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20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7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观察干扰素局封联合消疣方浸泡治疗掌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60例确诊为掌跖疣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干扰素局封联合消疣方浸泡)和对照组(消疣方浸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的疣体个数、大小、疼痛三项评分及有效率与复发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项评分: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4周、8周后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及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来自干扰素,为发热、乏力等流感样症状。结论 干扰素局封联合消疣方浸泡治疗掌跖疣,可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同时改善疣体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探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一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于一期后路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3个月,行二期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5a,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2分;术后3个月为10~16分,平均14.2分,改善率71.4%;术后1aJOA评分为13~16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75.5%;无植骨不融合、内固定失败病例,1例并发脑脊液渗漏,3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麻痹经脱水、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后一前路分期联合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性高,可彻底解除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全部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取俯卧位,以狭窄段为中心后正中切口,显露椎板,C型臂透视定位后,在选定的椎体上准确打入椎弓根钉,全椎板切除减压及椎间孔减压,切除突出椎间盘,部分放置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预弯钛棒后装棒,用自体骨和(人工骨)在两侧横突间丰富植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放置负压吸引器,关闭切口,术后应用抗生素3~5 d。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4 a,平均为2 a。疗效标准按Frankel评分:优65例,良9例,3例,差2例,优良率97.36%。结论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比较5种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上市后的关节不良事件的情况。方法检索2006年10月16日至2021年12月31日FAERS数据库中所有DPP-4抑制剂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数据,筛选出这些报告中与关节有关的不良事件,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关节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得到阿格列汀3份,利格列汀186份,沙格列汀119份,西格列汀1 396份,维格列汀87份ADE报告。这些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主要集中于>50~75岁年龄段病人,且美国地区的上报数最多,这些报告中(除阿格列汀外)以关节痛和关节肿胀上报数最多。经ROR法检测发现,仅关节痛(ROR=1.391)、关节肿胀(ROR=1.346)、多关节炎(ROR=2.321)在西格列汀中出现可疑信号,其他DPP-4抑制剂未检测出关节不良事件的可疑信号。结论虽然5种DPP-4抑制剂上市后的关节不良事件报告数量相对较少,而且经ROR法检测仅在西格列汀中发现可疑信号;但在临床使用这类药物时,如果出现严重和持续性的关节不良事件,应考虑将其视为可能的原因,同时医务人员应考虑终止该类药物的治疗,避免对病人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76.
77.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组独立源自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肿瘤,伴随近几年内病理学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以及超微结构的日益深入,人们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渐渐趋向统一,诊断不断地增加,本文就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8.
【摘要】 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手术后翻修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寰枢椎翻修手术的12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翻修时年龄7~62岁[45.5(34.25,52.50)岁]。初次手术距翻修手术间隔3~360个月[30(5,93)个月]。翻修术中有内固定首先进行内固定及植骨取出,根据1/6体重牵引情况评估是否行前路松解术;根据术前影像结合术中探查,个性化选择原位钉道-增粗增长螺钉、更换螺钉钉道、延长固定节段增加整体内固定强度,选择寰枢侧块关节松解植骨增加植骨融合。翻修后随访12~50个月[24.0(17.25,34.00)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枢椎斜坡角(clivus-axial angle,CA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价寰枢椎复位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行CT检查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翻修手术中,8例先进行原内固定及植骨取出,根据牵引情况,4例行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8例行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其中枕骨螺钉翻修4例,均更换螺钉钉道;C1螺钉翻修4例,2例选择增粗、增长螺钉固定,2例选择更换螺钉钉道;C2螺钉翻修8例,5例选择增粗、增长螺钉固定,3例选择更换螺钉钉道;延长固定节段3例;12例患者均进行寰枢侧块植骨。所有患者翻修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3d及末次随访A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CCA、CMA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病例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融合时间为3~7个月[3.5(3.0,6.0)个月]。结论:前路松解术适用于拆除初次内固定后大重量牵引下寰枢椎仍未复位的患者。在进行后路翻修手术时,枕骨螺钉需更换钉道以维持内固定牢固,更换更粗、更长螺钉,更换螺钉钉道适用于C1、C2螺钉,延长固定节段适用于C1或C2无法置钉的患者。寰枢侧块关节植骨适用于所有寰枢椎翻修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分析基于儿童保健服务需求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推广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儿科2019—2020年接收的200例有保健服务需求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儿童保健服务管理,观察组在常规儿童保健服务管理基础上合理应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比较两组儿童管理后的患病率差异,同时观察其管理前后的各项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变化以及各项体格发育指标(头围、体重、身长)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患病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管理前的CD3+免疫指标对比,CD4+免疫指标对比,CD8+免疫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管理后的CD3+免疫指标对比,CD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