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5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92篇 |
内科学 | 42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108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药学 | 23篇 |
中国医学 | 22篇 |
肿瘤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常规诱导化疗无法达到缓解或缓解后复发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DNA 甲基化转移酶 抑制剂地西他滨可抑制DNA 甲基化, 在肿瘤细胞中具有双重性作用, 包括激活沉默基因以及低剂量促分化、高剂 量产生细胞毒性。近年来, 地西他滨无论是联合化疗药物, 还是联合其他靶向药物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正越来越多 地应用于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 特别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82.
核输出蛋白1(XPO1)是人体关键的核输出蛋白,也是血液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塞利尼索作为首个XPO1抑制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塞利尼索单药或联合用药疗效好且安全性可控。在我国,塞利尼索于2021年12月14日获批复发难治MM的适应证,为临床医师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专家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并汇总国内外权威指南和文献,制定了塞利尼索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旨在为我国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84.
85.
林志娟 查洁 易树华 李志峰 平凌燕 何晓华 余海峰 郑重 徐卫 陈菲莉 谢颖 陈碧云 张会来 王莉 丁凯阳 李文瑜 杨海燕 赵维莅 邱录贵 李志铭 宋玉琴 徐兵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6):456-462
目的探索初诊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的滤泡淋巴瘤(F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方法纳入国内11个医学中心2000-2020年间分级1-3a级、年龄≥18岁初诊FL患者1845例,筛选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数据,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46例(7.9%)初诊FL患者病理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中位年龄56(25~83)岁,男79例(54.1%).127例患者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成分比例,依据弥漫大B细胞比例是否≥50%将患者分为2组.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成分≥50%患者较弥漫大B细胞成分<50%患者有更高的3级比例(94.3%对91.9%,P=0.010)、Ki-67指数≥70%比例(58.5%对32.9%,P=0.013)及PET-CT的SUVmax≥13比例(72.4%对46.3%,P=0.030).所有患者均接受CHOP或CHOP样±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总反应率(ORR)为88.2%,完全缓解(CR)率为76.4%.在不同比例弥漫大B细胞成分组中,诱导治疗后缓解率及治疗后2年内疾病进展(POD24)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体预计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8.9%,5年总生存(OS)率为90.4%,POD24患者的5年OS率较非POD24患者下降(70.3%对98.5%,P<0.001).与利妥昔单抗不维持治疗相比,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患者的5年PFS率获益(57.7%对58.8%,P=0.543),5年OS率具有获益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对87.8%,P=0.082).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后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而LDH高于正常值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1).结论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50%的FL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更具侵袭性,CHOP/CHOP样±利妥昔单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患者的PFS和OS获益,诱导治疗后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6.
抗凝血酶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维莅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9,22(2):90-93
抗凝血酶主要由肝脏合成,可直接抑制凝血酶,因子Ⅹa、Ⅸa、Ⅺa及Ⅻa等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的重要抑制物。AT-Ⅲ在许多病理情况下皆有降低。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7.
感染是恶性淋巴瘤主要的病因之一.感染导致恶性淋巴瘤形成的机制分为三类:①直接感染淋巴细胞,破坏细胞正常功能,如Epstein Barr病毒、人疱疹病毒8、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等;②引起免疫缺陷,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③通过慢性免疫刺激异常活化淋巴细胞,如丙肝病毒、乙肝病毒、幽门螺旋杆菌、鹦鹉热衣原体等.恶性淋巴瘤的感染病因学研究对于阐明淋巴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探索淋巴瘤治疗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 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的重建,探讨免疫治疗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残留病灶清除,并将其与化疗有机结合,以延长患者无病生存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4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后外周血中T、B、NK细胞的含量.结果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月内,患者血循环中CD3+细胞明显减少,至移植后3月逐渐恢复至正常;CD3+CD4+细胞移植后持续减少,至移植后6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逐渐恢复;CD3+CD8+细胞于移植后1月内很快恢复.CD19+细胞于移植后1 ~ 3月降低,移植后3 ~ 6月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2月恢复,较T或B淋巴细胞恢复速度快.结论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月T细胞才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B细胞于移植后1 ~ 3月绝对及相对计数降低,移植后3 ~ 6月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2月恢复,较T或B淋巴细胞恢复速度快.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的免疫功能变化及参麦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将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75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脓毒症组30只和参麦组30只。参麦组腹腔内注射参麦注射液10ml/kg,脓毒症组腹腔内注入同剂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麻醉后留取血液。脓毒症组和参麦组各15只大鼠于造模后3d,2组另15只大鼠于造模后7d麻醉后留取的血清标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应用试剂盒进行检测,应用放免法检测IgG。结果脓毒症组、参麦组与对照组相比,第3天、第7天的TNF-α、IL-6均升高,IgG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麦组与脓毒症组相比,TNF-α、IL-6上升幅度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抑制TNF-α、IL-6的表达,提高IgG水平,可对脓毒症具有免疫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