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髋关节内侧切口在股骨近端内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股动脉内侧腹股沟韧带远端横行切口,显露耻骨肌与长收肌,向外侧牵开血管神经,沿着肌肉间隙进入,必要时沿肌肉方向纵向打开肌肉,牵开后可显露小转子和关节囊内侧部分,可将长于股骨近端内侧的病变清除。术后观察16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18.9个月。内侧切口组手术时间为(48±2.3)min,术中出血量(100±8.6)mL,术后引流量为(80±6.5)mL,术后无一例出现关节感染及脱位。结论建议术者采用髋关节内侧切口切除股骨近端内侧的病变。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采用保留股骨颈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48例因各类疾病导致的髋关节损伤患者,术后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确定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结果:48例患者手术时间30~5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80~200 ml,平均120 ml。42例术后双下肢等长,6例相差在1cm以内。所有患者下肢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为94~98分。结论:保留股骨颈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使用寿命长,有利于二次翻修,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胰岛因子1(Islet1,Isl-1)在上颌牙牙髓神经生长发育的3个不同时期中投射表达的影响。方法:用Wnt1cre/+雄鼠与Isl1f/f雌鼠配出Wnt1cre/+;Isl1-/-基因敲除的小鼠,做基因鉴定(PCR)。取发育不同时期第13.5 d、14.5 d、15.5 d小鼠胚胎头部(实验组),同窝非基因敲除小鼠为对照,冰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方法标记牙髓神经,比较第13.5 d、14.5 d、15.5 d小鼠上颌牙胚在基因敲除小鼠中与同窝对照小鼠中神经分布情况。结果:PCR结果鉴定为基因敲除小鼠以及同窝对照小鼠;分别在第13.5 d、14.5 d、15.5 d观察基因敲除小鼠与同窝对照小鼠牙髓神经,且各个时期的实验组中神经分布明显减少,对照组中神经分布较多。结论:在牙髓神经的生长发育过程中,Isl-1这一转录因子对牙髓神经的投射表达产生影响,可能是Isl-1调控牙胚周围的转录因子,并影响牙髓神经的投射。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疗效。方法对77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旋后内收型23例,旋后外旋型24例,旋前外旋型22例,旋前背屈型8例;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内踝采用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骨折采用环形钢板进行固定,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结果出:后随访9~30个月,平均为期15个月,优良率90.2%。结论踝关节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方法、术后的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的远期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5.
26.
背景:越来越多的髋关节整合后患者要求行全髋置换,但些类患者长期软组织失用,为防止置换后假体脱位,置换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软组织张力的重建。 目的:探讨医用聚丙烯疝修补网在髋关节融全全髋关节转换重建软组织张力中的应用。 方法:2007-01/2011-01对21例髋关节融合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置换过程中纠正下肢的不等长,恢复患者股骨的偏心距后,肌肉无法缝合,采用补片重建软组织的张力。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Harris评分(83.8±6.4)分,屈髋活动度(79.54.6)°.置换后有2例行走时仍需要手杖,置换前伴有的下腰痛、同侧膝关节痛和对侧髋关节痛的症状均明显缓解,仅有2例患者仍有肢体不等长。置换时间超过5年的9例患者均未见假体松动表现。结果可见正在重建软组织张力的过程中应用补片对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假体的稳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中、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平均随访16.5个月,术后第1、2、3、5、7、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至取出内固定,了解骨折愈合时间,有无畸形以及髋关节活动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月,X线愈合时间为4.4个月,发生髋内翻6例,钢板断裂2例二期翻修植骨后治愈,断钉1例,髋关节功能:优37例;良21例;中8例;差6例,优良率约80%。结论锁定钢板治疗中老年股骨粗隆区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PCF)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PCF手术治疗的3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节段稳定性。结果 30例患者平均切口长度为(2.2±0.2)cm,手术时间为(50±4.8)min,术中出血量为(80.5±18.6)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12~25)个月。上肢疼痛VAS术前、术后1天、术后1年分别为(7.83±2.10)、(1.80±0.41)、(1.20±0.81)分;上肢疼痛VAS术后1天及术后1年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DI由术前的30.23±4.81降至术后1年时的2.40±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12.28°±8.34°,末次随访时为14.32°±4.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62±1.28) mm、(5.34±1.1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颈椎失稳患者。结论 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精细化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手术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38~86(58.2±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显微组35例行显微镜下减压内固定术,开放组35例行常规开放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显微组和开放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5.13±11.06)min、(26.14±16.36)mL、(26.42±15.37)mL、(1.09±0.60)d和(74.86±10.57)min、(45.36±18.05)mL、(51.23±16.42)mL、(1.11±0.58)d,显微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微组术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JOA评分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及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3个月显微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开放组(P值均<0.01),而术后6个月、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组术后1、3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手术相比于传统颈前路开放手术,具有减压精准、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国内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LDV FS,瑞士Zieme公司)和One Use-Plus(OUP)(法国Moria公司)角膜板层刀制瓣后角膜基质床表面的形态特征。方法实验研究。分别采用850 mW脉冲能量飞秒激光和OUP全自动机械角膜切割刀对12只新鲜猪眼球进行制瓣,每组6只眼。术后用扫描电镜(S-3500N日本日立公司)对角膜瓣边缘及角膜基质床表面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角膜基质床表面光滑,可见组织间桥,侧切部位组织排列规则,边缘清晰,对周围区组织影响小;OUP角膜板层刀制瓣组整体角膜基质床边缘不太规则,有大量翘起的角膜纤维组织,不太光滑,侧切面与基质床和上皮表面分界不明显,有纵行划痕,对周围区角膜组织影响较大。结论与OUP角膜板层刀制瓣法相比,飞秒激光制瓣后角膜基质床表面更光滑,结构更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