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7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传至10 代(P10)的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10-hUC-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方法:人脐带来源于厦门弘爱医院(伦理批号:HAXM-MEC-20201012-037-01),分离、收集、培养hUC-MSC 并传代培养,收集P1-、P10-hUC-MSC, FCM检测hUC-MSC 表型,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及FCM法检测终末期细胞衰老与凋亡情况,秋水仙碱处理检测细胞染色体稳定性,体外成脂、成骨诱导实验检测其多向分化能力,以不同比例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混合培养后FCM检测T细胞亚群及表型变化。结果:成功分离和培养的P10-hUC-MSC与P1-hUC-MSC 的表型相似,表现为CD45、CD34、HLA-DR表达阴性而CD105、CD90 阳性率 95%。终末期的P1-hUC-MSC 和P10-hUC-MSC 均表现出β-半乳糖苷酶表达阳性和早期凋亡特征,细胞染色体核型一致且保持稳定,未发生转化现象。P1-、P10-hUC-MSC在体外都可被诱导分化成脂肪、成骨细胞。P10-hUC-MSC与PBMC 以1∶1 混合培养7 d 后,可显著上调CD4+/CD8+ T细胞比值、CD4+ Treg 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均P<0.01)。结论:长期传代的P10-hUC-MSC仍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和安全性,并具备多向分化能力及免疫调节能力,这为最大限度发挥hUC-MSC的临床放疗损伤修复与预防作用提供了前期实验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2.
目的:构建一种可能具有双重活性、增加或增强某种新生物活性的融合因子,为寻找新的有效的细胞因子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利用引物的合理设计、基因重组及PCR突变技术,构建由Gly-Gly-Ser连接臂连接的IL-15/GM-CSF融合基因,结果:经Bg1 Ⅱ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上述融合基因已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结论:E要用基因克隆及PCR突变技术,利用pcDNA3、构建了pcDNA3.0GM-CSF/IL-15融合基因。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DC-CIK细胞治疗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疗效及治疗次数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诊疗的10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其中63例在福建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进行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常规治疗为DC-CIK细胞治疗组,其余37例未经DC-CIK细胞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DFS和OS.治疗组按照DC-CIK细胞治疗疗程数分成≤3个疗程组及>3个疗程组,分析DC-CIK细胞治疗疗程数对肾透明细胞癌患者5年DFS和OS的相关性.结果:DC-CIK细胞治疗组患者5年OS较对照组明显提高(81.05% vs 60.29%,P<0.05),但5年DFS无显著性差异(P>0.05);DC-CIK细胞治疗疗程数>3个的患者5年OS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5年DFS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DC-CIK细胞回输联合常规治疗手段治疗肾透明细胞癌更有生存优势,且DC-CIK细胞治疗疗程数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源性热休克蛋白70基因并纯化表达产物。方法以人HSP0 c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进行扩增,将PCR产物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上,将重组质粒pET30a-HSP70转化大肠杆菌BL21上,经IPTG诱导后,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验证并纯化。结果应用PCR方法扩增出约1900bp的目的片段;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证实,HSP70基因成功地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转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发现在分子量约为70kD处有蛋白表达,Western blot证实其为目的蛋白,纯化后的HSP70纯度达到90%以上。结论在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地表达了HSP70蛋白并且经过纯化,为研究HSP70的结构、功能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5.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分析胃癌p53基因的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胃癌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点突变的发生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银染技术,对40例胃良性疾病和30例胃癌标本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点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40例胃良性疾病均无点突变发生,30例胃癌中有12例发生p53基因的点突变,突变率为40.00%(12/30)。结论 p53基因突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PCR-SSCP银染技术不仅灵敏安全,而且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26.
