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0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的电凝切断辅助超声刀技术在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5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6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青少年男性,所有患者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其中9例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然后在内镜下切除肿瘤;另7例术前没有行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患者直接行鼻内镜下电凝切断蝶腭动脉辅助超声刀技术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10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的电凝切断辅助超声刀技术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避免了术前DSA的并发症及手术风险。结论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的电凝切断辅助超声刀技术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前是否选择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分期以及术者的临床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28例(31耳)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病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和听力检查,术中均采用鼓窦径路重建外耳道和鼓室成形术,并利用自体肋软骨行Ⅰ期全耳廓再造术。结果听力重建28例(31耳),术后1月听力均有提高,术后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提高25dB以上;术后随访6月~5年的19例(21耳),其中术后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提高20~40dB11耳,>40dB2耳,8耳无明显改善。再造耳廓全部成活,有较好的外观。外耳道成形28例(31耳)中,外耳道狭窄2耳,外听道再闭锁者1耳,均经及时处理得到缓解。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面瘫及迷路漏等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临床疗效较好,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费用,可作为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3.
杨见明  陶冶  王雅堂  章超  赵益 《安徽医药》2013,34(3):242-244
目的总结喉咽癌累及食管颈段手术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4例喉咽癌累及食管颈段患者的病例资料,沿安全缘完整切除肿瘤,行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修复咽和食管缺损,重建喉功能。结果 54.5%的患者淋巴结包膜受侵犯,40.9%的患者保留了喉功能,20.5%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全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6.4%,其中淋巴结包膜未侵犯和喉功能保留患者的生存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喉咽癌累及食管颈段时,只要切除完整,修复得当,可以明显提髙患者的生存率和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4.
    
杨见明  陶冶  王雅堂  章超  赵益 《安徽医学》2013,34(3):242-244
目的总结喉咽癌累及食管颈段手术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4例喉咽癌累及食管颈段患者的病例资料,沿安全缘完整切除肿瘤,行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修复咽和食管缺损,重建喉功能。结果 54.5%的患者淋巴结包膜受侵犯,40.9%的患者保留了喉功能,20.5%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全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6.4%,其中淋巴结包膜未侵犯和喉功能保留患者的生存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喉咽癌累及食管颈段时,只要切除完整,修复得当,可以明显提髙患者的生存率和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5.
鼻内镜下翼腭窝区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鼻内镜下对翼腭窝进行相关应用解剖学观察,为临床该区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鼻内镜下对8具(16侧)翼腭窝分别采用经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后壁入路及中鼻道经腭骨入路进行解剖,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不同,观测手术路径中重要血管神经和相关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上颌窦后壁开窗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翼腭窝外侧结构及上颌动脉各个分支,中鼻道经腭骨入路可较好的显露翼腭窝内侧结构及蝶腭动脉.上颌动脉翼腭段变异较大,上颌窦后壁后分布有上颌动脉5个分支,最早分支出颞深前动脉,随后分支出上牙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二者共干占50% (8/16),分别分出占50%(8/16),上颌动脉翼腭段、腭降动脉、蝶腭动脉3支呈Y型37.5%(6/16)、M型12.5%(2/16)、中间型 50%(8/16).圆孔、翼管、蝶腭孔是翼腭窝内重要的骨性标志,翼管指向颈内动脉.结论 鼻内镜下上述两种手术入路对翼腭窝的显露程度各有不同,熟知上颌动脉的分支走行规律和翼腭窝及周围恒定的解剖标志,并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处理不同范围的翼腭窝病变将有利于充分显露和有效切除病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56.
赵益  左铮云  刘霞  孙有智 《中草药》2011,42(2):392-397
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62种,其中寒凉药92种,温热药70种。二者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7.
鼻咽癌误诊为咽旁间隙肿瘤六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云霞  刘业海  吴静  赵益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2):172-173,F0003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鼻咽癌和咽旁间隙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以减少误诊。方法对6例误诊为咽旁间隙肿瘤的鼻咽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例以鼻咽部不适、鼻塞、打喷嚏为首发症状,2例以打鼾为首发症状,2例以颌下肿物为首发症状。4例术前常规行CT检查,2例术前行MRI检查,均示咽旁间隙占位病变 4例行纤维鼻咽镜检查,2例发现鼻咽部可疑病变,活检示慢性炎性组织。术中冷冻病理检查示低分化鳞癌4例 不能明确诊断2例,疑诊鳞状细胞癌,经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低分化鳞癌。结论鼻咽癌的原发病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均与咽旁间隙关系紧密,临床医师应重视鼻咽癌影像学表现、活检及EB病毒抗体的检测,以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影像学表现特征、鼻内镜下手术径路选择及修补方法,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3例鼻内型脑膜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8例,年龄17~61岁,中位年龄42.3岁。所有患者行鼻窦高分辨率CT(HRCT)和MRI扫描,明确诊断并定位膨出及缺损位置,根据膨出位置不同选择相应手术径路,在鼻内镜下或辅助鼻外小切口鼻内镜下切除膨出脑组织、采用自体组织多层次软修复颅底缺损。重点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手术相关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23例患者MR T2WI均显示脑膜脑膨出部位,其中18例HRCT发现颅底骨质缺损。所有患者在鼻内镜下Ⅰ期切除膨出脑组织、颅底缺损修补成功。术后随访12~24个月。1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感,半年后自愈;1例良性颅高压患者术后18个月脑脊液鼻漏复发,再次行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治愈;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窦HRCT和MRI检查有助于脑膜脑膨出的定位诊断;根据脑膜膨出部位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行鼻内镜手术,切除膨出脑组织、采用自体材料多层次软修复颅底缺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9.
本文对乳腺癌主要术后并发症上肢淋巴水肿、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和失眠的中药复方治疗近况进行了综述,发现临床上使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起到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和疾病预后的目的,表明中医药治疗在帮助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上颌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特征与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例上颌窦IM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学习,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6例均行鼻窦CT检查,其中1例行鼻窦MRI检查;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中心均位于上颌窦,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8~81岁,中位年龄58.5岁;均表现为鼻塞、头痛、鼻出血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式为局部扩大切除。结果 6例患者术后随访8~47个月。 其中1例术后18个月复发,并恶变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目前带瘤生存;余5例随期间行常规体格检查及内镜检查,未见复发。本组病例CT及MRI检查均显示肿瘤为软组织来源,其中5例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3例伴周围肌组织受侵。术后病理显示瘤细胞主要由梭形纤维细胞及炎性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源性蛋白阳性表达。结论 上颌窦IMT较罕见,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能提供肿瘤的范围信息,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其治疗以手术切除病灶为主,避免大范围损伤性手术;术后据个体情况可选择包括激素治疗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整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