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8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145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55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53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699篇
内科学   370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153篇
特种医学   2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423篇
综合类   1543篇
预防医学   462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591篇
  11篇
中国医学   735篇
肿瘤学   62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7篇
  196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介绍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气肿性肾盂肾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其中左肾8例,右肾2例。其中4例因肾周积气部位较多放置2根造瘘管引流。术后定期随访6个月到3年。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联合内科治疗,其中8例患者生存,2例死亡,8例存活患者术后6个月后静脉肾盂造影和肾功能检查肾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气肿性肾盂肾炎成功治疗的关键是手术引流,同时积极控制血糖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和传统肾脏切除术相比创伤小,有利于更好地保存肾脏功能,为气肿性肾盂肾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分析成人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 对513例成人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复发的55例行再次修补手术,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35例,Marlex补片修补11例,9例行Shouldice修补术.结果 随访6个月~5 a,无1例再复发.结论 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原因很多,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有效降...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后路单枚B-Twin椎间融合治疗伴失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伴失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3665岁,平均52岁。L344例,L4514例,L5S18例。均行后路椎间盘切除、神经根管探查减压和单枚B-Twin椎间融合术。结果 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原有症状得到缓解,其中18例症状完全消失,6例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腰部胀痛;有1例出现融合器在椎间隙内前端向患侧移位,出现腰痛加重,经卧床制动3个月,6个月后复查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植骨已融合,腰痛消失;1例腰腿痛患者术后1周起床活动后腰腿痛复发,可能为骨粒脱落压迫所致,经理疗、对症处理有所缓解;优良率为92.3%,所有病例椎间植骨均获得愈合。结论后路单枚B-Twin椎间融合治疗伴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微小RNA-221(miR-221)和CDKN1C/P57表达情况,并探讨特异性miR-221抑制剂对癌细胞增殖、凋亡及CDKN1C/P57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4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以及4种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480、Caco2中miR-221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析CDKN1C/P57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将miR-221和anti-miR-221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转染Caco2细胞系,通过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 miR-2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041±1.40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806±0.341,P<0.01);同样,miR-221在4种人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亦高于正常对照细胞.CDKN1C/P57 mRNA水平在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差异并不显著;但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结直肠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019±1.708比0.972±0.316,P<0.01).癌细胞转染anti-miR-221后,CDKN1C/P57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率增高,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同时S期细胞比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iR-221可能通过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使CDKN1C/P57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从而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anti-miR-221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miR-221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5.
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3月~2007年12月,我院对12例高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椎旁肌群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自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随机纳入60例于我科就诊的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患者,均予以腰椎MRI检查,获取腰椎各节段的T2加权像横截面图像,测量多裂肌、最长肌和腰大肌的相对横截面积(Relative cross-sectional area,RCSA)和脂肪浸润程度(Degree of fat infiltration,DFF),椎间盘突出程度采用Pfirrmann标准进行分级。统计相关测量数据,并采用Spearman系数进行椎旁肌群RCSA和DFF值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腰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越高,多裂肌、最长肌和腰大肌的RCSA值越低、DFF值越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多裂肌、最长肌和腰大肌的RCSA值均与椎间盘突出程度呈较强的相关性(P0.01),DFF值则与之呈中等程度的相关性(P0.05)。结论椎旁肌群的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密切相关。其中,多裂肌、腰大肌和最长肌的相对横截面积与其呈较强的相关性,而脂肪浸润程度则与之呈中等程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国内多中心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数据,了解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外科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16年1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切除的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主要包括十二指肠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术前术后治疗、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十二指肠GIST病人279例。男性149例(53.4%),女性130例(46.6%)。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D2段最常见,共129例(46.2%),肿瘤大小为4.0(2.5~6.0)cm。根据改良NIH分级标准,极低危病人46例(16.5%),低危病人90例(32.2%),中、高危病人113例(40.5%),此外有30例(10.8%)病人接受了术前伊马替尼治疗,未进行术后危险度分级。行局限性切除术的病人共232例(83.2%),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共47例(16.8%);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0.1%(56/279)。行传统开放手术者144例(51.6%),行腹腔镜手术者135例(48.4%)。行局限性切除术病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与行局限性切除术病人相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肿瘤直径较大(Z=-3.229,P=0.001),且中、高危病人比例较高。279例病人中,253例病人成功获得随访,随访率90.7%。随访时间33.2(1~180)个月。所有病人5年总存活率为85.0%。两组病人的5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vs.84.6%,P=0.548)。结论十二指肠GIST主要位于十二指肠D2段,手术方式以局限性切除术为主,局限性切除术在短期疗效方面优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长期疗效两者相当。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40例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胸部CT对该病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济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的4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灶单发12例(30%),多发28例(70%);单侧18例(45%),双侧22例(55%);单纯磨玻璃密度(GGO) 32例(80%),完全实变1例(2. 5%),GGO+实性混合密度7例(17. 5%);分布模式为小叶核心型17例(42. 5%),胸膜下型7例(17. 5%),混合型13例(32. 5%),弥漫型3例(7. 5%)。伴随征象中血管增粗征17例(42. 5%),胸膜平行征10例(25%),空气支气管征8例(20%),晕征7例(17. 5%),反晕征1例(2. 5%),铺路石征3例(7. 5%)。吸收期病变残留纤维条索灶或胸膜下线的有14例(35%);病变完全消失未残留纤维条索灶的有20例(50%);以上2种形式均存在的有6例(15%)。有17例第2次CT复查有进展。结论 COVID-19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其...  相似文献   
69.
目的针对于颅脑外伤后所引发脑积水进行有效手术治疗方案的探讨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随机从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手术干预的颅脑外伤后脑积水患者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引流术进行脑积水的引流。通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以及并发症的控制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手术干预后,10例颅脑外伤后脑积水患者中,10例获得了整体较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达100%。且MMSE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升,同时在并发症的控制上较为理想。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所引起的脑积水患者,进行针对性早期的引流术方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整体提升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48例,其中伴肺动脉高压(PH)32例,应用99mTc标记大分子聚合白蛋白(MAA)行肺灌注显像,以右侧和左侧卧位时右肺与左肺放射性计数的比值rt/lt来随访术后肺动脉压力.结果表明rt/lt值能定性、定量地评价肺动脉压力,动物实验示该法重复性好,并提示术后恢复的一些影响因素,对选择手术时机及术后随访疗效颇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