壁切口感染2例,盆腔感染1例,术后肿瘤局部复发1例。术后排便功能基本正常,控便能力满意。术后性功能3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排尿功能恢复时间7~20d(平均9d)。结论在低位直肠癌中应用弧形切割缝合器行保肛手术安全、有效,能获得较好的根治与保留肛门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1在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共刺激分子B7-H1在50例直肠癌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对两者之间的表达水平作相关性分析,并探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B7-H1在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6.0%(33/50),20.0%(1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者之间的表达评分呈正相关(r=0.435,P=0.002)。在直肠癌组织中B7一H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在癌旁组织中B7-H1的表达仅与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而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B7-H1在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进展和侵袭相关,可以作为直肠癌患者预后的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腹膜后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活检或手术前在低机械指数下应用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观察良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时间-强度曲线(TIC)特征.结果 在超声造影下,腹膜后良性肿块可以呈现不同的声像图特征.恶性肿瘤呈现中央向周边的增强模式,增强血管迂曲,并呈现非整体增强,无回声坏死灶多见.TIC曲线中恶性组感兴趣区增强强度(P<0.001)、上升斜率(P<0.05)及半降时间(P<0.05)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膜后肿瘤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表现,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苦杏仁苷被β葡萄糖苷酶特异激活后对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苦杏仁苷加β葡萄糖苷酶作用于大肠癌LoVo细胞株24h,通过细胞形态学、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变化,RT PCR方法检测细胞bcl2、BaxmR NA表达变化,Caspase3试剂盒检测细胞Caspase3酶活性的变化。结果0.1~1.0mmol/L的苦杏仁苷与250nmol/L的β葡萄糖苷酶作用于细胞24h后,可见到以凋亡为主的形态变化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及核碎裂、染色质片段化,琼脂糖凝胶电泳见DNA断裂成有规律的特征性梯状条带,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在G1期细胞前出现亚二倍体峰;RT PCR检测显示BaxmRNA表达升高,而bcl2mRNA表达无变化;Caspase3酶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苦杏仁苷被β葡萄糖苷酶特异性激活后能导致LoVo细胞凋亡,这一过程中,Bax基因表达上调及Caspase3酶活性增加与LoVo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湖北省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及治疗现状。方法采用网络数据库形式收集2019年湖北省15个市(州)62家医院7 47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男性4 749例, 女性2 725例, 中位年龄62岁(范围:17~96岁)。根据患者入院第1次和术后第1天的血红蛋白值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术前和术后贫血, 90~<120 g/L(男性)或90~<110 g/L(女性)为轻度贫血, 60~<90 g/L为中度贫血, <60 g/L为重度贫血。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全部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为38.60%(2 885/7 474), 术后贫血发生率为61.40%(4 589/7 474)。术前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为26.86%(775/2 885), 术后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为14.93%(685/4 589)。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医院术前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6.12%(649/2 485)、32.32%(85/263)、29.93%(41/137), 术后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分别为14.61%...  相似文献   
58.
残毁型掌跖角皮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6岁。因全身皮肤干燥,足跖皲裂、糜烂,足趾自行离断伴瘙痒5年余而来诊。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发现其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后来双掌跖红斑角化、增厚,渐渐加重伴瘙痒,且听力差。至3岁时足跖发生皲裂,从第5趾开始甲变形、残缺及缺失;接着第4、第3、第2、第1趾甲相继发生同样病变;各趾屈侧糜烂,并发生较深的横形裂口,足背肿胀,行走困难。继而双足第5趾、左第4趾先后自行离断。病后无全身发热、吐、泻、咳嗽等。进食量较同龄儿少,二便正常。患儿系第1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其母妊娠期无内服药物史;但在田间喷洒过农…  相似文献   
59.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一种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科急症,发病急骤、进展迅速,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肠坏死[1]。随着外科诊治水平的提高,对该病的确诊以及治疗仍然未有明显进展,据文献报道该疾病的病死  相似文献   
60.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胃肠道手术后显性肠瘘与隐性肠瘘的相关临床特征,探讨隐性肠瘘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肠瘘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腹腔引流物的性状分为显性肠瘘组(n=50)、隐性肠瘘组(n=30),对比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原发病的手术部位、病人的合并疾病、病人的肠瘘相关临床症状、肠瘘后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治疗方式、病情转归、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探讨、分析隐性肠瘘独特的临床特征,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结果 隐性肠瘘组与显性肠瘘组在性别、年龄和原发病的手术部位、合并疾病以及肠瘘相关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淀粉酶、血胆红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心静脉压、尿比重、红细胞压积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性肠瘘与隐性肠瘘两组病人影像学检查及引流物中淀粉酶[(3 988.0±1 912.0) U/L与(105.2±49.3) U/L]、胆红素[(220.4±122.0)μmol/L与(69.1±40.3)μmol/L]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肠瘘组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3例出现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2例出现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其余病人均痊愈;隐性肠瘘组病人初期均保守治疗,其中4例在治疗过程中转化为显性肠瘘,二期行手术治疗,2例后期分别出现DIC、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其余病人均痊愈.隐性肠瘘病人的住院时间[(13±8)d]明显短于显性肠瘘病人[(27±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隐性肠瘘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分型与显性肠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可转化为显性肠瘘,具有独特的临床特性与转归,在临床上需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