目的:应用AKTA-purifier100液相层析系统,建立分离和纯化热休克蛋白70(HSP70)多肽复合物的方法,并观察其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方法:采用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ADP-Ag-arose亲和层析,从热处理的BALB/c鼠源性结肠癌细胞(CT26)制备裂解液中分离、纯化HSP70多肽复合物,并通过主动免疫保护实验观察其抗肿瘤免疫效应。结果:纯化蛋白经鉴定为相对分子质量70×103左右的HSP70多肽复合物;平均1g湿重肿瘤细胞可获得63.63μgHSP70多肽复合物;HSP70主动免疫的小鼠可抵抗CT26细胞的攻击。结论:用此层析法可分离纯度较高的HSP70,并可诱导明显的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27.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治疗晚期肿瘤. 方法 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产生DC细胞,淋巴细胞经干扰素γ(IFN-γ)、IL-2、CD3单抗和IL-1α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表型,并回输患者进行治疗,至少接受3次治疗. 结果 82例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3例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31例不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7例患者胸腹水消失,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CD3 和 CD8 明显升高(P<0.05). 结论 CIK细胞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8.
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CIK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的杀伤作用。[方法]联合应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培养DC,用人胃癌细胞SGC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流式细胞仪检测致敏前后DC表型的变化,用人胃癌细胞SGC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CIK,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原致敏DC诱导CIK对SGC的杀伤效应。[结果]①利用GM-CSF及IL-4可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获取DC,肿瘤抗原可促进DC的成熟,肿瘤抗原致敏可促进DC成熟,细胞表面分子HLA-DR、CD86、CD86升高,CD14下降。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提示成熟的DC可促进CIK细胞增殖。③SGC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CIK对胃癌细胞SGC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随着效靶比的升高,杀伤效应随之增强。[结论]抗原致敏的DC可通过诱导特异性CIK细胞及促进CIK细胞增殖两方面显著提高CIK细胞的杀瘤效应。  相似文献   
29.
树突状细胞对自体CIK细胞体外杀伤肺腺癌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对自体CIK细胞体外杀伤肺腺癌细胞的影响,以期获得具有抗原特异性杀伤功能的细胞毒活性细胞,并分别对CIK、LAK和CD3AK的杀伤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某一肺腺癌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经体外诱导分别扩增出CIK、LAK、CD3AK和DC细胞,再将靶细胞抗原孵育过的DC同三种细胞共同培养,通过镜下动态观察CIK联合DC对癌性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利用MTT法检测CIK联合DC体外杀伤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的活性,同时比较CIK、LAK和CD3AK三种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结果:CIK-A-DC的杀伤活性最强为92.3%,明显高于单纯CIK的59.7%和DC-CIK的79.8%,(P值分别为0.025和0.042),提示CIK-A-DC细胞对肿瘤杀伤的特异性。而DC-CIK的杀伤活性为79.8%,也高于单纯CIK对照组59.7%,P=0.034,说明DC具有明显增强CIK细胞杀瘤活性的功能。同时,不论从单纯CIK、LAK、CD3AK细胞毒活性,或是从三种细胞联合DC的细胞毒活性比较,CIK细胞较后两种细胞都具有更强的杀伤活性,P值分别为0.038和0.022。联合DC的自体CIK细胞体外杀瘤活性显著增强,CIK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LAK、CD3AK两种细胞。结论:DC可明显提高自体CIK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  相似文献   
30.
细胞因子裸质粒DNA的抗肿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瘤体内直接注射细胞因子裸质粒DNA(pcDNA3.1-GM-CSF和pcDNA3.0-IL-15基因)对小鼠肺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pcDNA3.1-GM-CSF基因和pcDNA3.0-IL-15基因2种细胞因子基因直接注射到小鼠肺腺癌瘤体内,采用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对pcDNA3.1-GM-CSF和pcDNA3.0-IL-15转基因治疗后的小鼠肿瘤组织进行分析。结果 应用pcDNA3.1-GM一CSF和pcDNA3.0-IL-15裸质粒DNA,通过直接注射均可抑制肿瘤生长。经pcDNA3.1-GM-CSF和pcDNA3.0-IL-15基因治疗后,肺癌组织内可见有部分坏死,瘤体内有大量炎性细胞及部分树突状细胞浸润。细胞因子GM-CSF和pcDNA3.0-IL-15基因在肿瘤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 细胞因子裸质粒pcDNA3.1-GM-CSF和pcDNA3.0-IL-15直接注射,可以在组织中表达,并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