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分析Graves病甲亢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探讨发生甲亢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4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316例Grav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就诊时甲状腺功能和肝功能指标。根据患者肝功能情况分为甲亢性肝损伤组(n=157)与肝功能正常组(n=159)。比较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和肝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甲状腺功能与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Graves病患者发生甲亢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甲亢性肝损伤组患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低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 glutamyltranseferase,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目的 获得一株稳定遗传的高产新菌株,并提高替考拉宁产量。方法 以替考拉宁产生菌游动放线菌T19为出发 菌株,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诱变技术,获得一株具有稳定遗传性的高产新菌株,并对转速、接种量、温度和pH等发酵 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从而提高了替考拉宁的产量。结果 诱变后菌株的发酵效价水平较出发菌株提 高了42%;在转速为220 r/min,接种量为7.5%,温度为28℃,pH为6.5时,该菌株发酵效价水平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0%。结论 ARTP诱变技术可有效用于游动放线菌的诱变选育,可大幅度提高替考拉宁的产量,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鹏鹏  程伟 《中外医疗》2013,(18):86-8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于小儿氯胺酮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9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组(A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5min、15min及术后DBP及HR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术中体动、痉挛、恶心呕吐、呼吸道梗阻、躁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氯胺酮的总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可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氯胺酮剂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为掌握本地区梅毒的流行规律及临床特征,本研究对我市国家级性病监测点皮肤性病科门诊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284例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所有资料来源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皮肤性病科门诊确诊的早期梅毒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淮安市淋病疫情流行病学趋势及现状特征,为制定淋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淮安市2014-2016年淋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Excel2007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6年淮安市共报告淋病501例,3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90/10万、3.61/10万和5.50/10万,年均发病率为4.01/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淋病病例主要集中在淮阴区和清浦区;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53:1,发病病例年龄主要集中于20~45岁年龄组,共占75.60%;发病重点人群是农民、家务及待业人群.结论 近年来淮安市淋病呈现上升趋势,青壮年性活跃人群是防治工作的重点,需要提高对女性淋病的关注,提高检测技术和扩大宣教,加强性病的诊疗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细粒棘球绦虫四跨膜蛋白家族成员CD151(Eg-CD151)分子特性和各发育阶段表达水平,为研发包虫病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Eg-CD151氨基酸序列,利用ProtParam、NetPhos 3.1 Server、GPS-SUMO 2.0、Euk-mPLoc 2.0、SOPMA、SWISS MODEL、SignalP 4.1 Server、TMHMM、SMART、Antibody Epitope Prediction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Eg-CD151蛋白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棕榈酰化修饰位点、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三维结构、跨膜区域、结构域、B细胞抗原表位;利用DNAMAN和MEGA进行同源序列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发育阶段Eg-CD15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Eg-CD151蛋白由170 aa组成,为一种不稳定的跨膜蛋白,无信号肽,含2个跨膜区,分别位于6-28、136-158 aa,3个B细胞抗原表位位于非跨膜区域;存在14个磷酸化位点,包含3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5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6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含一个棕榈酰化位点(139-143 aa);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占60.00%。同源序列比对显示,Eg-CD151与其终末宿主犬、赤狐及中间宿主牛的CD151进化关系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原头蚴、成虫两个发育阶段Eg-CD15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Eg-CD151存在多个B细胞抗原表位,可作为包虫病诊断及疫苗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