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背景: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心肌缺血性疾病的新方法,目前对于平滑肌细胞移植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目的:研究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的存活情况及其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胸心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1/2003—06在第二军医大学全军胸心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300&;#177;20)g,清洁级。随机分为2组,即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所有大鼠饲养于清洁环境。方法:用酶消化法从SD大鼠的输精管中分离、提取自体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移植组将BrdU标记后的自体平滑肌细胞直接注射移植到左冠脉前降支结扎后2周形成的心肌梗死区瘢痕组织中;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DMEM培养液。超声检查评估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的心功能状况。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心肌瘢痕组织中是否有植入的平滑肌细胞存活以及促血管新生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自体平滑肌细胞培养及移植后的形态学观察;②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后对心肌梗死瘢痕区的促血管新生作用;③移植后两组心脏超声检查比较。结果:移植的自体平滑肌细胞能在心肌梗死区内存活并形成肌样组织。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明显减小(P&;lt;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P&;lt;0.01),心肌瘢痕组织血管新生明显(P&;lt;0.01)。结论: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能防止心肌梗死后的心室腔扩大,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2.
背景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心肌缺血性疾病的新方法,目前对于平滑肌细胞移植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目的研究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的存活情况及其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胸心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1/2003-06在第二军医大学全军胸心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300±20)g,清洁级.随机分为2组,即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所有大鼠饲养于清洁环境.方法用酶消化法从SD大鼠的输精管中分离、提取自体平滑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移植组将BrdU标记后的自体平滑肌细胞直接注射移植到左冠脉前降支结扎后2周形成的心肌梗死区瘢痕组织中;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DMEM培养液.超声检查评估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的心功能状况.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心肌瘢痕组织中是否有植入的平滑肌细胞存活以及促血管新生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自体平滑肌细胞培养及移植后的形态学观察;②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后对心肌梗死瘢痕区的促血管新生作用;③移植后两组心脏超声检查比较.结果移植的自体平滑肌细胞能在心肌梗死区内存活并形成肌样组织.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明显减小(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P<0.01),心肌瘢痕组织血管新生明显(P<0.01).结论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能防止心肌梗死后的心室腔扩大,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究运动预处理(EP)对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大鼠病理性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
  方法:雄性6周龄SPF级SD大鼠60只分为Sham组、主动脉缩窄(TAC)组和运动预处理+主动脉缩窄(EP+TAC)组,每组20只。分别在TAC术后4周和8周时行超声心功能评价、病理检查以及心衰标志物检测来探讨EP的作用。
  结果:超声心动图和病理检测提示两个手术组的检测指标相比Sham组均有明显变化,而且两手术组间比较, EP+TAC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TAC组,特别是在术后8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15%,心脏重量指数减少15.7%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减少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心衰标志物心钠肽和脑钠肽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表达来看,与Sham组比较,TAC组在两个时间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EP+TAC组的变化在TAC术后4周时不明显,但在术后8周时升高明显。与TAC组相比,EP+TAC组的mRNA表达量在术后4周时分别下降47%和62%,术后8周时减少44.0%和28.1%(P<0.05);蛋白表达量术后4周时下降42.3%和48.0%,术后8周时下降21.5%、38.3%(P<0.01),在术后8周时两手术组心衰标志物表达量差异较术后4周时减小。
  结论:EP能改善压力超负荷诱导大鼠病理性心肌肥厚,且在早期的保护作用明显,能够延缓心衰的进程,为进一步探究作用机制提供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54.
围术期应用胺碘酮预防治疗心脏术后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心脏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对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双盲、随机研究,将124例心脏手术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64),对照组(n=60)。胺碘酮组术前每天服用胺碘酮200mg,3次/天,至少7天,术后改为每天口服200mg,1次/天,直到出院。对照组则服用安慰剂,其剂量及服药方法与胺碘酮组相同。术前服用时间为13±7天,总剂量为4.8±0.9g。结果胺碘酮组术后房颤发生率、房颤时的心室率均较对照组低(23.4%vs41.7%,112±21次/分vs135±31次/分,P均<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胺碘酮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14.9±3.3天vs20.5±2.6天,P<0.05)。结论心脏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服用胺碘酮是安全的,并且能显著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及房颤发生时的心室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5.
49例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经验。方法:49例儿童心脏瓣膜替换者,男34例,女15例,年龄5~14(平均116)岁。其中行二尖瓣替换术3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0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5例、三尖瓣替换术2例,所用心脏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处理合并的心脏病变。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输出量综合征5例,呼吸衰竭2例,心律失常2例。其中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612%。随访05~13(平均547)年,晚期死亡3例(652%)。结论: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时,人工心脏瓣膜尽量选用成人型号,术后常规行华法林抗凝,并要重视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患儿风湿活动的治疗  相似文献   
56.
左心粘液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左心粘液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左心粘液瘤病例,其中左心房粘液瘤57例,左心室粘液瘤2例,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粘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38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隔膜型主动脉瓣下狭窄解除术1例,结果 无围术期及手术死亡,随访51例,时间1个月-6年,2例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3.9%,效果良好,结论 左心粘液瘤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手术效果满意,复发率低;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作用,术后应随访。  相似文献   
57.
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23~71岁,中位年龄50.7岁.其中急性夹层14例,慢性夹层6例.应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或右腋动脉顺行灌注(SCP)进行脑保护,施行改良支架"象鼻"手术(即升主动脉和半弓置换及降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同期行Ben-tall手术11例,Cabrol 2例.停循环时间36~86 min,平均34.5 min.结果:术后住院死亡2例(10%).存活患者获随访3个月~2年,无死亡,其中10例于术后3个月定期行主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8例降主动脉夹层内有血栓形成,2例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改良支架"象鼻"手术简单,停循环时间短,可以达到支架"象鼻"手术的同样效果,远期降主动脉假腔封闭率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外科治疗的15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早期死亡13例(8.7%);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0岁)、吸烟、高血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0%、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0 μmol/L)、心包积液、体外循环时间(CPBT)≥180 min以及主动脉阻断时间(ACCT)≥120 min与术后早期死亡有显著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是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风险较大,术前应谨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各项功能指标,尤其是肾功能状况,于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外科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右心良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自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本院共诊治右心良性肿瘤13例,其中右心房粘液瘤5例,右心房粘液瘤合并左心房粘液瘤4例,右室粘液瘤3例,右室纤维瘤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均显示右房内和/或右室内存在反射光团.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同期6例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术后早期无死亡,1例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行腹膜透析后恢复.随访6个月~5年,结果满意,未见复发.结论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手术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右心良性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
心内直视手术后气管切开及其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是救治心脏手术后危重患者的常用手段 ,我院 1992年 1月~ 1999年 6月共对 82例心脏手术后患者行气管切开术 ,现总结其处理方法和经验。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 82例 ,男 37例 ,女 45例 ;年龄最大为 72岁 ,最小2 .5岁。其中行心瓣膜置换术 5 8例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 12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例 ,再次心瓣膜置换术 8例。本组病例行气管切开的原因分别为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32例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16例 ,灌注肺 7例 ,肺动脉高压 7例 ,昏迷和脑血管意外 9例 ,其它原因 11例。2 结  果本组患者死亡 2 9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